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为例
黄海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级网络新闻 兰州 730000)
【摘 要】本课题以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之影响,为致力于保护与发展台湾客家文化的学者及民间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客家文化传播的角度.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交待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论述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历史和意义;第三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及其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创新;第四部分综述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之现状,展望其发展方向;第五部分为问题与讨论部分,通过不同意见的比较来探讨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客家文化 文化传播 数位落差
一,前言
近年来客家学在台湾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台湾许多客家学研究者和台湾民间文史工作者,对保护客家文化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台湾,客家从来就是少数语群,属于弱势团体."相应的,台湾客家文化长期以来亦是以弱势文化的姿态存在的.近年来,客家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保护逐渐被重视.保护某种弱势文化的根本在于传承这种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这种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如此,客家文化的传播是保护客家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尤其对台湾本土的客家族群而言.
目前台湾许多研究客家文化的组织,机构,个人,基于不同的目的,以客家文化作为传播内容进行传播,如客家电视台,宝岛客家电台,《客家杂志》,各类客家文化社团所办之网站等.本文着眼于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现状,中心议题是互联网传播对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与整体分析相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台湾文化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指标的量化分析来全面认识台湾客家网站的现状;结合台湾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来论述与分析客家文化传播活动;用动态的开放的思路来研究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
二,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历史及意义
1,对客家文化传播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论述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环境,历史及意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客家文化传播相关概念做界定.
以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客家文化既然作为一种传播内容,就具有了物化的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有可以具体定义的形态.黄崴威在其《文化传播》认为:文化以语言及行为模式展现出来,也以物质产品定义,如房屋,工具等.
Porter and Samover把文化构成分为:
表一
一
人造物
人所创造的具体成品
二
观 念
人所创造的具体成品的价值
三
行 为
人与其所创造的具体成品的互动情形
根据上述关于文化构成论述,我们把客家文化用如下的表格反映:
客
家
文
化
客家人创造的具体成品
比如客家人独特的语言,服饰,美食等
客家人所创造的具体成品的价值
比如客家人重视" 耕读传家"
客家人与其所创造的具体成品的互动情形
比如客家人各种祭祀活动
表二
客家文化传播属于文化传播的范畴,在界定了客家文化以后,我们再来了解关于文化传播的概念.根据《文化人类学词典》的定义:文化传播指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由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者多个社会转移或者互动,包括从另一个社会借用其创造的文化元素的文化采借.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无意的传播,也称自然的传播,指人类在相互的接触,交往过程中,随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不知不觉地输出或者从他社会汲取了许多新异的文化元素,造成某些方面的相似;②有意的传播,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输出或者吸收他文化之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的现象.
单纯地搬出《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于文化传播的解释还不能对界定"客家文化传播"产生实际意义.文化传播是把文化作为传播内容而言的,这一点和互联网传播的含义不同,后者是把网络作为一种传播的介质或者管道.名称的差异源于对传播过程各要素的侧重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表三
→ → → →
↓
结合并分析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和《文化人类学词典》对文化传播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到几点认识:首先,文化传播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传播一方和受传一方都不是绝对的对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反之亦然,尤其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这种现象愈加明显,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没有反映这种互动;其次,从文化传播有意性和无意性可以看出,传播主体的传播动机是不一样的(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也没有反映传播者的传播动机).传播动机的差异产生了传播效果的差异.无意的文化传播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而有意的文化传播往往有特定的传播目的.对于本研究而言,重点要探讨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于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当然不能把文化传播当作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第三,《文化人类学词典》对文化传播的解释没有指出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完成的,这显然也是不完整的.
结合上面的论述,作者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客家文化传播"概念作如下界定:
所谓客家文化传播,就是指客家社会对客家人所创造的具体成品,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客家人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通过专门的广播,电视,报纸, 杂志,网络等传播方式向外界进行有意的转移或者发布,以及在这个转移或者发布过程中与他文化的互动.
2,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历史
台湾的社会环境就是客家文化传播的大环境,所以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不是静止的.
按照客家文化传播的概念,论述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历史应该从台湾社会,尤其是台湾客家族群有意识地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的时间点开始.
