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麓的雨 发表于 2005-3-15 20:43:45

赣南客家之龙南篇

龙南关西围屋

http://gz.jxcn.cn/NEWS/pic/20047211348.jpg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是赣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与燕翼围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关西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如同乌石围,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关西新围开基祖徐老四,名名均,字韵彬,号渠园。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围,常到姐姐家做客,时常为燕翼围的雄伟高大所神迷,内心暗藏竞争意识。姐夫赖世樟资助精明肯干的徐老四做木头生意,他天生聪慧,生意竟渐渐做大。有一回,他从赣州发排往南昌时,顺路搭了省府税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亲有感于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给了他一块免税牌。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给打上其“西昌”火印商号,徐老四则收商号费,从而盈利滚滚。

    如今,石狮依旧,东西门却老了,凝视那跨越过无数客家先人和现代寻梦人脚步的门槛,我想,古老围屋一切的悲欢离合,一切的峥嵘岁月,都凝聚在石狮们庄严的神态中。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站在两块葱绿的青菜地中间,透过岁月风尘,我仿佛看到戏场当年热闹的场景。

    传说每次戏开演后,当诰赠五品宜人的大夫人赖氏沉迷于戏剧中时,围屋的第一代主人徐老四就会从西门悄悄出去,与他的从苏州和扬州娶回来的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去了。月光下,时光把酒汲干,一代代客家人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命运里。

    (钟敏 谢冰/图文瑞/文 记者李传材/策划)
在赣粤边境九连山下的龙南县杨村镇,遍布客家围屋,其中有座建造奇特高大雄伟的“燕翼围”,如鹤立鸡群。相传明末清初,粤赣边境战火纷飞,其时杨村常常烽烟滚滚,举村皆惊。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敬溪公和父郁华外出避难,原想到黄塘高围亲戚家一躲,岂料对方无义,杀了探问的孝古子,于是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回,只见“庐舍已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古训,萌生建造高守围的构想,禀父告准。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延请丰城名师工匠购料始筑。据说,起基用去大花边一大谷斗(收割水稻工具)。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二十七年工夫,历经三代,其长孙济斯三岁时,庞然大物的“燕翼围”才矗立起来,因其高大固守,俗称“高守围”。   
                        
                                 燕翼围

http://gz.jxcn.cn/NEWS/pic/2004526111312.jpg

http://gz.jxcn.cn/NEWS/pic/2004526111324.jpg

http://gz.jxcn.cn/NEWS/pic/2004526111336.jpg

http://gz.jxcn.cn/NEWS/pic/2004526111345.jpg

http://gz.jxcn.cn/NEWS/pic/200452611149.jpg


    燕翼围坐落于龙南县杨村镇圩镇中心鲤鱼寨下,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内空面积334.17平方米。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四面高墙是封闭建筑,只留底层一条大门出入。檐高12.8米,砖石结构,上下八尺为长方体花冈石(麻条石),即基墙地下深8尺(2.67米),宽8尺,地面部分高8尺,厚4.35尺(1.45米),其上砌火砖,围边墙周长173.68米,共砌花冈石1910.55立方米,坚不可摧。第二、第三两层墙厚1.45米,面砌火砖,中间夹砌泥砖,有汲潮保温作用。第四层以面壁火砖墙(厚0.6米)升高1.9米为檐墙,余0.85米墙顶为过道路面。瓦背为小块阴阳瓦,剪角瓦面,可防风。栋高14.3米,瓦角不露檐,顶端衔接火砖,以防火攻。正扇和檐扇内墙厚0.35米,顶层内侧檐扇以木板屏风代之。
    大门顶上有阴刻“燕翼围”三字,门设三道,进深2.25米。第一道拱形石框对开铁门,高2.47米,宽1.26米,铁门板厚0.1米,石门框宽0.38米、厚0.18米;第二道活动栏门,两壁留有宽0.15米,深0.18米的壁槽,必要时插上拦门板,形成厚0.1米的大门拦板;第三道对开坚厚木门,板厚7厘米关后上大木黄闩,两边有壁洞固闩。第二道门顶有一漏斗水池,可防火攻。


    进门有阶梯登楼,二三两层有1米宽的楼廊环通,盖有廊檐。房间内空长5米,宽2.87米,炮阁间内空长7米、宽2.87米。方围对角四边,以靠角首间外伸2米,筑成炮角,每层炮角有5个枪眼(三大两小),可全方位监视围外动态,第四楼负有全面作战功能。有58个枪眼(大19、小39),外形似窗。二三两层枪眼的内侧砌有小门(4.8尺×1.8尺)可关可开。枪眼有通风、透光、监视、射击功能。环通过道以0.85米宽墙体顶面为路面,来往十分方便。过道有四个排污孔,以石槽伸外。
备战备荒是燕翼围的设计特点。围内有二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埋藏万余斤木炭和蕨粉围旱井。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困危,才掘井自救,有水、火、粮可用。在门旁挖有一口常用水井。筑围火砖(32公分×19公分×7公分)是就近筑窑烧制的,现桂花树下,仍可掘见老窑遗址。
    燕翼围落成后,46岁的福之公又建“永臧围”,坐落于上坊,四层方围,每层16间房,共64间。内外风格与燕翼围相同,只不过二、三层未夹砌泥砖。建造时间也有十余年之久。后又在背夫岭下,筑起“光裕围”,高三层,每层24间房(含四座守角)共72间房。福之公有三子,每子筑有一座守围。


    燕翼围坚固无比,可防火防攻防炸。320年来,经受了各种战火的考验,仍旧巍然不动,完好如初。1938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杨村,以高守围作中心投放炸弹,炸毁民房10间、教室1间,而高守围仅在顶层炸开一个2.7米宽的V形缺口,墙壁只留下斑斑弹痕而已,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燕翼围”的落成,为杨村客家区增光添彩,引来参观者甚众。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府道台周玉衡巡乡到杨村,住在“燕翼围”赖嘉谟家,登楼远览,赞不绝口。改革开放后,“燕翼围”成了客家围屋的代表作,不少中外学者慕名前来考究。

    1994年8月,我国台湾学者以及美国学者特来考察,并且还到杨太湾新屋围考察拍照。(作者:赖观扬图:傅志群摄)


----------来源中国赣州网

[ Last edited by 南麓的雨 on 2005-3-17 at 18:30 ]

南麓的雨 发表于 2005-3-15 20:45:55

原来这里上传国图片这么难,
哎,现在终于搞定了

[ Last edited by 南麓的雨 on 2005-3-17 at 18:26 ]

clljt521 发表于 2005-3-18 09:29:43

得赶紧回去拍几张,要不过几年就没了!

pxgy 发表于 2005-3-24 04:24:19

经典珍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赣南客家之龙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