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埔開邑480周年)
漢待晉義熙九年(西元413年)時,福建南部南方古“南越國”勢力擴張和古“閩越國”勢力從閩中往閩南移動。晉首先分廣州東官郡,在粵東北和閩南立義安郡,轄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5縣。今漳州南境屬義安郡綏安縣(縣治在今雲霄縣境內),北境仍屬晉安郡晉安縣管。這一時期閩粵邊界有“義安”、“綏安”、“義招”、“海寧”等地名。義招即今廣東大埔,有湖寮古城,當時轄今永定、長汀等處,《隋書》作“昭義”,《南越志》作“義昭”。《宋書州郡志》載:“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又載:“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義招”的設立對客家淵源的考據是很重要的,我們從晉設“義招”的歷史中,發現許多客家學者常常稱“義招”是客家第一次南遷的“流民”所設立,並引為客家是中原士大夫南下的的說法,但《宋書州郡志》的“以東官五營立”,證明“義招”是由當時的“東官”人北遷而來所設,根本就不是“北方士大夫”則是可以確定。
考據藍姓族譜。查今台灣新竹、桃園縣的藍姓饒平客家人,其族譜記明祖先是初居福建漳浦,後裔藍慶壽從福建漳浦移大埔縣湖寮社下壢村茅坪,明嘉靖年間由藍勉齋次子藍寬遷入饒平水口,後遷楊梅山邊大崗,再遷小崗山腳下,今居饒陽藍屋村。饒平大埔藍姓既從漳浦所出,又比對漳州《漳浦赤嶺藍姓族譜》和《漳林藍氏族譜》,前譜稱:“總祖慶福公,是元晦公藍琛的長子。藍琛於元末明初從江西始遷漳浦,居前亭下尾(今稱莊厝),地名藍厝井。生三子:慶福、慶祿、慶壽。”後譜稱:“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三世祖藍元晦。”顯然比對漳浦、漳林二譜,他們對遷入漳浦世系上下出了矛盾,但都稱在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漳浦。
再查江西三個重要畬族藍姓淵源。1.貴溪市樟坪畬族主要有藍、雷二姓,明朝中期由廣東汕頭遷入;2.鉛山太源畬族,由廣東潮州鳳凰山遷入。3.金竹畬族主要有藍、雷、古等姓,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將以上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部分比對,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藍姓的所謂“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二者剛好相反,並且時間上,藍姓入漳浦為元末明初,此則較早於藍姓入江西的時間。據此,初步分析應是大部分江西畬族藍姓應是原住漳浦,大約在明朝中期之後到清初之間,再分遷潮、汕、汀各處,又再分別由潮、汕、汀遷到贛東北等處居住。但這樣的分析,仍不能解釋另外的江西金竹畬族,所謂“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及“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經過詳細研究藍氏淵源,就有了解答。關於藍氏沿革,有族譜記載先是承古神農氏淵源,後謂“傳至108世藍明德為江南始祖。又122世藍吉甫(西元1161—1229年),逢金人兀朮之難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後裔分居…等縣。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又查有族譜謂“有稱藍仁之後,…到唐朝武周時,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之父、揚州節度使藍明德成了江南始祖,藍采和(唐開元天寶時人)祖父藍瑞郁,父親藍明德(西元647—700年),藍采和子藍仁深受藍采和隱世思想的影響…。”等敘述。
