不过,说“四海话”与“惠阳话”相似的,就目前还就你这么说。
是不是,大家可以讨论。
我的看法,两者无关。
形成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历史背景,没有特别的联系。
惠阳话,大概是五华-兴宁-梅县方言 ...
五华-兴宁-梅洲?那个五华是指否五华南部??因为五华南半边(安流一带)也有说海陆话的,是否是五华海陆腔+梅州话+兴宁卷舌音客家话的结果???:o:o:o 海陆丰客家话比起梅州客家话是接近东江客家话的;7个声调,且调值与梅州客家话都恰好相反,学说东江客家话相对容易.
我认识一位在惠州城区居住以及做生意户籍是龙川铁场镇的朋友,他本身就有跟不少来自海陆丰地区客家籍的生意人有往来,他表示:这些来自海陆丰的客家生意人学说他们东江系客家话十分流利的.
海陆丰有两种主要方言,一.是带有客家话元素的闽南话,二是带有东江系客家话声调的海陆丰客家话。
海陆丰客家话语言特征本身就与赣方言(赣州话/于都话)粤方言河源客家话、博罗客家话、惠州客家话等方言接近,最明显的。是我龙川的朋友在与海陆丰那些地方客家朋友生意上往来时,彼此之间说自己的客家话都能百分之百听得懂。
在古代由于东江客语的强势,而对周围的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也使台山等四邑系列的白话受到不少的影响…. 台湾特别行政省的苗栗本隶属新竹州,清代客家移民遍及除了今泰安乡以外各乡镇,并且以广东省梅州市焦岭县移民为主,其次是梅州市,再其次为五华县,平远县。由于焦岭人居最多,所以今天流行于台湾省的四县客家话,基本上就是“焦岭口音”。焦岭话的语音和兴宁/五华/平远/梅州仍有些许差别,一般不太了解,误以为所谓的四县话应该与兴宁/五华/平远/梅州完全一致。而且今天苗栗一带的四县客家人,向来都说他们说的是梅县客家话,事实上是说焦岭县的客家方言,与兴宁/五华/平远/梅州并不相同。
除了四县占最多以外,在头分/三湾一带也有部分人说海陆丰客家话,南庄/西湖更为海陆丰客家话强势力地区。后龙(校倚)/铜锣/造桥(丰湖)/通宵(北势。福兴)/卓兰(十八股)也有特定的海陆丰客家话的聚落。最突出的家族是卓兰的詹姓,属潮州搬来开垦,集中在卓兰的老庄里一带,詹姓占该地人口40%,但目前只有老庄里一带说饶平口音的客家话,稍微外围的中街/溪州等里由于饶平客家话跟四县居民两百多年来的混合形成了兼有四县/饶平特色的客家方言,称之为“卓兰腔”,该镇南方的新厝/新荣等里则为刘姓饶平移民集中地,也说饶平客家话。该镇郊区的坜西坪/埔尾等地则未受饶平话的影响,仍会说一般的四县客家话。此外由,由于卓兰镇跟隔邻的台中县丰原市/东势镇往来密切,该镇居民大多会说闽南语和东势大埔客家话。公馆乡中小义的大埔刘姓只剩下“祖父”成为A22 DA55,祖母称之为A22NEI31,其他均改说四县客家话。 惠州客家风情
凉帽是惠阳一带特有的客家妇女帽饰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地方剧――汉剧
汉剧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汉剧别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惠阳汉剧团是在1963年以龙川的东江汉剧团为基础,吸纳了来自汕头、韶关和梅州等地的汉剧汉乐人才组成的文化团体,曾经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该团1976年在惠州人民会场(现在花都影剧院)连续上演了《秦香莲》47场,场场满座,盛况空前。1984年该团撤销。但许多艺人仍满怀对客家传统地方剧的执着追求,自愿组建了惠州市汉剧乐研究会,力争让这朵客家艺术奇葩重放异彩。
客家山歌艺术风格独特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惠阳客家山歌“日头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转朝,若然转去无朝食,番薯芋仔拿两条”。(含曲调)就被星海音乐学院温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揽胜》一书中。良井镇楼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编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坚持用山歌帮助农民少盲,表扬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山歌王”。永湖镇客家女歌手黄红英更是驰名海内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爱唱歌》唱红大江南北。
客家歇后语令人忍俊不禁
笔者在博罗县工作21年过程中,曾被当地客家口头的熟语客家歇后语迷醉,日积月累,竟记录下近百句。这种口语的引注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句是类似谜语的谜面,后一句是谜底,也有省去后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黄牛过水――各顾各;驼背睡觉――两头不搭席;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腊蔗打狗――少一辘;单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戏――辛苦搭出丑……”这种客家歇后语,善用比拟、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丰富又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客家美食――“东江名菜”
