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chow 发表于 2005-3-20 05:46:08

【推荐】 客家人演绎的发烧大碟 黄红英

示范级人声天碟-初次嘗到寂寞

APE格式



  邓丽君的歌曲曾经风靡整个华人世界,其唱腔独一无二,从七十年代初至逝世时的1995年,时空跨约四分之一世纪,地域涵盖面更从新马港台,延绵至太平洋对岸的新大陆,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被小邓的歌声所征服。她的影响力与魅力,前无古人,绝非过誉。小邓的歌声伴随了许多爱护她、拥护她的歌迷成长。近二十五年的岁月,是一代人的黄金期。在不经意中,她为人们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与缅怀.......。
  雨果最近推出黄红英的“初次尝到寂寞”,片中大部分歌曲都是小邓的经典,如“小城故事”、“但愿人长久”、“独上西楼”、“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等。许多歌迷如我辈者,年方不惑,又或年近半百,抑或是花甲之年,听到这些歌曲,相信无不感叹“往事如昨”(片中歌曲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伊人已逝,留下的是余韵悠悠........。
  首先感谢雨果推出“初次尝到寂寞”,让我们这些上有高堂,下有稚齿的夹心层,在工余之暇,能欣赏到别有一番风味的邓丽君。
  这是一张不可或缺的中文歌曲唱片,其录音之佳,已达天碟级。也许你会问,与西洋发烧碟相比又如何?它绝对是玉树临风,豪气轩昂立于其间。就我而言,从收到此碟迄今,许多不眠夜,都在发烧状态下壮烈地度过了。
  “初次尝到寂寞”音效之佳,令我惊为天人!许久没听过从容度与宽裕度如此丰润而富余裕的录音,单此一项,就足以臣服任何固执的发烧友,而钢琴余韵至美至佳,人声质感更是充满张力和能量;再不然你可听听“往事如昨”里的口哨声,它展现出一个迷人的空间与余韵,还有“山茶花”里的中阮,钢琴和人声,三位一体的音响空间,三件乐器(如果人声也是乐器)音色的对比与反差,再再地突显出不凡的录音水平。顺带一提,老易用了精品级古典胆麦(详细资料请参考唱片说明)收录人声,成就了这张CD的佳绩。
  记得年少十五二十时,每每读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就是出自此词),总觉得诗人的文采飘逸、豪放兼具,偶尔也觉得他的情感深沉中仍不失华丽,这也许是我的年纪还小,不解风情(初次尝到寂寞的歌词),而小邓唱来总是觉得离此词的意境或有距离,她的歌声在独有的矫情中略带青涩,令她的歌迷如痴如醉。
  时间如梭,风儿走远,云儿飘过(借用初次尝到寂寞的歌词),心里仿佛失落了些甚麽。“初次尝到寂寞”的出现,结束了我多年的期待,请听听她的“但愿人长久”,黄红英唱来不是青涩的少女,也不是不拘风流的文人雅士;她唱来缠绵、风情万种,至情、至性,情感深处多了些更耐咀嚼的层次,无意间,感到这首宋词里文字的含量,与其所散发出的意境容量,竟是如此变化万千,心满意足之余,也感到黄红英在诠释邓丽君的成名曲时,能重塑原已是框架严谨的音乐,却又不失小邓的神采,我想黄红英已经将邓丽君典雅化了(老易之言),她雅(古雅)俗(脱俗)共赏,尽得风流。
  又如“小城故事”,唱片收录了两个版本,黄红英唱来不若依书直唱,也没有小邓调皮的儿时嬉戏,倒象是对流逝岁月的审悟,多了一分沉淀后的情感厚度,它让你陷入无尽的遐思,顿时间,愈发觉得小邓的歌曲,在黄红英的歌声中,竟然别具一格。一探音乐里的新视野,这是黄红英能深深打动人心之处。
  无论您是发烧友、歌迷或邓迷,这张唱片都能让你大有所获。它让我重拾对歌词文采的欣赏,那久违的文字,将我带到年少儿时的记忆幻境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来自  http://www.avmagazine.com/06/huang_hong_yin.htm


01. 初次嘗到寂寞 04:23
02. 船歌 04:44
03. 忘記他 03:18
04. 往事如昨 03:36
05. 山茶花 05:02
06. 海恋 03:56
07. 但愿人常久 05:09
08. 小城故事 03:11
09. 独上西楼 03:23
10. 月亮代表我的心 04:10
11. 在水一方 05:07
12. 海韵 03:49
13. 雪中莲 04:26
14. 小城故事(二) 04:14

[ Last edited by alpchow on 2005-3-20 at 06:15 ]

alpchow 发表于 2005-3-20 06:09:29

九月的故事

APE格式





九月的故事 4:43
白沙滩 4:59
奈何 4:27
小村之恋 4:52
南海姑娘 4:36
我怎能离开你 4:26
爱的箴言 4:54
爱情 3:57
微风细雨 4:20
原乡情浓 4:35
漫步人生路 4:23
又见炊烟 4:13