而有隱世思想的藍仁是確有其人。元末明初福建崇安縣將村里(今武夷山市星村鎮)有藍仁、藍智兄弟詩人。藍仁字靜之,著有《藍山集》等;藍智字明之(一作性之,西元1315—?年),著有《藍澗集》等。藍仁性隱,元末避居武夷書院山長,明軍進入福建後,他的兒子被充軍成都,死於途中;他的女婿早喪,女兒帶著幾個子女守寡;他自己也被強令遷居兩淮,不久遇赦還家而死。藍智的一生較為平淡,他在元末沒有任官職。明初被選任廣西按察司僉事,居官以清廉稱著。
因此就藍氏承古神農氏淵源部分,不論如何,所謂「藍吉甫的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這樣的劇情描寫顯然太過離奇,這也是南方人(包含學老、客家人)稱從中原南下的一貫寫法。另外藍明德、藍采和都是唐代人,稱是藍采和之後又扯出一個福建藍仁是藍采和之子,但這樣的譜系記載,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破綻。那也就是藍采和、藍仁父子,豈能一為唐代,一為元末明初人,況稱為藍仁之後,藍仁子充軍成都,死於途中,當然無後。因此,這樣的譜系太過遷強,藍氏所謂“承古神農氏淵源”顯然也就不足為信了。
至於另族譜記“七郎公(諱炯,字文明)與昆仲七人,由長汀縣各自奔散四方,遷往建寧府(今南平市),以文學問世,由建寧出仕提舉江西等處學校,遂為開閩一世。藍琛為二世祖,開閩三世祖元晦公(諱兆,號延瑞)又遷居福建漳浦縣,轄前亭嶺,後移海澄縣鎮海隆教社,是為開漳一世。開漳二世慶福公,入贅長卿,定居於此,又為長卿一世。”此譜所記之建寧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066年)改原建州為建寧府,是閩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建寧、建陽、浦城、崇安、建安、甌寧、松溪等縣。這樣的譜系提及「出仕提舉江西」大致是和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的描述基本相同,又「以文學問世」這樣的家世也和藍仁、藍智兄弟詩人吻合的。
這樣,閩粵藍姓輪廓就大致是,元代閩西長汀縣藍姓有兄弟七人,依畬族譜系分別是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兄弟七人(編注:依照藍氏傳統世系編排,應是六人)等各自發展,藍炯(念七郎,字文明)同兄弟某遷到建寧府因有學問,藍炯被提拔到江西教書,兄弟某則傳下藍仁、藍智等。藍炯後來生藍琛,藍琛生藍元晦,元末明初時由江西遷入漳浦。後來漳浦後裔寫族譜時,因為祖先難追溯,所以稱藍炯為開閩一世。這樣的考據,根據從目前所有查得到的藍姓族譜來看,如將各譜前段所謂「北方南下」部分剔除,各譜都是敘述由七兄弟開始接續各世系,因此這是元末後潮、汕、汀、贛畬族藍姓最真實譜系。但即使如此,不在此七郎系統的應該還有,其中包括被漢化或改姓者。另外此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原因是畬族藍姓很早就在福建漳浦古屬義安郡的綏安地區,唐代陳元光開漳時,所謂“蠻獠嘯亂”事件中的藍奉高和廣寇陳謙與苗自成、雷萬興其中的藍姓正是。因此,這些原綏安畬族後來發生什麼事情?是怎麼遷到長汀的?下面再另外做說明。
除了陳元光時有藍奉高之外,畬族最早在綏安是有根據的,南宋末年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諭畬》該文稱:“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猺、曰黎、曰蜑,在漳者曰畬。西畬隸龍溪,猶是龍溪人也。南畬隸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贛…二畬皆刀耕火耘,崖棲穀汲,如猱升鼠伏,有國者以不治之。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因此,雖然此時“畬”才出現在文獻上,但開漳州的“蠻獠事件",證明唐代以前他們就是已經在這裡繁衍,則是勿庸置疑的。這也是“藍姓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的理由,而事實上包含藍姓的畬族更早以前就是福建的主人,理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
