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老板的管理与发展风格--理想、稳健还是保守?
看完下面两个帖子,请各位客家乡亲讨论----客家老板的管理与发展风格--理想、稳健还是保守?(一)[/b]帖子1----
《中国商界》:潮商退“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02日 13:31 《中国商界》杂志
陈智峰
潮商虽然从来没有像晋商和徽商那样称霸中国商业,但在世界商业史上,潮商曾经赢得了全球性的声誉,光芒远比晋商、徽商耀眼得多。西方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潮州人不仅具有中国人聪明的脑袋,而且还以善贾闻名,是东方的犹太人。“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无疑是对于潮商的极高的评价。但是,
到了今天,由于潮汕大地的诚信缺失,潮商的身份竟然成了潮州商人经商的障碍。
或许“潮商退‘潮’”的说法有以偏概全之嫌,毕竟,在全球约一亿的潮人中,三分之一在海外,三分之一在潮汕本土,三分之一在国内其他地方。因此,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潮商的发源地潮汕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退潮。但是,从根部开始的腐烂是最可怕的——潮汕地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已经严重损害了潮商的整体声誉,危及到全体潮商的生存发展。
商帮
粤东韩江三角洲的这片土地,曾经诞生了李嘉诚、陈弼臣这样的商业巨子。在唐朝之前,潮州是韩江的出海口,所谓潮州,就是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唐朝以后,韩江三角洲逐渐南移,潮州成为内陆江城。鸦片战争之后的中英《天津条约》里,潮州府被列为通商口岸,由于潮汕人坚决反对英人入城,于是将口岸设在出海口的汕头。1861年,汕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楼船万国”、商业繁盛,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从此,汕头逐渐取代潮州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所谓潮商,即是指潮汕地区的商人。
潮汕人善于经商,跟其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潮地远离河海交接之处,远离广东的中心城市广州,使之有可能自成吸纳粤东甚至闽西南、赣南货物集散地。同时,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这使得许多人不得不外出谋求生计。另一方面,“耕地如绣花”的细致作风也被其带入经商活动,诸多因素,使潮商逐渐名声远播。
潮商崛起的明清之际,也是中国大多数商帮形成之时。当时潮州商帮与广州商帮组成广东商帮,其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雄厚为世人所瞩目。潮州商帮经营商业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国内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更多的活动还是在海外。
与广州商帮的海上贸易不同,潮州商帮主要是亦盗亦商,而前者则是亦官亦商。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不是经商者的出身与社会构成,而是封建朝廷的海上贸易政策制约了从商者的经营方式,也决定了从商者的观念与社会构成。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是传统的观念,严格控制外贸口岸是封建王朝的一贯政策。广州是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幸运儿,从唐置市舶使直到明清的海禁时期,一直是全国仅有的少数几个通商口岸之一。广州的海上贸易与口岸进出货物,是合法行为。官方为获取税收利润,对其进行保护、鼓励,以招远客。相反,地处粤东一隅的潮州就难以得到这种待遇。唐宋时期的潮州城,虽是粤东一带的货物集散地,对外贸易日渐增加,但却并未有直接的外贸经营权。这种政策无疑限制了潮州的商业活动。沿海居民为了谋求生路,一方面由海外贸易转向经营沿海航运,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走私,一时海盗盛行。官府在打击无效的情况下,对海盗实行招安,由是造成了官、盗、民之间的界限相当模糊。直至1567年海禁开放,民间贸易才被视作合法。
从明初开始长达200年的海上走私贸易,不仅对潮州商帮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对潮州商人经营特点有深远的影响。潮商由是形成了坚韧不拔而又善于寻找
机会、铤而走险、四海为家而又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重视血缘、地缘、团结的自立能力。
门槛
在农业社会,当地的人文往往是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潮汕地区虽平原居多,但人口稠密,故以精耕细作而闻名,这就形成了潮商精打细算的经营作风。
从清朝末年,潮商开始纷纷进入上海,其精明至今仍令当地同行自叹弗如。上海人把精明能干、擅于计较称作“潮州门槛”。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潮汕人的精明。当年潮州商人得知上海方浜以北的黄浦江滩将被划入法租界后,抢先将位于此处的会馆地产卖给了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法国商行——富硕行,使潮州会馆
