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2-12-1 17:30:27

宁化风味小吃[轉]

宁化风味小吃
來自:http://www.smhakka.com/new_fengshu002.htm

--------------------------------------------------------------------------------
 
烧卖和韭菜包

宁化客家人,创业维艰,勤劳俭朴,生活上不贪口腹之欲;饮食上不讲花色品种,就地取材,经济实惠,因此,其菜肴小吃独具地方风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宁化人待客宴宾,餐桌不离不开两种高雅的风味小吃:一为烧卖,一为韭菜包。其型高雅美观,其味香使人赞不绝口。宁化是稻粮产区,自古小麦种植少,主食大米,面食不多。吃饭配菜不用馅,馅与面食才有不解之缘。夹馅包馅原是中原人的创举。然而宁化的烧卖、韭菜包都是包馅食品,可见这些食品承传了中原面食的制作技艺,并且有所发展。

烧卖、韭菜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制作,但不同季节各有侧重。冬季正值葱子、萝卜盛长季节,青绿嫩脆,是烧卖的主要馅料。因此,自农历八月起至次年正月时段,多以包烧卖为主;而自二月上春后,韭菜旺盛生长,即以包韭菜包为主。冬、春之间,农事稍闲,婆媳姑嫂,围坐一起,说笑讲古,擀皮包馅,精心制作,一个烧卖就是一件艺术品,即尽情玩乐,又充分发挥各人的技艺,又可一饱口福,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

烧卖,词典释为烫而薄皮儿包肉馅的食品,蒸熟吃,俗写作烧麦。江南无麦可烧,足见其才家原在北方。宁化烧卖则采用芋子煮烂捣成芋泥(亦可用马玲薯),拌入适量的地瓜粉,充分搓和做成包皮,再以萝卜煮烂捣碎,沥去水分,加入瘦肉丝、虾米、鲜笋丝、香菰丁,炒熟,再拌入葱花和适量猪油做成馅。用芋泥做成的包皮,包上馅料,做成圆锥开小包,放入蒸笼蒸熟,盘装上桌,再佐以优质酱油、猪油、麻油,趁热食用,其香味真是妙不可言。它取面食包馅的做法,而风味更胜面食,成为宁化特有的乡土佳肴。

韭菜包也是仿照北方水饺的一种创造。其做法是选上好的大米,淘洗干净后,放请水中浸透,磨成米浆,置锅内熬成米团,铲起放簸箕内摊凉,充分搓匀,做到柔软而不粘手,再捏成包皮。其馅料以韭菜为主,拦以瘦肉丁、笋丝、香菰丁等配料,以米皮包馅,捏成比拇指稍大似水饺状小包,放蒸笼内蒸至包不粘手为度。此时,只见包皮白净晶莹剔透,馅心青嫩依稀可见,装盘上桌,清香扑鼻,诱人口馋,食之回味无穷。如再配饮客家酒酿,真是西天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也无可比拟。

宁化客家酒娘

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自古至今。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宁化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宁化,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宁化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宁化,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宁化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宁化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饮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饮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拦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宁化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宁化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宁化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宁化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了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拦好酒饼的糯米饮,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宁化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宁化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宁化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宁化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客家酒娘已走出家门、县门,成为酒类市场的畅销品。近年来,仅宁化县城新办有规模的酒厂就达七家。他们即继承传统的酿造工艺,又采用现代科学的酿造方法,工采用易拉罐包装,不仅保持了客家酒酿原有的独特风味,而且饮用更为方便,可以预料,在新世纪,宁化客家酒酿必将走出国门,畅销世界。

宁化客家擂茶

每遇海内外客家宗亲、各界朋友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石壁祖地亲人均免不了用味美香浓的擂茶相招待。凡品堂过客家擂茶的人,无不为其独特的风味,而啧啧称赞,久记心间。

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期,曾经风靡全国的许多地方。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

