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天茶舍』提倡方言等于分裂汉族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137492&flag=1众所周知,汉族的方言之复杂,举世无双。但所有汉族人,无论哪个地区、说何种方言,都认同自己的汉族身份。为何?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所有汉族人,无论说的是什么方言,都在用同一种书面语文。可以说,正是“书同文”,保证了汉族的民族认同。
而提倡方言,恰恰是在对“书同文”这一汉族的民族认同的核心进行挑战。
汉族的文字虽然各个方言的人都在使用,但各个方言对汉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由于北京在元明清三朝充当了800多年的首都,因此以北京语音为主体的北方方言对近古以后作为书面文字的汉文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方言。这种情况至少在明朝就已经形成,以致身为南方人的明朝著名风流文人李渔(据说《肉蒲团》就出自此人之手)曾告诫他的朋友:为文勿用乡音。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北方语音在汉文书面文字的绝对优势,如果用非北方系统的方言思考,将无法有效地写出规范的汉文文章。随着近代以注音字母(后改为汉语拼音)为文字载体的“国语”(后改名“普通话”)的确定,北方语音对汉文书面文字的垄断更加不可动摇。可以说,正是北方语音在书面文字上的优势地位,导致了今天各地非北方方言的普遍衰落。
今天一些人提倡方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方言的“文字化”(比如上海有人主张制定上海方言的用字标准,广东有人用汉字为纯表音符号写“粤语文章”等),这是很自然的——由于近代普通话在汉文书写上的绝对垄断地位,抵抗“语同音”必然导致抵抗“书同文”,为方言寻求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书写系统。这个尝试,自近代以后就不断地有人做过。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莫过于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吴语文学”,大量使用汉字作为表示吴方言的表音符号而废弃其表意功能,并生造若干新字来弥补汉字的语音不足,结果造出了一大堆“字字都认识,通篇不知所云”的与主流汉文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著名的《海上花列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说明,一旦方言书面化,结果就是该方言人口退出主流汉语文区。一旦作为汉族民族认同支柱的语文认同被化解,那么该方言人口将在一夜之间脱离汉民族。一旦汉民族所有方言的人口都如此仿效,一个统一的汉族将不复存在。
需要强调指出,经济上的分裂与文化上的分裂不同,文化上的分裂是致命的,经济分化虽然显眼,但并不会对民族认同造成损害;而文化不同,一开始低调进入,最后高调爆发,而问题一旦爆发,将无可挽回。为了防止当年罗马—拉丁民族瓦解的历史悲剧在中国重演,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反对一切企图提倡方言、将方言提升到与民族通用语音的行为! 反过来,也要照顾方言地区书面纪录,书面表达的需要。
南方人学习非母语的官话,比北方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为了国家统一,已经尽了大力了。反过来想想,北方地区的汉族,可曾认真地学习点南方的语言文化?照道理,互相学习才是互相尊重的基础啊。
自己弄点自娱自乐的东西,就非要顶这么一个“分裂汉族”的帽子不成?又没有强求其他地区的人使用,仅在自己区域内使用汉字纪录他们自己的母语,就有这么大的罪? 现在的中央台都快成东北台了,东北方言充斥其间,有某种趋势,以后的普通话是东北方言。 语言标准的统一,对于国家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发展巩固,提高促进人民的交流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方言林立,不讲普通话,交流确实困难。
至于方言,政府不提倡,也不必压制。 只是几千年的"语不同音"并没有导致"书不同文",不要再找什么借口灭绝地方灿烂文化了。 两位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士碰面交流,如果都会第三种语言(普通话)。1.他们是用钢笔写字来交流呢?2.还是讲他们都会的语言来交流?请选择。
答案:选1者,哑巴,而且不会手语。
选2者,健全人士。
灿烂的文化是靠不断吸收优秀的元素和创新才能传承的。。。
[ Last edited by 客家knu尾估 on 2005-3-4 at 19:50 ] 反正,我已离不开普通话了。
而且,我也离不开客家话了。 Posted by 客家knu尾估 at 2005-3-5 03:48
两位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士碰面交流,如果都会第三种语言(普通话)。1.他们是用钢笔写字来交流呢?2.还是讲他们都会的语言来交流?请选择。
答案:选1者,哑巴,而且不会手语。
选2者,健全人士。
灿烂 ...
两位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士碰面交流,肯定是讲两人都懂的语言。可惜我又让北语客失望了,我并不一定都是选普语来交流,我有时会用自己的母语(客家话)、有时会用潮洲话(这得感言谢我的潮洲姨妈)、有时也会用英语。不见得不讲普语就会成不会手语的哑巴。要知道,没有什么是真的无可替代的。只有X党会说他是无可替代及他所推行的一切都是无可替代,并且都有一帮盲目的人为其呐喊。 Posted by 客家knu尾估 at 2005-3-4 19:48
两位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士碰面交流,如果都会第三种语言(普通话)。1.他们是用钢笔写字来交流呢?2.还是讲他们都会的语言来交流?请选择。
答案:选1者,哑巴,而且不会手语。
选2者,健全人士。
灿烂 ...
看来我既不健全也不哑巴。只要对方乐意,我一般和他用方言交流,注意用词不要太“土”,语速不要太快就行了。据我的经验,客赣粤之间很容易听懂。遇到官话区或者
湘语区的,我说西南官话,他们说本地方言,也很容易交流。 汉语方言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感觉有不同,但呆上一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懂了 而且会三四种方言的人我见的很多
我个人会三种,而我一个朋友则会四种:贵州话,淮安话,徽州话,河南话 Posted by 更灰的蓝 at 2005-3-5 00:35
两位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士碰面交流,肯定是讲两人都懂的语言。可惜我又让北语客失望了,我并不一定都是选普语来交流,我有时会用自己的母语(客家话)、有时会用潮洲话(这得感言谢我的潮洲姨妈)、有时也会用英语。 ...
就你这种文化水平,也会讲潮州话?英文?
嘿哼哈呵。“耻”字怎么写呀?
【推荐】普通话为主,方言次之
普通话为主,方言次之,最符合中国国情。 我曾经记得:有一届普通话大赛的冠军,她讲起方言来,我一句都不懂,有意思!!! Posted by 蓝猫 at 2005-3-6 02:39就你这种文化水平,也会讲潮州话?英文?
嘿哼哈呵。“耻”字怎么写呀?
好了,你“水平高”~可是,我会的~那么我确实就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