台湾最早的客家文化传播活动开始于1956年,"客家广播节目在台湾首创于中广公司所属的一个分台——苗栗广播电台".而最早出现的客家文化杂志也出现在苗栗,时间是1962年."客家在台湾三百年,首先让客家的声音看得到的是谢树新先生发行的杂志",《苗友》杂志1965年正式更名为《中原月刊》,以"纯属客家文化"为自我定位.
尽管客家声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在台湾的公众面前出现,但是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大规模走向前台的标志是1987年《客家风云杂志》创办.在台湾,《客家风云杂志》同时被认为是客家文化运动兴起的起点.可以说,该杂志创刊的背景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政治上减压,党禁,报禁,言禁的开放,国民党长期推行国语政策使以客家话为核心的客家文化面临流失的险境,同时,客家族群也期待通过文化权益的抗争来获取客家族群的整体权益.
1988年12月28日,由《客家风云杂志》发起,台北市出现了由上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的游行活动,并以"全面开放客家话电视台节目,修改广电法廿条对方言之限制条款为保障条款;建立多元开放的语言政策"为诉求."还我母语"街头抗议活动为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开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政府迫于压力,开始修改媒体政策,朝文化均衡方向去做"
可以说,80年代末的客家运动开创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有利环境,同时,客家文化传播活动本身也是客家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传播活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围绕上述"三个诉求"而展开,即:全面开放客家话电视台节目;修改广电法廿条对方言之限制条款为保障条款;建立多元开放的语言政策.如1994年的"还我客家权益请愿行动",主要诉求之一就是争取政府建立"客家电视台".尽管每逢选举,这些平时用来介绍客家饮食,服饰,民间信仰,进行客家话教学,发表客家学学术专著的阵地会成为客籍人士发表政治言论,争取选票的场所,但是,作为一种互惠的默契,客家文化传播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传播管道日益畅通.
进入本世纪,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趋向是"如何以文化特质及经济产业加强城乡客家族群的联系网络,进而推广都会客家语言使用频率,加深城乡客家文化脉络.更甚者,进而以客家人在全球各地的组织网络为基础,加强国际城市间之接触,发展出另一种国际联系的模式".
我们或许可以用"营销客家"来概括眼下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总体情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客家文化是一张文化牌,也是一张经济牌.台湾许多客家聚居区域,通过举办客家文化传播活动来发展客家经济,同时促进客家文化的保存与推广,比如台湾各地的义民文化节,客家庄的假日旅游等等.
通过附表一,我们可以概括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几个重要历史时刻.
总体上而言,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历史呈现出一个由政治目的为主向经济目的为主的转变过程,这是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环境的转变,实际上也表现出台湾社会近十多年来的政治与经济变化.
3,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意义
保护某种弱势文化的根本在于传承这种文化,客家文化传播的根本意义也就在此.
从附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客家话的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连客家话都不存在了,客家文化何从谈起 "语言的保存与传播,最直接而最大影响力的一是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次为大众传播,电视与广播的传播".所以,台湾客家文化传播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意义便是保存了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话.
其次,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对客家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环境等外在物质文化作了充分的整理和保护.对客家文化当中优秀的文化精神传统,如重视"耕读传家",尊重文化,孝敬长辈等,都作了总结和发扬.同时,这些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使台湾客家下一代了解本族群的优秀历史与文化.
再者,客家文化传播使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和大陆原乡,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尤其是和大陆原乡客家,以血缘和文化作为纽带,彼此增进了解.
三,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及其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创新
上文界定了客家文化传播的概念,然后对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历史和意义作了扼要的论述.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分析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现状来看待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有哪些特性.
1,信息存储的海量性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我们不必担心互联网的空间会不够用.信息爆炸不是信息存储空间的爆炸,而是信息量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扩充.信息存储的海量性是大型门户网站存在的前提,使大型网站能够长期保存既有的信息内容,或者建立专门性的数据库.
2,内容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
互联网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包括内容的数字化,传输信号的数字化和接受终端的数字化.这些技术优势保证了互联网传播的实时性.
3,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传播的表现手法日益丰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让受众在获取信息同时得到愉悦.多媒体技术也使得互联网传播不断整合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功能.这也是很多人执意认为网站最终会取代广播电视与报纸的原因.