90年代,宁化准土乡吴陂村窑神排,发现唐代专门烧制擂茶器物的古窑一座,出土有各种擂钵,各式罐、烧罐及大盘,其烧制工艺与湖南长沙窑非常相似,就器物本身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中原人南迁时,带来了制陶(瓷)工艺。其规模之大,并且是专门烧帛擂茶器皿的专业窑,证实唐时石壁地区人口众多,相对繁荣。宁化客家人喝擂茶的习惯历史悠久,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

宁化客家擂茶制作方法和风味都独具特色。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擂钵和擂持。擂钵为陶制,有大、中、小之分,上口稍宽,内约8至10公分的樟、楠、枫、茶(油茶)、柞、金桔、盐肤木等可食杂木,长3至4尺,上端刻环状沟以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这种茶叶于古历七、八月间采摘老茶叶,焖熟发酵,晒干,再加入一些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嫩叶,如苦槠树、山梨树、大青等嫩叶及雪薯(淮山)叶、大料子(芹菜籽)等,共研为末,此叫“茶末”,用陶罐装好,擂茶时,只需抓一把“茶末”放钵内,加入油、盐,用擂持擂均就可制成你所需的各种擂茶了。

茶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擂茶是茶文化的一种延伸,其内涵确实丰富多彩。擂荷因饮用对象、功效、时间、用料及制作方法不同而各有所称。种类可分为盐茶、香料茶、青茶、米茶等几种。家族自饮则用盐茶。其制法简单,只需抓一把“茶末”放擂钵内,加入油、盐擂烂擂匀,冲入开水即成。此茶清香爽口,一般当饮料解渴,也用来淘饭,当地常言:“盐茶淘钣(如)水冲砂,(比)焖烂配饭味更佳。”可见盐茶在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如遇邻居、妯娌串门,加一杓笊饭、抓一把黄豆炒米,掺人茶中即可招待。如有亲友远客光临,先以香料茶相待,然后再用餐。香料茶含品堂性质,不以吃饱为目的,用料量少而精,一般选用花生米、绿豆、薏米仁、莲子、粉干或粉条,放锅内煮熟,再加入炒熟的大蒜、瘦肉、芝麻等佐料。如遇家人上火或伤风咳嗽,则煎一钵“青茶”,即可一饱口福,又可防病治病。相传擂茶源于“药饮”,即将中草药擂烂用开水冲服,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了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约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草药很多,“茶”就是其中一味。茶,古称,《草本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实践中人们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现时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青茶”茶料全系青料。茶叶则采接青鲜的老茶叶,加入艾叶、薄荷、香草、细叶金钱、小叶乞食碗、花生米、葱子、生猪大膏(或鸡膏),放入大擂钵内擂烂,再放入瘦肉,或猪小肠,冲入滚水,加盖放锅内炖开,再加入煮好的粉干、粉皮或粉条,即成香甜可口的“青茶”。如有喜事,如新媳妇归门三朝、满月;添丁生子;子女上学、毕业;新屋乔迁或其他喜庆之事则泡“米茶”。故“米茶”又称“喜茶”。其做法是:将大米加入茶叶、桔皮、生姜入锅炒香,碾发米屑粉。锅中放水,待水稍热时,即擞入米屑粉,边加火边用锅铲不断搅动,待其烧开煮稠为止,再加入香料即成。米茶好坏,全在香料,选用瘦猪肉(每斤米屑粉半斤瘦肉)、油炸豆腐丁、香菰丁、笋丝、大蒜、芹菜、黄豆芽等炒熟拦入米茶内即成。煎米茶花工大,用料多,花钱大,因此有“米茶花了筵席工(钱)”之说。食米茶的场面很大,客家人热情好客,见者有份,来吃的人多。盛米茶都用大缸、大。客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了这碗那碗,喝茶人肚中吃饱又舍不得米茶好吃,因此,常有“不吃了,碗在钵背”之戏言,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此外,还有一种以代餐吃饱为主的米骨茶。春季锄田、插秧,夏季抢收、抢种,建房挖基、驮树等重活,体力消耗大,农家常以米骨茶当点心,既解渴又饱腹。其制法是,将大米煮至无硬心时加入煮烂的豇豆或牵豆,冲进擂好茶料的擂钵内即成,吃时,配以客家人常备之酸菜、豆腐乳,对于负重劳作之中的人来说,喝上几碗,其味真是难以言表,疲惫之感顿消。