惠州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内外颇具盛名。其实,这是东江客家人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杰作。
惠州梅菜的主要产地是矮陂镇土桥村,种梅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相传土桥梅菜是一个姓卢的客家人先种,现在该村户户都种,种植、加工技术很有讲究,成为惠州名优土特产。
惠州地域名优特产还很多,如龙门西溪竹笋、蜂蜜;博罗酥糖、麻陂肉丸,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坝三黄鸡;惠东铁涌献蚝,高潭明姜;惠阳淡水沙梨,镇隆荔枝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么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转帖】赣南客家话
赣南客家话赣南客家话隶属于汉语南方方言体系。它跟广东梅州方言口音极相近。两者同被称为客家话的代表语。
除赣州城区内一小块区域的居民使用赣州方言外,赣南广大区域的所有城镇和乡村800万人口使用的都是客家话,虽同说客家话。各地的口音却是有差别的。不仅县与县之间,而且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甚至同村的上下屋场之间口音也不一定完全相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客家先民来自不同的祖籍和在迁徙的途中曾有过不同地点的滞留,因而各自承袭了先辈不同的口音。再则,赣南山区原本居住着苗、瑶、畲等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很少,也会对邻近的客家人的口音产生影响。
多数县城都另有自己的方言,其中于都和南康的“县城话”颇具特色。言谈中或铿锵、或婉转(南康县城话在名词后还带有“嘞”的尾韵),适于表情达意。尤其在那些聪明伶俐的客家妹子口中说出来,甜甜的、脆脆的,如诗如歌,每次交谈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根据口音的类型,整个赣南地区粗略可以划分为三个语区。一、赣县、南康、大余、信丰、上犹、崇义、于都、兴国为一语区。这一语区人数最多,约占赣南总人口的70%。人们平常所说的“赣南客家话”,一般就是指的这种以赣县方言为代表的客家话。二、龙南、全南、定南为一语区。该区域的口音明显受粤东方言影响,音很重。三、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安远、宁都为一语区。该区域受闽西方言影响,自成一类。
赣南客家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与吴语、粤语、闽南语等其他南方方言比较,赣南客家话语音平实,语调平缓,词类及句式等语法规律与普通话相同。听者易辨,学者易学。不像有的方言发音难度大,初学者叹为鸟语。
二、使用的音节多为平舌声(声母为z、c、s的),极少翘舌音(声母为zh、ch、sh的),多为前鼻音(韵母为in、en、an的),极少后鼻音(韵母为ing、eng、ang的),单词不带儿化韵。如三(sān)和山(shān),音(yīn)和英(yīng)。在普通话中是完全不同的音节,但在客家话却是没有区别的,一律读为sān和yīn。故赣南客家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是翘舌音,最难分辨的是前鼻音和后鼻音,最会忘记的是说话时带上儿化韵。
三、赣南客家话与别的汉语语种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所保留的古汉语的成分特别重。例如,把“穿衣”叫“着衫”,“吃饭”叫“食饭”,“回家”叫“归”。“食”、“归”、“着”、“衫”等在古汉语是日常用词,普通话只用于书面语,而在口语中则已改用别的词了。(陈远纯)
【转帖】深圳客家人的形成
深圳客家人的形成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前,深圳居民主要由广府人和客家人组成。广九铁路以东,主要是客家人;广九铁路以西,主要是广府人。这种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占据辽东的满清政权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突然入关,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但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郑成功等拒绝清朝的劝降,率领水军,发挥海战优势,多次对清朝发动进攻。清政府认为,郑成功的水师得力于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济,因此,于1655年下令“禁海”,1600年,又强迫沿海居民“迁界”。