4,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杂志,主要是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媒介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会形成一个社交环境,一个生活的空间,人们能够在其间进行社会互动,而不只是交换信息,保持联系".互联网传播是一种非线性传播,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有更多有的自由度进行选择.此外,在互联网构成的传播环境里,传播者不再是传统传播模式中相对固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每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机会.
5,信息的快速检索
以万维网为主体的互联网采用了超文本链接的方式,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以自己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另外,通过搜索引擎能更及时地帮助用户找到需要的信息.
6,个性化的传播环境
互联网是建立在自由的理念之上的,对于个人网站而言,可以在遵守网络道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自己的网站,设计自己的页面,向志同道合之士传播网站的内容.
7,传播范围的全球化
只要计算机和互联网接通,用户就可以访问互联网内的各个网站,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内容供他人浏览.
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不只上述七个方面.互联网传播的这些特性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传播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构建起来的网站,在体现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同时,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为传统传播理论提供了新的内容.
首先,网站综合了大众传播(一对多)和人际传播(一对一)的功能,并逐渐显现小众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的特点.以目前的门户网站为例,频道众多,分类信息异常丰富.不同的用户基于不同的目的和爱好,都能找到所需的信息.这或许代表了未来网站的发展方向,要么做大,无所不包;要么做专,以深度见长.
其次,在网站的传播模式里面,传受双方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传播者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访问量,必定高度重视受众的意见回馈,某种程度成为了受众;同时,网站受众拥有更自由的言论权,意见回馈管道比传统媒体更加畅通,会使他们形成较强的"主人翁"意识.
再者,在网站传播模式中,"把关人"的把关自由度增大."把关人"(door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 卢因提出来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管道》一书中认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把关人这个概念在1950 年由美国传播学家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在广播电视传播模式里面,记者是把关人,编辑是把关人,尽管记者和编辑的把关活动有个人的价值观在里面,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的把关活动要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下进行,他们的把关标准必须符合媒介组织的经营目标和价值观.但是,在网站传播模式中,"计算机中介传播由于使用成本低廉而且技术不容易管制等特性,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更民主的互动媒介."由此,作为网站的把关人,比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拥有更多自主权.
四,对于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现状的论述及其发展方向展望
目前台湾以客家文化作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网站数目较多,尚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数字加以统计.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传播内容基本上以介绍客家民俗,饮食,服饰摄影,客家围屋,民间传说,提供客家活动信息以及进行客家话网上教学等.鉴于客家文化网站类型较多,比较的尺度难以统一,我们先按照网站建设者的背景选取下列网站作为比较对象.选择这样一个标准,是考虑在一般的网站中,网站的建设者往往也是网站的资方,是网站的把关人,甚至是网站的管理维护者,对于网站的影响力最大.具体网站见附表二.
由附表二可知,目前台湾的客家文化网站按照建设者的背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政府建设的网站;学校学术机构建立的网站;文化社团建立的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个人网站.
本文在第二部分中,已经论述了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及其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创新.论述的目的不在于做一个理论总结,而是想依照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来分析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现状.简而言之,理论的叙述是作"抛砖引玉"之用.
根据上面的论述,这里列出了12个项目来综合考虑各个网站:(见附表三)
分析附表的数据以及作者的实地观察所得,本文将对客家文化网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做一个综述:
1,根据1,4两个项目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网站的频道较为丰富,平均达到9个,但是频道资源不足,多为链接.这固然反映互联网有信息共享的功能,但同时说明台湾有关客家文化的资源偏少,随着这些既有网站的发展以及新的客家文化网站的诞生,客家文化网站将会出现内容同质化的趋向.
2,根据第1,2,10三项比较可以看到,目前客家文化网站从传播内容,目标受众和网站规划上基本是面向台湾本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传播台湾客家文化.这既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全球化信息平台的优势,造成目前网站资源短缺局面,同时,过度强调本土化会造成台湾客家文化研究的窄化.
3,第三个项目28.6%的比例说明目前台湾有一半的客家文化网站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数据库,除了客家文化资源整体性缺乏的原因,还跟网站发掘和整理客家文化力度不够,过度强调活动组织和政策宣传的功利性做法有关.所以,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客家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应该成为网站的工作中心.
