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nis 发表于 2005-3-10 08:04:07

80年出了45位大学校长(组图)

搜狐新闻:广东兴宁崇文重教 80年出了45位大学校长(组图)(03/10 07:22)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310/n224614697.shtml
 一个面积只有2100平方公里的粤东县级市兴宁市,近80年来涌现出了包括原广东省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原东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如心等45位大学校长,被誉为我国“大学校长”摇篮。

  最近,兴宁市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县(市),兴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型工贸市、文化先进市、宜业宜居市”三大发展战略,抓住2005年至2020年加快山区发展战略机遇,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地旅游部门正筹划在市郊长陂岭古塔文峰塔下建文峰塔旅游公园,当地有人提出在公园内建一条兴宁籍大学校长长廊,为现代45位兴宁籍大学校长们立传,以弘扬兴宁崇文重教精神而激励后人,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
据悉,此建议目前已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兴宁市,伴着山间地头迎春开放的桃花,在宁江两岸、神光山下的田畴阡陌间和山村小道上寻觅大学校长们的成长足迹,所见所闻令人激动、振奋;而对现代兴宁人民以“团结、图强、崇文、务实”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更是多了一层理解和敬意。

  辉煌:45名大学校长5名是院士

  兴宁被誉我国“大学校长之乡”,美术、文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的各类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云集。如宋朝学士罗孟郊;明御史及方志学家张天赋;清朝新派诗人、考据家胡曦;语言学家罗霭其;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机器式地震记录仪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李善邦;新中国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袁文殊;中国新兴版画创始人罗清桢以及诗人冯宪章和小说家白危等。

  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

  45位大学校长中,5位是院士: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是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兴宁这45位大学校长大部分出身寒门,他们几乎都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经过奋斗而终成大器。

  出身寒门求学成大器

  昨日,记者来到化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先生的故里———兴宁市宁中镇新民村追寻王佛松先生的求学足迹。

  王佛松先生祖屋宗庆堂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典型的客家围龙屋。72年前,王先生在这里出生,半个世纪后,他登上祖国最高科学殿堂,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在王佛松先生的堂弟王佛湘、堂侄王道明、王道铭叔侄三人的回忆声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当小贩教小学筹钱考大学

  据王佛湘回忆说,王佛松4岁入读私塾;5岁时,村里创办小学,他是第一届学生,考第一名,后来考入县里最高学府———兴宁一中。

  与王佛松年龄相若的王道铭回忆:“当时我们俩一起寄住在县城河唇街一亲戚开的李兴记客栈,两人同床共铺。佛松叔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因此成绩也十分好。”过去,他家里穷得口粮都成问题,实在交不出学费。一筹莫展的王佛松去找班里的陈克东老师(后为兴宁一中副校长),陈老师听了他的哭诉后说:“这样吧,你的学费我算你交了。”学费免了,口粮仍无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学兼职周末的音乐课,每月得一斗米(32市斤)的报酬,刚好够吃。就这样,他坚持念完高中。

  新中国刚诞生不久,广东省仅广州设有考场。王佛松有个姐夫在惠阳淡水开小商店,听说那边的小商品价钱好,于是他借钱购进几打兴宁名产毛笔和裤腰带,步行100多里路,从兴宁来到老隆,然后搭船下东江到惠州再转淡水,很快将小商品销售一空。

  他花钱买了张船票火速奔赴广州,谁知行船不畅,抵穗时大学招生报名已结束,十年寒窗一场空。

  历尽艰辛终圆大学梦

  1951年暑假,王佛松携带全部积蓄再次前往广州报考,最后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实现了理想。

  当他到武大入学报到时,身上只剩下13万元旧币,学校让他交了第一个月的伙食费9万元,以后读大学和留学将近10年的学习、生活费,几乎都是靠人民助学金解决。

  1956年,王佛松告别新婚妻子,来到列宁格勒攻读分子化学副博士学位。他每天从早上8时至晚上11时都在实验室,持续了整整3年零5个月。第一年下来,他第一篇论文就写出来了,人们对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

  在1957年前苏联第九届门捷列夫代表大会上,王佛松登台作了学术报告,成为在高层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第一个中国人。1959年冬,王佛松提前七个月完成了4年的学习任务,获得了化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在国际高分子学术大会上,他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被美国《橡胶化学及工艺》杂志由俄文译成英文发表。从此,王佛松在国际高分子学界声名鹊起。

  访谈: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兴宁45位大学校长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和吃苦耐劳精神是分不开的。

  客家传统造就人才

  汪懋华:艰难报考刻苦求学

  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北京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谈到当年走过的艰难求学路时仍感慨万千。

  汪院士说:1951年6月,他从家乡兴宁一中毕业后,与42位同学组成升学团,打着“兴宁升学团”的大旗,当时他是兴宁一中学联负责人,领着大家乘大货车走了100多里山路,到老隆(现龙川县城)后再换乘人工撑的木船,沿东江而下,走了2天2夜才到广州长堤。他找到省学联后,42位同学被安排在中山四路中大附中图书馆地下一间80平方米的大厅住了下来,他们42个男女同学共住一室,男同学一角、女同学一角,打开从家里带来的席子、被子便安顿了下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在兴宁人刘福兴开的饮食店搭伙,每月交9元伙食费一日吃三餐。