禁海迁界的主张,电视剧《康熙王朝》描写成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出,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由郑成功的降将黄梧提出的。黄梧是福建平和人,替郑成功镇守海澄,1656年投降满清。当时,黄梧向朝廷提出《剿灭郑逆五策》,其中一条是“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不攻自灭也。”另一条是,“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贼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不继,自然瓦解,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
禁海迁界令下达以后,清朝委派四员满大臣到江、浙、闽、粤四省监督执行,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掌握尺度有差异,大抵江浙稍为宽松,福建较严,广东最严。最初以距海20里为界;又认为太近,再向内缩20里;仍认为太近,又内迁10里。“凡三迁而界始定。”迁界时,官府动用军队,强行毁坏田舍、村镇、城廓,居民限期搬出,违者以军法论处。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死。沿海地带人民被强行赶出家园,一迁再迁,数十万群众离乡背井,流离失所。
禁海迁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打击了台湾郑成功势力,另一方面,也给清朝沿海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沿海农业生产、渔盐采集、对外贸易都遭到巨大的破坏。迁界前,新安县人口6851人,盐丁3818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11652石;迁界后,新安人口2172人,盐丁127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2837石。1667年,国家将新安县并入东莞县。
1668年,广东巡抚王来任视察沿海地区,看到流民颠沛流离,几次想向中央报告,要求撤消“迁界令”,直到去世前才写成《展界复乡疏》。康熙皇帝看到报告后,即派人赴广东调查巡视,准备开界。当时,两广总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图,立刻巡行界外,所过地方宣布开界。免除赋税,官给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热烈拥护。1669年,重新设立新安县。
新安县是最早复界的县份,但是,展界之后,回到原籍的居民非常少,1671年,从东莞、归善等地迁回新安县的原住民为3149人。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省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明确移民垦荒边界,减轻移民负担,资助移民生产,对于招垦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职奖赏,鼓励居民大量迁往展界区。从这时起,大批的客家人从惠州、兴梅地区纷纷迁来深圳龙岗、坪地、坪山、坑梓、横岗,开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创业史。大万村的曾姓也就是在清康熙年间从五华迁来坪山的。 台湾客家话早期的消失,以漳州客家话最严重,占全台湾13%以上的客家产话,几乎通通变成福佬客,如今无论从南靖/平和/诏安/云霄迁徙来的台的客家话区,都变成只说闽南话的地区了,唯一剩下的是云林二仑/仑背两乡中年以上的人还会说诏安官陂,秀篆一带的客家话而已.可见漳州客家话的消失,是消失在四周闽南话的强势语言环境.
下面就举几个特殊词汇,以目前诏安的客家话,与仑背,二仑的客家话做一比较,顺便把平和县九峰乡的漳州客家话来和台湾四县客家话一起做比对,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他们与四县客无法沟通的原因:
诏安秀篆 台湾仑背 平和九峰 台湾四县/梅州/惠阳
船 FIN2 FIN2 FIAN2 SON2
水 FI3 FI3 FI3 SUI3
乳 ZZY2 ZZI2 ZY2 YI2
桌 ZOU7 ZO7 ZO6 ZOK6
屋 VU7 BBU7 VU6 VUK6
看 MONG4 NGIANG4 NGIANG4 KON4
裤 KU4 KU4 KU4 FU4
溪 KEI1 KIE1 KE1 HAI1
从上面所举数例,可以看出无论诏安秀篆,台湾仑背,平和九峰,这些漳州客家话都与台湾四县话差异很大.因此,从南靖/平和/诏安/云霄/漳蒲等县来台的客家人,无法与桃园,新竹,苗栗及高雄,屏东的客家沟通,加上清康/雍/乾的时代,中北部的交通动轧十头八日,要使他们互相学习没可能.在此同时也有不少同为漳州的闽南人,以及泉州人,一起聚居在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南投等地,平日往来交易的对象,以漳州,泉州的闽南人为主,所以久而久之就放弃自己的客家话而改说闽南话.