在法租界内保存下来。正是诸如此类的棋高一着的行为,使上海商界同行对他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1966年,大陆“文革”波及到香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香港房地产市场价格疲软,价格猛跌,房地产商竞相抛售。潮商李嘉诚预料到香港社会不会崩溃,而且很快会恢复生机,于是不退反进,在别人廉价抛售地产之际,大量吃进,结果正如他所料,香港社会很快恢复平稳,房地产价格猛升。李嘉诚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亿万富翁,成为香港的头号“土地爷”。
潮商精打细算、对市场极为敏感的特点在今天经济活动中仍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位保健品公司经理发现,潮汕商人经常低于进货价出货,例如厂家给他们的口服液价格是21元一盒,他们往往20元甚至更低就卖去了,不是一次两次,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潮州老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位经理发现了潮汕商人的秘密:这些潮汕商人是专门做批发下游潮汕小超市与小店生意的,为了吸引下游主顾,他们便经常用这种畅销产品作为诱饵,故意亏本出货,在引来更多的小店进货的同时,小店也往往要进其它高利润产品的,因此,对潮商而言总体来说他们还是赚了钱的。另外,这些潮汕商人经常与另外一些深圳大的潮汕系保健品批发商彼此低价换货,从而大家拿到的都是最低价格的货,同时,他们可以利用销售返点获取利润。这些小小的“伎俩”在一些外地商人看来很难领会,而潮汕商人却玩得得心应手。
喝茶
很多人不喜欢潮汕人,因为两个潮汕人碰在一起就会叽哩咕噜说别人听不懂的潮汕话,排外色彩太浓。但是,潮汕人的乡土认同感与抱团精神正是潮商走向辉煌极为关键的因素。
对此,潮汕人是这样解释的:由于人多地少,他们不得不飘洋过海,背井离乡;由于身在异乡,他们不得不抱团作战,苦心经营,聚敛财富。
潮汕人的老乡认同象征有两个,一个是其独特的语言,另一个则是远近闻名的功夫茶。几乎在每一个潮汕人开的店里,都可以找到一套功夫茶具,即使在现今上市公司的办公室里也不例外。记者在潮汕采访期间,每到一处,无论是政府还是知名的公司,都要喝上一杯功夫茶。一副茶具摆开,周围坐着一帮人闲聊,不但沟通了感情,更重要的是潮汕人通过功夫茶互通各处的商业信息。哪里有发财的
消息,他们就会朝着哪里去。“商者无域”是潮汕人的经营特点,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比如说,当一个新楼盘盖起来后,潮汕人会联合起来在一条新街上开一系列店,如装饰材料店、五金店、窗帘店等等,针对新住户家庭需要,店面服务与产品互相补充,互相带来人气。一两年后,潮汕系们又会改头换面,纷纷变为餐厅、药店、发廊等。
潮汕人认老乡与其他地方不同,老乡相互之间不讲等级,贫富同等交往,如果某一潮汕人得势,必然任人唯亲,且亲的一定是潮汕人。
潮汕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社团包括会馆、商会、同乡会与各种艺术、娱乐、宗教、慈善团体等。仅目前在香港登记的潮汕人团体便达到了100多个,这是其他地方的人群所难以比拟的。这些团体之间互相帮衬、紧密团结、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且团体与团体之间也相互支持、相互激励。这种对地缘、血缘关系的认同意识对于潮汕人经商有莫大的好处。初次经商者,老乡的帮扶及经验的传授使之能尽量少走弯路,并且在困难时得到及时的支持。经商者之间广泛的商业信息沟通与合作精神,更使得潮汕人在商人群体中鹤立鸡群。
潮汕人林万任讲述的一个例子极为典型。香港的120多家潮商药材店,其中与他的一位老乡早年创设的药材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接近100家。那些店东有的是他的亲戚、朋友、伙伴,有的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伙伴的伙伴。他们多数出身学徒,摸通药材业的门径,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再经亲友赞助,便自行创业,别立门户。
黑洞
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作为李嘉诚、谢国民、郑午楼、连瀛洲等一连串熠熠生辉的潮商名字背后的潮商大本营——潮汕地区,在20世纪的末期迎来辉煌的同时,也在迅速地滋生着腐烂。
早在1858年,恩格斯曾说:汕头是中国惟一有商业意义的口岸。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实际上,在长达数千年的武装行商的旅途中,汕头在19世纪末已变成中国最有商业传统的城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国务院才会将汕头设立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那时,东方明珠上海都没有这样的荣光。
可就在这样的商业沃土上,现代潮汕的黑色经济疯狂生长,走私猖獗、骗税疯狂、造假难禁……接连不断的经济犯罪活动,将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长期置于混乱之中,其直接后果是信用丧失、形象受损、经济遭创、百姓受苦。在外地人眼里,潮汕货就是“假冒伪劣”的同义语,潮汕人成了“坑蒙拐骗”的代名词。丧失信用的潮汕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彩,最终将自己送上了中国信用缺失地区的黑名单。
在中国日化两大生产基地之一的潮阳市峡山镇,假货遍地开花。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位官员对那里的足以以假乱真而且价格极其低廉的假货表示惊叹的同时,也不无叹息:这种聪明才智如果用在正道上,应该多有前途啊!
2001年4月,广东省妇联对粤东“六合彩”赌博严重的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100%的家庭都参加过“六合彩”赌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