  当时考了3个月,最后大家都考上了。他将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作为第一志愿,最后如愿以偿。1951年,到北京上学后,由于没钱回家,他寒暑假都在学校宿舍里温书,直到1957年才回了一趟家。

  汪院士说,他们求学都非常刻苦,这与客家先祖留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王佛松:重教是客家的传统

  1000多年来,崇文重教精神缘何在兴宁一直长盛不衰?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先生认为:这与客家人的传统很有关系。不仅在兴宁,在江西、福建、梅州以至整个客家地区,都有这种现象。客家人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读书人,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都不少,这主要由以下因素促成:

  一是由于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来时,有不少是逃避战乱的官员,还有许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的人家,到了人地生疏之地,希望子女们能继承家族的读书传统。

  二是由于地理原因。客家人从中原平原地区迁来南方后,都在丘陵地带和山地落脚,不可能去珠江三角洲等富裕之地。为了改变现状,客家人更爱读书。之后,崇文重教之风就保持了下来。

[ Last edited by dennis on 2005-3-10 at 08:10 ]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3-10 10:00:06

  梅州的文化之乡美誉跟兴梅都是分不开的,以前只特别宣传梅县,把文风鼎盛的兴宁忽略不记,根本是个强压下的历史错觉,但事实是抹杀不了的,真金藏在沙砂中也一样会发光!以上的人才现象不是一种文风鼎盛的文化现象?!!要知道,除了大学校长,兴宁还有更多的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各界教授级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几位好友就是华工、华师的大学教授。梅县文风好,也可列一列来看看的,是否有更多???不要再搞些人为的地方性文化抹杀,这不但对兴宁文化打击,也是对客家地区性建设也是打击.让人觉得梅州市根本毫无大家风范,如何服人?而且只会使我们更努力!:D:D:D:D:D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3-10 at 18:50 ]

s23412 发表于 2005-3-10 15:06:48

尊师重教——在兴宁是一句空话!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3-10 17:11:02

兴宁的确祟文重教,在财政教育经费方面支出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兴宁家庭也重视子女教育,不是空话!!!:jump::jump::jump: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3-10 at 17:17 ]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10 20:54:18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3-10 10:00
  梅州的文化之乡美誉跟兴梅都是分不开的,以前只特别宣传梅县,把文风鼎盛的兴宁忽略不记,根本是个强压下的历史错觉,但事实是抹杀不了的,真金藏在沙砂中也一样会发光!以上的人才现象不是一种 ...

梅州能列出来的文人就是黄遵宪、宋湘和李文固、李金发等寥寥数人。哦,还有一个屡被鲁迅“看重”的“三角恋”小说家张资平。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10 21:55:43

非常感谢《广州日报》梅州站记者绿叶,本文目前已被搜狐、新华、东方、南方、大河等国内知名网站转载,相信明后几天国内还会有不少报纸转载!呵呵,大报毕竟是大报。
这条稿压了十几天没出,我还以为被枪毙,当时颇懊丧……昨天看到报纸,几乎欣喜若狂,激动的心情并不亚于中学时代第一次在国内杂志发表微型小说。

下一步我计划融合二篇稿件内容,并发动《南洋商报》、《南非华人报》等境外记者朋友帮忙发稿,让兴宁在世界华人圈打响知名度,间接为家乡正名、招商引资贡献些微力量。

阿妹730 发表于 2005-3-10 22:24:06

Posted by 牧星天 at 2005-3-10 21:55
非常感谢《广州日报》梅州站记者绿叶,本文目前已被搜狐、新华、东方、南方、大河等国内知名网站转载,相信明后几天国内还会有不少报纸转载!呵呵,大报毕竟是大报。
这条稿压了十几天没出,我还以为被枪毙,当时 ...
你为兴宁做的显而易见.值得敬佩!希望在这里发牢骚的兴宁人都能向你一样,不浮躁不抱怨,实实在在做些真正有利兴宁的事情,特别是宣传.

阿妹730 发表于 2005-3-10 22:26:52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3-10 17:11
兴宁的确祟文重教,在财政教育经费方面支出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兴宁家庭也重视子女教育,不是空话!!!:jump::jump::jump:
你错了,去年还有兴宁的农村教师集体上访,因为拿不了全工资,甚至拖欠工资.
家庭很重视是真.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5-3-10 23:06:51

Posted by 牧星天 at 2005-3-10 20:54
梅州能列出来的文人就是黄遵宪、宋湘和李文固、李金发等寥寥数人。哦,还有一个屡被鲁迅“看重”的“三角恋”小说家张资平。

兴宁出人才,我们全体客家人都有光荣!