另外,漳州的客家人一直认定自己的语言是闽南话,所以后来改说闽南话,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客家研究的这几年的了解,在福建省闽西/闽南/广东省潮汕/梅州一带的人眼中的客家话,是指梅州人所讲的话,汀州人说的是汀州话,漳州人说的是漳州话,泉州人说的是闽南话,潮汕人说的是学佬话.从来没有把南靖/平和/诏安/云霄/漳蒲一带的漳州话称之为客家话,因此由漳州客家话转化成漳州的闽南话,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与梅州客住新竹变海陆客,或海陆客住苗栗变梅州客一样,是非常自然的事. 昔日旧潮州来台的客家人,有今天住在台中县东势镇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的客家人,及零星散居的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人,这些人中饶平饶平客家人与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平和县人一样变成”福佬客”了.尤其在彰化一带,为数甚众的饶平客都改说闽南话了.今天留下来的饶平客家话,只有在桃园县中坜市过岭一带,新竹县穹林镇,竹北市六家,苗栗县卓兰镇,台中县东势镇一带点状的住民保有饶平客家话而已.
饶平县属广东省潮州市与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隔省相邻,所以语言特色颇为相近.如:部分章组字,声母念{ f }这是其它客家话所没有的,在台湾特别行政区内所有的客家方言中只有福建省的永定县,广东省的饶平县,福建省南部的诏安县有这种用法,也可以说属于闽西系统才有这个音.大埔虽然旧时同属潮州府管辖,但是因为地近梅州市,所以与梅州客家话语音较接近,也就没有章组字声母念{ f }的情形,如”睡”fei,唇”fin”,水”fi”,税”fei”.
饶平客家话在词汇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河边”喊做”溪唇”,”中午”喊做”日昼”,”黄昏:喊
做”讨暗”, “米汤”喊做”糜饮”,”左手”喊做”倒手”,”右手”喊做”正手”,”水果”喊做”生果”,”蚊帐”
喊做”蚊除”……等都与广东省系统的不一样.从当地语音可以了解,今天台湾客家话中,”饶平”
虽然是广东省属,但它们的语音却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龙岩市永定县客家话相近,反而与
同为广东省的惠州,梅州的客家话相距较远.比对些词汇当中可以明白,广东省客家话在潮州
的部分,属闽西系统,在惠州梅州的部分属于广东系统,两者有很清楚的差别.下面列出广东潮
州市饶平县上饶镇的客家话常用词汇,可以比较梅州客家话或海陆丰客家话与饶平客家话之
间的差异:
潮州饶平音如此与广东梅州海陆有别以外,与饶平临近的大埔县也受闽西系统的影响,
所以声母带有{ZH,CH,SH,RR}卷舌的舌叶音,韵母倒是与梅州客家话相似.梅州附近的大埔在
韵尾部分完全与粤方言(白话)类似,也与梅州市客家话相符.比起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平和
县,诏安县一带客家话,显然韵尾表现完全不同,因此大埔语音大致与丰顺等地相同,是接近梅
州系统但又掺入一点闽西语音系统的客家话.难怪在台湾特别行政区台中县东势镇的客家
话,新竹,苗栗的广东客都可以听得懂,而福建省漳州的诏安客家话,新竹苗栗客家人初接触都
不能沟,也就因为语音的近与不近的差别,所以后来的行政区域调整时就把大埔,丰顺划归到
梅州市管辖.其他词汇和语音方面夹有福建漳州龙岩系统也有广东梅州惠州系统.,综合看来,
大埔客家话是广东系客家话与福建系客家话的中间地带.