  2001年,在香港沙田大会堂第一次听黄红英现场演唱,那天她唱《海韵》,钢琴伴奏竟然错弹成别首曲子的前奏,她不慌不忙地走去和他说:"错了!重来"。当时精彩的演绎,使坐在观众席里的我萌起这念头:要把这些陪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歌曲赋予新生命,提升到更高层次。

  近十年世界乐坛刮起"混合"乐风:古典音乐摇滚化,流行歌曲注入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手法,也有走回老歌风格的……而我则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将为黄红英制作的首张专辑录音"初次尝到寂寞"做成"流行歌曲艺术化"。

  2001年底推出"初次"后,大受好评,至今仍在热卖中。普通HDCD版外,还有XRCD、SACD版,限量只制2500张的LP(180克黑胶碟,由JVC用XRCD母带刻制,每张均有独立的编号、由黄红英亲笔签名)也将推出。我收到很多询问:什么时候推出新碟?何不趁热卖一年推出三、四张?有位乐评甚至问我:"初次"是一座山峰,老易你能突破吗?……成功的背后是有压力的,以黄红英的实力(她是资深歌手,顶尖的客家山歌歌手,也擅长唱大号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十几年前已推出过十多张LP唱片和卡带),做也只能精雕细琢,保持‘雨果’的水平,快不来……

  在这专辑里,她的歌声更为松容、淡定、亲切,虽然仍是连续几天的通宵录音,但这次她不用太长的时间就进入状态。除了和合作伙伴因熟络而更默契了,音乐伴奏也有些不同,"初次"大多是即兴伴奏,这次除了弦乐队、钢琴、手风琴,还加了浓郁色彩的民乐和midi 。

  继续选在上海录音,除了配合武亦文和乐手,另一主要原因是那台靓声的九尺汉堡史坦威"Grand D"声音太棒了。我没有把"它"调得像"初次"那么Grand、厚大,是因这次它只是乐队中的成员,不像"初次"的份量那么重,否则会喧宾夺主。但其晶莹透澈的声音,照样散发出光芒。

  武亦文的才华,除了钢琴、手风琴、男声,还有作曲(CD《荷塘月色》)和编曲。他的音乐学院功底在"白沙滩"、"小村之恋"(借用了巴哈的托卡塔与赋格)、"又见炊烟"尽显,"原乡情浓"是色彩斑斓、浓厚的世界音乐风格,而"九月的故事"、"爱情"则是New Age,让人有时光倒流感的"奈何"、"南海姑娘"(古琴用于流行歌曲可能是头一次)又是那样淡雅的民族色彩,"爱的箴言"是标准的古典风格,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土风舞风的"我怎能离开你"那小提琴Solo是故意不揉弦的。刘星的中阮、刘一的笛子、徐碧的古琴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弦乐好手为本辑录音添了不少光彩。

  在汕头电台录制"漫步人生路"和"原乡情浓"(这本是台湾美浓地区的客家山歌,XRCD版和《雨果发烧十》辑录了客家话版)时,国际著名的日本音响专家木内和夫先生专程从日本飞来帮助校声,带来了他的法宝:Harmonix的调音器材、Mic线,电源线和Reimyo 777的电源。不妨通过对比这两首和其他歌曲歌声的区别,听听这支1947年的德国Neumann CMV563(咪身用Telefunkun 黑花生胆)+M7(大膜咪头)收录的声音有何不同。

  混音很快顺利做好,八月底在香港会展HiFi Show几套顶级音响播放(West Lake、ATC、Avalon、Quad……)监听后,制成24Bit DAT母带寄去日本JVC XRCD Mastering Studio。他们于9月2日做好母盘处理后,来电邮说声音很好,问我:要不要做成世界上首张XRCD24 Super Digital的XRCD版?

  到了封面设计,拿出去年在Studio拍的"美少女"照,老觉得没有"故事"。黄红英说:你老说自己不会拍女人,别的唱片一张又一张的出……没法啦,虽然刚忙完"双龙出海"的录音已筋疲力尽,第二天还得在早上六时就起来出门,过关,两个小时的大巴到惠州,再转小巴1小时去客家围陇屋、海边、沙滩……其实拍照比录音辛苦,那大热天至少流了两瓶汗水。也有发烧友问:录音器材你都写了,何不也注明用什么相机?好吧,这次用了Pentex MZ3 + 20mmF4,120mmF2.8,Fuji 645wi, Makina 67, Fuji G617, Rollei SL66 + 120mmF5.6和Rodenstock Imagon 150H5.8……


来自   http://www.rainbowsoft.org/zblog/post/66.asp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3-20 13:32:54

没和大家说清楚应该点哪里下载.

alpchow 发表于 2005-3-20 15:45:04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3-20 13:32
没和大家说清楚应该点哪里下载.

APE 文件在标题有链接(九月的故事、示范级人声天碟-初次嘗到寂寞)
CUE 文件在“APE格式”处有链接

直接点击下载好像会出问题,可使用工具如 flashfxp 、flashget 等。


没和大家说清楚是因为 APE 格式文件音质太好(可还原 CD),怕影响别人唱片销量。
有购买能力的人请尽量购买原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 客家人演绎的发烧大碟 黄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