4,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更新速度参差不齐,政府主管或下属的网站有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上的保证,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客家文化社团和个人网站,更新速度慢.但是,文化社团和个人网站有独特的传播视角(文化社团一般从特定的主题出发,如美浓爱乡协进会的反水库运动,个人网站注重个性化色彩,如张致远本人就喜爱登山),这些独特视角增强了文化社团以及个人网站的可看性,较容易受青睐.所以,客家文化社团和个人网站应该成为以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5,台湾客家文化网站基本上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没有实行项目化管理.这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能保证传播动机单纯,传播过程的把关自由,可以排除经济因素对于客家文化传播的不良影响.同时,缺乏商业化运作使客家文化网站,尤其是罕有政府支持的文化社团和个人网站面临很尴尬的境地——有热情,有点击率,但是没有物质回报,这也是目前台湾很多客家文化社团的困惑.办网站毕竟不能靠热情,可以想象,将来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会走上商业化运行之路.
其实,探讨台湾客家文化网站将来的发展方面,我们不妨还原这些网站,即"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互联网"→"网络",通过网络发展的本质来看这个问题.程予诚在《网际传播——对网络,人,组织未来的影响》一书中指出,网络发展有六项本质,"网络发展的六项本质存在于所有人建构的网络中,自我服务,彼此了解,虚拟组织架构,机会,速度与信,望,爱,共同组成所有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关键.六项本质可以依网络功能而发展出不同的服务模式".可见,客家文化网站大概也会朝上述六个本质发展,比如有的客家文化网站会强调个性化服务设计以实现"自我服务",有的网站会做成的"虚拟客家庄"的样子,让受众在虚空间里体验客家文化等等.同时,这些客家文化网站会越来越重视连接的速度,内容的公信力,服务的人性化并在办站理念上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五,问题与讨论
依照目前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规模,它在传播客家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不如广播与电视媒体.但是,以互联网这种潜力巨大的传播媒介所构建的客家文化网站,其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回答"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会产生哪些影响 ",本文到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网络在发展,客家文化也在发展.本文只能基于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发展现状,同时参照传播学的理论提出一些问题.
1,互联网传播是否会产生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数字落差(Digital Divide)
数字落差是指面对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悲观者认为信息科技仍然有信息精英所掌握,知识与信息被拥有与积累,应该会加剧社会阶级的分裂,形成社会不平等或极化的现象."
早于"数字落差"这个概念的提出,1974年,卡茨曼就提出了"信息沟"的理论,主要观点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样的;新技术的采用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能够比其它人更拥有信息的优势;新媒介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有不断出现.
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来传播客家文化传播,是否也会遭遇"信息沟"或者"数字落差"呢 首先,承认信息沟或者数字落差存在的前提是承认社会群体或个人享有信息权益的不平等,这一点毋容置疑,如此,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必将导致数字落差,造成客家文化传受的不平等性,最后使客家文化资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但是,我们有理由来反对这种观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信息接收的不平等性会减弱,每个人接触客家文化的机会增大;在台湾,客家是个大的族群,文化传播除了媒介,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传承来实现,不会造成文化资源的过度集中.
2,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是否会造成客家文化的消亡
客家文化在台湾是作为一种弱势姿态存在的,由客家族群创造,并有独特的文化内容.把客家文化作为弱势文化的来定位,是相对于台湾岛内闽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等主流文化而言的.客家文化,随着客家族群与台湾其他族群的相互交往,在形态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无疑扩大了这种交往的渠道,所以会加速客家文化与他文化的融合,最后被同化或者消亡 但是,反对者认为,互联网传播同样有利于客家文化在更广的地区和人群中传播.
3,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是否会让传统成为代沟的同义词
"网络的使用,使得年轻一代成为新的族群,不再是未成熟的成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父母辈的经验对他们而言,虽然不至于完全没用,但仅具参考价值.网络┈┈让传统成为代沟的同义词."台湾客家族群的下一代内容能从互联网上认识和了解本族群的文化,当他们对于本族群文化的认知和他们父辈不符时,年轻一代往往会迷信互联网,传统就会失去说服力.当这一切成为一种习惯时,互联网传播就割裂了客家文化传统.但是,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到底会吸引多少年轻的客家人去关注,是否会形成这样一个习惯也还是个未知数.