参考资料:台湾客家族群史
[ Last edited by 丫林 on 2005-4-13 at 09:51 ] 台湾南北客家话声调表:
东 董 栋 督 隆 弄 读
北梅州 24 31 55 2 11 5
南梅州 33 53 55 3 11 5
海陆丰 53 24 31 5 55 22 2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去 阳入 六堆客家话在台湾都被称为四县话,事实上屏东高雄的客家比新猪苗栗早来台开垦,初期在这里开垦的人,以漳州潮州人为主,后来才有不少梅州人移入,日据时期更加入许多苗栗一带的客家人.由于六堆与苗栗一带梅州客家话沟通无碍,所以自称"四县话"(梅州市焦岭县客家话),事实上从语音结构分析六堆客家方言是夹有潮州系统(尤其大埔/饶平)又保有梅州系统的语音,所以当闽西举办客家文化讨论会时,有不少六堆人参加,但是没有逃竹苗的人参加,再从平日使用词汇看,"怎样"一词,六堆客家话都说"样巡",与苗栗说"样儿"不同.另外,美浓一带与东势(大埔.丰顺)客家话一样,都没有"仔尾词",例如:"鸟仔"."马仔""桌仔""凳仔"都只说:"一只鸟".''一只马"."一张桌"."一张凳",这些特质都不是苗栗客家话所有的现象,反而与东势(大埔/丰顺)音相似,另外,苗栗梅州音的阴平念24调,去声念55调,但是,六堆阴平念55调,去声念53调与今天梅县音相同,可见北梅县与南梅县是有区别的.南部四县语音详见钟荣富先生的研究,<美浓方言的研究>与扬逢时先生早的调查<台湾美浓客家方言>,在此不多附上语音结构,并且以四县话为主体差异也不甚大,所以没有提出比较.这里只举吴中杰(1998)的调查结果:
日本时代桃竹苗客家人移居高树乡尾寮,长治乡上寮/下寮,竹田乡仑仔,南州乡大埔,九如乡玉水.台中东势客家移民竹田乡土库,内埔乡中林村大埔.另外有许多六堆居民,日本时代迁往恒春半岛满洲乡,牡丹乡旭海等地.根据陈绍馨/高屏"六堆"客语以梅州市焦岭县客家话为主干,大致上分三个次方言,可用美浓/内埔/佳冬作代表.美浓客家话除了分布于高雄县境之外,屏东县高树乡的大埔/菜寮原本也说美浓客家话,现在已经被闽南语取代.里港乡的武洛目前还说美浓客家话.内埔/竹田/万峦/磷洛/长治的客家庄说内埔客家话.佳冬/新俾/高树客家人说佳冬客家话.高树市街目前虽然闽客语并用,但客语不断流失中.佳冬石光/玉光二村本为客庄,但如今日常生活客语使用率已经低于10%,不过能听见客语者还有不少,.区分这个三个次方言的条件主要是:
1.美浓/内埔类型的方言有{IAI}{IAN}{IAT}韵母,佳冬类型只有{IE}{IEN}{IET}
2.美浓/内埔类型的方言有{I}{II}韵母,佳冬类型只有{I}
3.美浓/内埔类型的方言小称词尾为E,佳冬类型为I,."听得懂"的"得",美浓/内埔类型说E,佳冬说"I".
4.美浓/佳冬类型第三人称为"伊", 内埔类型为"佢" .
5.内埔/佳冬类型N,L韵母区别清楚,美浓类型N,L常见混合,部分方言点(竹头背)N,L甚至完全混为同一音位.
6."可以"一词美浓说"可以",内埔说"做得",佳冬说"使得".
"六堆"客家话在整个屏东平原闽多于客,且在客家居多的乡镇内,也是闽客兼有的状况下,语言受到闽南语深刻的影响.相对于北部四县客家话,可以发现六堆若干演变动力应来自闽南语,如部分地点第三人称说"伊,N,L混为同一音音位,{花华话}说{HUA},取代{FA},以{GOI}表示"很","非常",单位词"个"说{LEI}的而非{GEI}等现象.
至于"堆外"的客家居民点,如屏东市的海丰,万丹乡滥滥庄,南州乡罗家庄,枋寮乡玉泉,客家话都已消失.而屏东市田寮,九如乡玉泉,中正,蓝埔乡圳寮,洛阳,七份等地,都还说客家话,大体属内埔的方言类型.里港武洛则说美浓客家话.
六堆区四面都是闽南语区,外来力量的压迫,促使当地客家人的客家意识特别强烈.
危机意识也最重,这与当年朱一贵起兵,六堆区团结一致,自保自卫固若金汤,使漳州人无法与之抗衡而却退,最后取得胜利.这种团结的传统,让当地人清楚知道不团结自救会陷入绝境,只有自己坚强才能与强大的四邻抗衡.