应该拿到世界上去推销,没错。

不过,我觉得不要小家子气地就据此来嘲笑其他客家弟兄,跟梅县叫板,还不如到珠三角威风一把。你说呢?

梅县的文风鼎盛,与兴宁至少也是不相上下的,有名的文化人远远不是你说的“寥寥数人”。

我不是梅县人,不带梅县的偏见。对于客家地区那个地方突出,我只有由衷的高兴!我对兴宁人整体地在经营上的天才非常佩服!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11 09:06:51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5-3-10 23:06
兴宁出人才,我们全体客家人都有光荣!

应该拿到世界上去推销,没错。

不过,我觉得不要小家子气地就据此来嘲笑其他客家弟兄,跟梅县叫板,还不如到珠三角威风一把。你说呢?

梅县的文风鼎盛,与兴宁至少 ...
版主误会了,我并没有嘲笑其他客家弟兄的意思!

hihihi 发表于 2005-3-11 09:18:17

在梅县,仅梅州中学就有院士5个,且大名鼎鼎;更不必提东山中学了,梅州有22位院士,梅县占多数。

hihihi 发表于 2005-3-11 09:38:04

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后,梅州在整理各类杰出人士。
无论翰林、进士、院士、博士、将军、杰出侨领。
兴宁都比梅县少,“大学校长”,梅县的人数尚未统计出,相信也不会少于兴宁阿歌啦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3-11 10:57:28

Posted by hihihi at 2005-3-11 09:38
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后,梅州在整理各类杰出人士。
无论翰林、进士、院士、博士、将军、杰出侨领。
兴宁都比梅县少,“大学校长”,梅县的人数尚未统计出,相信也不会少于兴宁阿歌啦
      这种说法是梅县一贯的口气!但我们不喜欢!!!而且我要告诉你的是,对于文化梅州对兴宁的文化贡献一直忽略不记,兴宁人民意见很大!!!很不得人心!!!不抱怨才奇怪!!到现在我们不得已,只能实行民间自发性质的自救行动!这是不是该给梅州市文化部门记上一笔败笔?!!!我们只能一边抱怨,一边自发挖掘,一边宣传!!!还要我们不抱怨!!!???很难!!!
      还有要知道,我们只信服真实的事情,而不是妄自尊大的推断,这只能说明你比较武断!!!我希望你也列出来,好有个事实说明,顺便挖掘一下你梅县的人文文化也是件好事,如果事实如此,我们兴宁人会认可的!梅县文风较盛是实,但是否真在兴宁之上?这还有待你们列出来,拜托:不要相信、也许、估计,这没人会信服你的!:jump::jump::jump: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3-11 at 12:36 ]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3-11 11:50:31

Posted by 阿妹730 at 2005-3-10 22:26
你错了,去年还有兴宁的农村教师集体上访,因为拿不了全工资,甚至拖欠工资.
家庭很重视是真. ..
阿妹:我通常讲这些事时,都有一定了解情况的!
      我可以列出兴宁2003年的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给你们作参考:兴宁2003年合计预算支出57971万元,其中,仅教育支出就达18058万元,占24项财政支出中的遥遥领先的首位。占全市总财政支出的31%,这么高的比例,恐怕在整个广东省都是较少的!!何况2003年兴宁全市的财政预算收入仅仅只有12408万元,还远远不及财政用于24项财政支出中的一项教育方面的支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比数据?!!!兴宁的财政赤字、负债经营,这个家难当啊!!这也就是对教育重视的表现!教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你说的兴宁的农村教师集体上访,因为拿不了全工资,甚至拖欠工资。你不了解全面情况,那是和体制有关的,因为那些教师多数是村办或者是镇办的学校中,是由村镇的人事或者是发放工资,去年兴宁有些乡镇干部的工资也没领足。这些教师不是由财政政府支出的,但后来也有了一定的解决!由财政支出的正式教师基本没有什么拖欠现象的。反而政府部门干部职工工资前一、两年有一段时间工资拖到第二月月底才发。:D:D:D:jump::jump::jump: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3-11 at 12:13 ]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11 14:04:38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3-11 10:57
      这种说法是梅县一贯的口气!但我们不喜欢!!!而且我要告诉你的是,对于文化梅州对兴宁的文化贡献一直忽略不记,兴宁人民意见很大!!!很不得人心!!!不抱怨才奇怪!!到现在我们不得已, ...
东方说的非常有道理!君不见,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日报》刊登了的新闻,创办时间最悠久的中文报纸、联合国长年订阅的《大公报》都刊登了的新闻,全国各网站、央视“第一时间”等读报时间、全国各类报纸纷纷转载的新闻,《梅州日报》、梅州网等梅州传媒硬是一个字都不转载,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颗肉中刺我已经给梅州宣传部门、文化系统的官员种下了,我想我发表的报纸我可以不寄给兴宁市委,但是我是一定会以境外记者名义托人送到刘日知书记手里。是耶?非耶?相信刘书记能通过此事,深入了解到“文化梅州”被部分梅城地域主义者曲解的事实!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80年出了45位大学校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