宁化炒米与熟米

宁化客家人家中,一般都有一种常备米食——炒米。每当劳作之余,稍感肚饥,或遇客来一时又无佐茶之物时,主人便有盘子盛满炒米,放在桌上,让客人用手一把把抓着吃,既酥脆香甜,又美味爽口,亦可直接撒入茶碗之中充作飨料。

宁化炒米,相传客家先民在辗转南迁中,餐风宿雾,日夜兼程,他们即以炒米当餐,免去烧锅煮饭之事,即省钱,又省时,体现了客家人衣食度日,勤劳俭朴之本色。因此,炒米便代代相传至今。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户户都端上一钵擂茶,一大盘炒米,还有碗、筷,来到祖祠或香火厅,先盛一碗擂茶,撒上炒米,放在神龛之上,供祖先享用;再分舀给在场的族众,每人一碗,与祖先同享,到晚上,各家各户再备办各种时鲜菜点,摆满一桌,并摆上酒杯碗筷,按位设席,筵祭先灵,说明擂茶、炒米亦同是祖先爱物,中元筵祖亦不能少。

炒米制作简间,客家人素来节俭,每日将吃剩米饭放在水中煮过,沥去水分,撒些食盐,放太阳下晒干,再将饭干放热锅中炒酥即成,其色白而呈黄,香脆可口,实为米食佳品。

宁化地处山区,山高水冷,农家妇女,农事家务,终年劳累,一般人体质较虚,因此,生小孩、坐月子亦有食用冰糖炒米骨的习惯,做法是将米放锅中煮至还有一点硬心时捞起晒成饭干,食用时将饭干泡软,用猪油、生姜、冰糖炒成米干饭,据说此饭好吃、耐饱、补元气,很受产妇喜爱。

熟米亦是客家人的一种创造。至今宁化北部的安远、河龙等乡村及毗邻的江西石城、广昌等地仍保留有吃熟米习惯。王增能先后在其所撰《客家饮食文化》一书说道:“还有一种米,叫熟米,是将稻谷煮熟晒干后,再砻、再碓的米。这种米的表皮毫无磨损,是最典型的糙米。惟其如此,它保留了稻米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其最大优点是便于保管,不易生虫霉变,保留了稻谷的全部营养成分,煮粥、做饭量多,口感好,吃后而饱不易饥。

相传客家先民从中原逃难,辗转流迁来到宁化,又常遭土著和匪寇骚扰,稍为安定之后,又饱尝兵燹战乱之苦,常藏山住寮,深山密林中气候潮湿,稻谷不易保藏,于是便将稻谷焖熟晒干,既便食用,更便长期保藏,实践中,经过人们不断改进、创新,逐渐成为一种独特风味的食粮,流传至今。

http://www.smhakka.com/new_fengshu002.htm

163 发表于 2002-12-3 20:25:59

RE:宁化风味小吃[轉]

严兄对客家民俗真的博学,我做过吃过,却也不知其历史。

嚴回答:
163兄,別弄錯了,這個不是我寫的,是我覺得有價值收集來的.
不是有網絡來源嗎?:)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2-12-3 22:29 最后编辑 ]

issiac 发表于 2004-4-9 22:31:15

这个是从三明客家网上转载的。
现在研究三明客家的学者开始多起来!
有机会我也会去做这方面的研究的!
虽然我现在还不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化风味小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