参考资料:台湾客家族群史 十万火急——赶紧来投票,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今晚十二点结束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742
或http://www.cnn.com/2005/WORLD/asiapcf/04/10/china.japan.protest/index.html
大家积极来参与
中间下面一段的右边 :
Do you think Japan should become a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Yes
No
大家记住选择 NO !!!!!!!!!! 再点击 vote 投票决定 清代客家移民,以中坜/龙潭/平镇/杨梅都有大量客籍入垦,且以广东焦岭移民为主,其次梅县,再次为五华县.杨梅/新屋/观音则有海丰/陆丰移民入垦.以上六乡镇以客籍为主,但也包含部分闽南人.中坜从清代开始,街区就十分繁荣,吸引不少闽南人定居,尤其内坜/青埔.如杨梅街上的旺族郑姓也是闽南人.观音乡东边靠近中壢,南边靠近新屋的区域都是客家人,但北边靠近大园乡则为闽南人,南边的保生村原为同安县闽南人入垦,因供奉保生大帝而得名.新屋乡蚵壳港为福建省泉州市祖籍闽南人聚落,该乡大牛稠/石牌的叶姓虽然祖先来自广东省陆丰市,仍属于(潮汕)闽南人.
其他桃园/龟山/大园/芦竹/八德/大溪清代移民以福建省漳州府闽南人和漳州府客家人为主,广东各府的客家人和福建泉州的闽南人都占相当少数.大抵卤竹/桃园/大园/大溪/大溪/龟山等乡镇的游/李/黄/廖/吕等大姓多来自,诏安秀篆和官陂(福建省漳州市),江姓多来自平和大溪.八德市以诏安秀篆邱姓为最大姓,秀篆吕姓居第三,平和大溪/诏安秀篆官陂都是闽西语区,想见来台之初他们说的是闽西客家话.
目前中坜/龙潭/平镇通行梅州焦岭客家话,不过中坜/平镇外来人口近年来大幅增加,虽然中坜自清代以来闽南移民就不曾间断,但早期闽南移民在中坜居住,都会说闽客双语,而近二十多年的移民,则不会说客家话,反而是世居中坜的客家人会说闽客双语了,客家话势力在桃园的式微中坜是最明显的例子.杨梅是四县/海陆二种客语交杂的地方,当地的四县话带有海陆话的卷舌音,可见该镇海陆话较为强势.新屋/观音通用海陆客家话,但观音乡的客语有却退的趋势,北边大园乡的闽南语不断向观音乡扩大其语言范围.
另外桃园县客语区内有不少客语次方言点,例如中坜过岭许姓的饶平客家话,龙潭竹窝吴姓的永定客家话,中坜华勋里陈姓的(五华)长乐客家话,杨梅高山顶王姓的饶平客家话,平镇关路缺/龙潭粗坑/深窝子余姓的永定客家话,中坜大牛栏刘姓的长乐客家话,中坜三庄屋秀篆邱姓的诏安客家话,观音乡蓝埔/金湖高姓的丰顺客家话.众多的次方言说明了逃园县客语区内客方言的复杂度.
当然,在桃园县/龟山/芦竹/大园/八德/大溪目前虽然是桃园的闽南语区,通行偏漳州口音的闽南语,但他们的闽南语带有闽西客家话的成分,足可证明早期这一带有许多福建籍客家人后来被闽南话融合,但他们说的闽南话仍保有一些客家话的特征,;例如吴中杰1999年论文中指出:逃园闽南语区的各方言点,如大溪南兴里黄姓/大园乡国际飞机场李姓/游姓的诏安客语,龟山/芦竹交界一带的王姓饶平客家话,八德宵里地区则以梅州话为主,也有少数海陆客家话/永定客家话.大溪除了靠近复兴乡的山区有日据时代客家移民还说梅州客家话/南兴里还说诏安客家话以外,其他地区一般都听不到客家话了.但该镇街路上其实有大量诏安客家后裔,大溪老街区中年以上的人说闽南话"去"念"KIU55",音韵相同只是声调改变而已,可见当地的闽南话有许多是早期闽西客家话的成分留下来,这是无可遁逃的语言痕迹,不过这类特殊词汇发音,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将来势必为强势的"KI"取代,那时候就无法从语言看出桃园北部闽西客家人开垦的影子了!
[ Last edited by 台湾客家人阿林 on 2005-6-27 at 17:35 ] Posted by 桂客 at 2005-4-18 12:35
楼上的兄弟你好多星星啊.给我俩颗了.
哇!你当班竹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