六,论文小结
本文用较大篇幅来介绍台湾客家文化的环境,背景和历史,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客家族群的文化活动历史,本质上只是做了资料的再整合.做这样一个整合并非鸡肋,而是希望台湾客家文化网站作为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历史的后续篇,即把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历史从电视时代推进到网络时代.
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没有建立起来.但是,鉴于互联网这种传播方式的巨大潜力以及台湾客家文化不断地被重视,本文对台湾客家文化网站的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在这样的期望和前提之下,本文才展开第五部分的讨论.
在第五部分,本文针对"互联网传播对于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影响"这个中心议题提出了3个问题,并在问题的讨论部分摆出不同的观点,但是没有对这些观点作出断定.其实,上述不同的观点也是作者本人的思考.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任何一个新的网络技术都会引发网络传播模式的革新,继而影响客家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来说,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尽管已被重视,但是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变数,比如台湾的文化政策就可以对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规模与目的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本文第五部分提供了一个问题讨论的平台,以期共同思考.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3-22 at 12:58 ] 附表一
时 间
事 件
意义与说明
1956年
苗栗广播电台成立
台湾最早的客语广播,也是台湾客家文化传播活动的起点
1962年
《苗友》创刊, 1965年正式更名为《中原月刊》
台湾第一份客家杂志,台湾客家的声音第一次被人"听到"
1987年10月
《客家风云杂志》创刊
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大规模走向前台
客家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88年12月
"还我母语运动"
1988年被称为"客家运动元年",由《客家风云杂志》促成,又为台湾客家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
1989年
《客家风云杂志》改为《客家杂志》
以"心怀客家,放眼天下"为发刊词,奋斗目标为:延传客家文化香火,争取客家族群权益
1991年
台湾客语电视新闻开播
客家人在广播电视(老三台)中正式"现声"
1994年
台湾宝岛电台成立
台湾第一家24小时以客语为主,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广播电台
2001年6月
台湾客家委员会成立
下设传媒中心,主要业务着重在客语传播及客家文化广播,电视,网络,平面等媒体的规划,协调与推广
2003年7月
客家电视台成立
世界上唯一的客家电视台,定于十七频道,节目内容有客家戏剧,客语电视剧,客语新闻……等
(资料来源:《客家杂志》;硕士论文《台湾电视中之客家意向——公视"客家新闻杂志"之个案研究》,姜如佩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附表二:
序号
网站名称
网 址
建设者背景
1
客委会网站
http://www.hakka.gov.tw
政府机关
2
国立中央大
学客家学院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
学校学术机构
3
村村客家
文化上网
http://land.ihakka.net
客委会下属
4
美浓爱乡
协进会
http://mpa.ngo.org.tw
非商业性文化社团
5
客家世界网
http://www.hakkaworld.com.tw/
商业性文化社团
6
张致远文
化工作室
http://land.ihakka.net/groups
/ group01.aspx stationID=49
个人创办
7
客家电视台
http://www.hakkatv.com.tw
传统媒体网络版
(资料来源:https://www.hakkaonline.com/index.php 客家人小区)
参考文献
程予诚,2003年5月27日,《网际传播——对网络,人,组织未来的影响》,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黄崴威,1999年,《文化传播》,正中书局出版
张维安主编,2004年3月,《网络与社会》,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1999年,《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俞霖,2003年3月1日,《网络同侪——对N世代青少年的意义》,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黄少华,陈文江,2002年,《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徐正光主编,《徘徊于族群和现实之间》,正中书局印行
邱彦贵,吴中杰,2001年,《台湾客家地图》,猫头鹰出版社
陈国强主编,1990年,《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曾淑芬,吴齐殷,2004年,〈数字落差的再定义与调查〉,见《网络与社会》,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玉苹,2000年,〈客家族群与台湾现代文化产业〉,见《台湾客家族群史》(产经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
硕士论文《台湾电视中之客家意向——公视"客家新闻杂志"之个案研究》,姜如佩,2003年,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客家杂志》第7,45,47,49,141期
参考网站
客委会网站 http://www.hakka.gov.tw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
村村客家文化上网 http://land.ihakka.net
美浓爱乡协进会 http://mpa.ngo.org.tw
客家世界网 http://www.hakkaworld.com.tw/
张致远文化工作室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 stationID=49
客家电视台 http://www.hakkatv.com.tw
客家人小区 https://www.hakkaonline.com/index.php
致 谢
感谢李政道先生,感谢台湾清华校方,感谢母校兰州大学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赴台学习交流.感谢指导老师张维安教授在论文之构思与撰写方面给出很多宝贵经验,并提供数次调查访问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台湾客家文化.感谢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傅宝玉老师,吴美枝学姐对本文提供相关数据.感谢兰州大学郭改爱同学帮忙校稿,感谢兰州大学崔安娜同学对本人提供热心帮助.