居港埔藉湖寮古城人士:藍 海(藍志強) 撰
網址:lamhoi6@yahoo.com.hk
轉錄柳哲文章: 筆者最近從有關媒體得知,四川、江西等地先後發現了『八仙』之一藍采和的族譜,引起了筆者的興趣,特於2006年8月18日上午到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查詢有關藍氏族譜。當筆者翻開一部出版於光緒7年(1881年)的《藍氏續修族譜》時,竟然發現藍采和的名字赫然載入譜中,大喜過望。該家譜為木活字印刷,共8卷,編於清光緒7年(1881年),編者為藍星修等。筆者對家譜一一細閱,覺得該家譜譜系齊全,資料豐富,是一部難得的藍采和族譜,破解了藍采和的家世及其後裔之謎。
藍采和祖籍河南落籍南京
該家譜對藍采和父親藍明德的記載:『藍明德,唐貞觀時人,聰明好學,行為正直,官揚州節都使,當李唐武氏改元天授庚寅歲,自東京河南祖居,後移遷於江南省江寧府上元縣,又分徙句容縣元句二邑創業居住,是為金陵始祖。』可知藍采和的父親藍明德的祖籍『東京河南』,遷居於『江南省江寧府上元縣,又分徙句容縣』『創業居住』的事實。家譜贊公詩寫到:『官游卜地居南京,龍踞虎蟠勢氣新,地靈滾滾生豪傑,歷代簪纓耀古今。』
該家譜記載藍采和父親和母親『合葬於上元縣西山人形坤山艮向』。藍采和應為江蘇上元(今為南京市江寧區)人。另家譜還記載了關於藍采和出生的有關情況:『配陳氏,因未育嗣,夫婦虔禱於嵩岳山神,夜夢神人饋藥一丸,陳氏吞之,既(即)覺異香襲體,遂有娠。及產,紅光滿室、異香不散。生子一:采和。』
藍采和直言諫帝隱終南山
該家譜對藍采和的記載:『藍采和,為人耿介,堅志讀書,登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科進士,授諫議大夫之職,因直言諫帝過寵外戚,遂與權奸楊國忠不合,即退隱終南山,世傳在山修煉成功,白日飛昇,即今所謂大羅仙翁是也。葬金鳳崗,海螺形癸山丁向。配蕭氏,繼配岳氏。生子一:仁。公解印辭朝學煉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傳方無後慮,逍遙快樂五雲端。』
藍仁唐朝名相姚崇薦舉不就
該家譜對藍采和兒子藍仁記載如下:『懷抱經濟,不事王侯,唐開元二十五年丁丑歲,宰相姚崇下賑民飢,過宿公所,與之共論治國安民之策,姚相深服其言,乃入朝薦於上,命安車征聘,公辭不就,惟樂自適其志而已。配邵氏,繼配李氏,生子二:元隆,元盛,殤。』
藍元隆與白居易為同窗好友
該家譜對藍采和的孫子藍元隆有如下記載:『沈潛經史,泥土軒冕。唐代宗廣德元年癸卯歲,其窗友白居易、李泌二人特薦於朝,召下安車征聘入覲,官拜諫議大夫,使就祖職,公堅辭不受,上深嘉美之,謂其克繩祖武,重待而歸。配項氏,繼配洪氏,生子二:棣,檜,徙移失考。公文章疊贈沐君恩,丹召滿輪下木天。殊想高人難屈就,辭官不已於歸耕。』
神醫妙手藍棣醫術不亞華佗
家譜對藍采和曾孫藍棣記載如下:『神醫妙手,術並和緩,廣濟生民,絕情爵祿,時人感德,無不仰瞻。唐憲宗元和七年,壬辰歲宰相李泌薦醫帝,不日而愈,帝大喜,降旨封公為太醫院公,拜辭不授封而歸,人咸慕高風。配鄒氏,繼配蘇氏。公法炙神功勝華佗,濟人妙藥不須多。一粒能治沈?病,海上仙方極是和。生子一:成之。女二:長適傅德,次適孟文。』
藍成之種棉作絮造福桑梓
家譜對藍采和5世孫藍成之有如下記載:『立身淳良,持身勤儉,竭力耕種,為鄰之倡,,後生懶惰者,多愧見公也。唐開成四年己未歲,公效北地人種棉作絮,御臘蔽寒,教彼居鄰悉知布種,一時鄉裡衣食皆豐,故公過身之後,人猶感嘆也。娶邱氏,繼配楊氏,生子一安。公歷代而今學種棉,弦線作絲勝被氈。臘到不愁霜雪不凍,飽食暖衣逸林天。』
防盜高手藍安設策防賊
家譜對藍采和6世孫藍成之有如下記載:『性質聰敏,心思穎異,年方十七,便能文章,纔識過人,慎重持己,設策防賊,料量無虛。唐末僖宗乾符三年丙申歲,黃巢作亂,盜賊蜂起,公與鄰人定計防賊,捍衛一境,無不安然,當時父老咸贊美之。公獨善其身隱草廬,良謀廣見料無虛,設策預防無外盜,一方寧靜得安居。配梅氏,繼配馮氏。生子二:宗誥,殤。宗訓。』
藍宗訓避亂尋定遠山洞而居