【导师简介】张维安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学术领域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和客家研究等.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所所长及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黄海波,男,中国共产党党员.2001年从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考入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3年考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2+2网络新闻方向.曾任中文系学生会副主席,榆中校区党支部宣传委员,《萃英在线》主编等.
本文为政学者科研报告的一部分,从2004年7月19日到2004年8月25日,历时一个多月,在实地调察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写成此文.但是,台湾客家文化并非短短一个多月所能完全通晓,本论文的只是从网络传播的角度来研究台湾的客家文化传播,尚不能反映台湾客家文化传播的全貌.
彭钦清,1990年,《客家社团知多少》,《客家》杂志第7期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1994
《文化人类学词典》第128页,恩楷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徐焕堂, 1994年6月,〈广播客家话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客家杂志》第49 期
徐正光, 1994年4月,〈台湾客家话期刊的过去和未来〉,《客家杂志》第47期
徐正强,2002年3月,〈藉由因特网以强化客家文化及语言直发展〉,《客家杂志》第141期,
见http://www.hakka.taipei.gov.tw/popup/d01.htm《台北市政府客家政策白皮书》
徐焕堂,1995年3月,〈客家广播客家话节目之未来发展与改进之道〉,《客家杂志》第45期
9黄厚铭,《模拟空间的空间特性:地方的移除或者取代》
《网络媒体》闵大洪2004年1月18号
见http://www.cmcrc.com.cn/gb/wxzh/detail.asp barid=3&tbarid=8&articleid=3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61页,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Frederick, Howard ,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1993
2004年8月7日作者在台湾苗栗县头份镇访问张致远有感
2004年作者在台中县立东势国小参加客家文化社团研究历程座谈会,许多文化社团抱怨得不到客委会的太多支持,活动基本上凭自己的责任感和兴趣爱好
程予诚,《网际传播——对网路,人,组织未来的影响》,第10页,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数字落差也有翻译成数字鸿沟,见《中国青年报》 2000年09月08日
见http://www1.people.com.cn/BIG5/channel5/569/20000908/224031.html
曾淑芬,吴齐殷《数字落差的再定义与调查》,见《网络与社会》372页,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232页
陈俞霖《网络同侪——对N世代青少年的意义》第10页,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来自:http://cache.baidu.com/c?word=%CC%A8%CD%E5%3B%BF%CD%BC%D2&url=http%3A//xsc%2Elzu%2Eedu%2Ecn/wangye/junzheng/uploadfile/20041115145352549%2Edoc&b=0&a=39&user=baidu 作者能够从互联网方面对台湾客家文化的传播进行论述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台湾的客家网站,目前我们统计的已经有300多个,大型的客家网站也有不少,如行政院客委会http://www.hakka.gov.tw,行政院客委会哈客网http://www.ihakka.net,台北市政府客委会http://www.hakka.taipei.gov.tw,客家世界http://www.hakkaworld.com.tw,全球客家经贸平台(商业网站)http://hi-taiwan.ecserver.com.tw/eip/front/bin/home.phtml,客家电视台 http://www.hakkatv.com.tw,哈客广播网http://www.hakkaradio.net,台大客家社(学术机构)http://140.112.8.109/~hakka……等都是比较大型的网站。
台湾的客家文化传播,网络传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客家电台、客家电视台的传播是主流,另外学校的客家话教学已经开始,公共领域的客家广播也在如火如荼地推动,全球性的客家学术会议也正在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3-22 at 13:33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