家譜對藍采和7世孫藍宗訓有如下記載:『博覽古書,勤稽經典,廣見遠識,審時度機,料意世情,咸能預中。昭宗丙午歲,黃巢既死,朱溫復興,世事如此,公即先知世方大亂,不能遽平,遂攜家眷急速渡江,移至鳳陽府定遠縣,尋獲山洞而居。公避亂離鄉不計年,山中別處一方天,祥雲封鎖無人去,紫露迷遮有鳥喧。配熊氏,繼配樂氏。生子二:昭,穆後未詳。』
藍昭徙隱『世外桃園』嵩之石室山
家譜對藍采和8世孫藍昭有如下記載:『性情閑雅,隱逸謳吟,時石晉天福元年癸卯歲徙隱嵩之石室山。配馬氏,繼配劉氏,生子二:一俊,一秀,移徙失考。公吟曰:欣移石室隱嵩嶺,帝歷無頒歲莫尋,洞中梅發知春到,池內蓮開識夏臨。日觀游鹿穿林舞,時聽飛禽繞樹聲,信是白雲為鎖鑰,山間人市兩沈沈。』藍一俊與陳摶論世『民得其主』
家譜對藍采和9世孫藍一俊有如下記載:『學識高超,宋初建隆辛酉歲,陳摶論世,幸太祖登基,相與拊掌笑曰:民得其主也。公離石室而自吟曰:乾戈既息快人心,聖主當陽萬國欽。銳意卷囊離石室,寬懷攜眷出山林。居安既得近淮處,避開何須遠地尋。構室荒郊甘盡力,日耕夜讀值千金。配荀氏,繼配趙氏,生一子備。』
藍吉甫為福建臺灣藍姓鼻祖
家譜對藍采和14世孫藍吉甫有如下記載:『藍吉甫,字神嘉。神農九世孫,藍昌奇公之後,唐開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進士,授左輔闕遷諫議大夫,藍采和公之十四世孫也。父藍萬福居逮康之上元縣時,建宅朱紫坊。妻韓氏。公生於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為人也,洪模大度,纔志過人,常誦司馬溫公之句,頗積陰功於冥冥中,(為)子孫長久之計者公也。值宋理宗寶慶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歲),(方遭金胡)擾攘天下洶洶,斯民鮮有定業,胡師游(牧南侵)。(時)人嘆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號鬼哭不已。棄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縣【注:今福建省福清縣】之五(鄉,開基立)業,藍氏居閩,蕃蔓之盛,(實)奉公為(鼻祖),葬於(華)國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自吟一(首詩):陡遇胡兵犯帝鄉,黎民處處盡遭殃;犬吠骸骨無埋葬,鴉啄身屍是可傷。父母恩深俱折散,夫妻弟兄各分張;追思(昔)日艱難事,淚灑西風泣兩行。娶福清縣林氏女七娘,終葬於華陽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靈、常秀)。
另據《赤嶺種玉堂》一文介紹:『福建種玉堂藍氏奉藍氏始祖藍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孫、揚州節度使藍明德為一世祖。明德的後裔琛(二十二世)生三子,長元晦遷居漳州府漳浦縣藍教(今龍海市港尾鎮隆教村)。元晦生三子,長慶福(二十四世)分居萇溪即今漳浦赤嶺鄉,為漳浦藍姓始祖。次慶祿仍居隆教。三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湖寮。』 『清初,種玉堂十五世大輪居臺灣桃園大溪鎮。十六世雲錦居屏東裡港鄉。十八世武居臺北市。十八世瑞芳居宜蘭。種玉堂派下藍氏在臺灣現有人口近二萬人。藍雲錦後裔勝民一九八九年到種玉堂謁祖。藍武後裔金涂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到種玉堂謁祖。換長、仁義等臺灣宗親一行六人於一九九四年六月底往種玉堂謁祖。種玉堂在臺後裔鴻博、鴻玉於一九九三年到漳浦參加藍鼎元學術研討會。』
從上可知道,福建臺灣的藍姓多為藍采和14代孫藍吉甫的後代。 本人藍海,乃廣東省大埔縣湖寮古城藍姓人士,網址:lamhoi6@yahoo.com.hk近年,由「大埔十修族譜委員會」編纂的《大埔縣藍氏族譜》(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在香港出版,資料相當完盡,相信可供有心研究藍氏歷史之有心人作參考。現將讓書版頭之《十修族譜序》錄於後,謹供各藍姓梓叔兄弟參閱:
夫族譜者,乃記載一族世代相傳蕃衍之歷史,為國史、省誌、縣誌之輔助真實資料也。吾族大埔縣肇基始祖大興公於南宋自閩龍海隆教鄉輾轉而卜居湖寮古城,歷時八百年,相傳迄今已歷三十多代。吾族族譜已經先賢九修矣!然修族譜距今彈指已越春秋六十五,世事滄桑,其中族眾遷徙更廣,遍及國內各省市,在港、澳、臺和海外異國他邦謀發展者亦日增。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吾埔邑藍氏家廟得以復建竣工,更顯壯麗輝煌。海內外有識宗親﹐回鄉者必先詣廟瞻仰。欣慰之餘,世彬將軍等紛紛建議續譜並獻良謀,深知任重道遠,工作浩繁,思之修則匪易,不修則有斷譜之虞。旅居新加坡僑賢仁昌、作釗於乙亥年秋榮旋至廟朝祖,暢敘族情,都有同感。大興華僑聯誼會會長嘉林和顧問昌棣、延賢等力主內外同心,迎難而上,決心續修,事必成功。眾望所向,並得各委員支持,遂開始籌備工作。
溯受姓開族鼻祖昌奇公派下,傳至一百三十世大興公上祖一系,吾族老譜都有簡略記敘,一脈相承,大可明瞭。自大興公以下,以大小宗七派為主線,下分各房系,以世系表為綱,支分次序詳明,雖繁亦簡,按世系記載各裔孫簡歷為目,則綱目分明,木本水源,尋根問祖易也。此乃吾族老譜精華,則繼承之。
遍觀各族之譜,借鑒他山之玉,經編委會決定,補充以下五則:
一.始至十三世祖塋墓和名祖祠宇,均照相印存族譜,以示景仰,以後若景觀變遷亦可存照。
二.增歷代人物表,可光前勵後也。
三.當代英才耆宿為續譜題詞、作聯、賦詩,頗具歷史價值,亦錄於譜前留念。
四.凡對續譜有功宗賢和樂捐人民幣壹仟元以上者,均得印二寸玉照壹張於譜,凡捐資五仟元以上者,再獎全套族譜壹部,以資表彰。
五.增加楓溪林場、松口均伯公房裔孫壹仟多丁宗親,查明無誤,尊重事實入譜,並將原《湖寮藍氏族譜》易名《大埔縣藍氏族譜》。
此亦為十修族譜凡例增例,可謂恢弘先緒,更臻完善也。
續譜委員會成立後,即多方籌集資金。丙子年七月,喜迎旅臺恩就宗賢榮歸,瞭解實況後,主動先捐港幣貳仟元,提議發動在鄉梓叔樂捐襄助。發林委員首先資助人民幣三仟元,高柱族賢響應又捐三仟元,繼而族眾紛紛解囊,捐貳仟元、壹仟元、幾百元者不勝枚舉。自此,高陂商界能人銘偉君樂捐伍仟元;旅新加坡敬祖愛宗僑賢滾猷會長資助貳萬壹仟元;旅澳門鏵纓永遠會長義挑大樑,樂助全部印刷費用。
新加坡藍氏總會老、新會長作釗、正厚兩僑賢既慷慨捐金又負責號召星、馬宗親,及時填好世系、簡歷兩表,全力支持。海內外族人熱烈贊助,通力合作,充分顯示合族團結,對十修族譜之關心與重視,亦使修譜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丁丑年春,以大興華僑聯誼會為主,成立藍氏族譜續修委員會,公推嘉林會長負全責,並議舉正、副主編和編委,下設資料員,正式開始族譜續修工作。經主任、顧問、委員、會長、編委、資料員等積極奔波,辛勞工作,廣為聯絡,收集資料,認真審核,一絲不苟編輯成冊。自籌備始歷時五載,十修族譜乃克藏事。
斯舉也,是以紹前徽而啟後賢。續修吾族之譜,振振繩繩於憶萬斯年,則是合族之厚望也。
昌棣學淺,忝承主任、編委囑序,義難辭卻,不揣鈍筆陳情,謹以為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三月
廿八世孫昌棣撰時年八十有二 中国只有五族:汉,藏.蒙,回,满!蓝姓也是汉族!不信的,去'问"孙中山去! 知道江西奉新西塔的蓝姓是哪里来的吗??
中华蓝姓实为一脉
我看了前面好多的帖子,确信中华蓝姓实为一脉。我是四川隆昌蓝姓,族谱记载,隆昌蓝姓始于汝南(即今河南),继而江南,三而福建,四而四川。蓝姓始祖为昌奇。隆昌蓝姓族谱首页为:传家至宝汝南世袭。从三皇五帝说起,至清末约四千多年的历史。久远的历史多有传说,但从福建到四川的历史,确真实可信。入川始主仲云,清中期携两子从福建上杭芦丰村到了四川隆昌南乡三里,即今天的老君坝,买下李家 的地作为业地。至今到我辈第十代。现隆昌石燕桥老君坝多为蓝姓。隆昌保存有完好的蓝姓族谱共十册。我有寻根的愿望,但力不从心,看到蓝姓的问题很感兴趣,暂说到此吧。 各位家门好,你们的谱只记载和二郎生一子君厚,而我们的家谱记载和二郎生有二子:君厚、君仁。君仁——均泰、均平、均安;均泰——文碧——玉亭——启祥——端——响——昌皖、昌歧;昌皖——乔仙——芝——昌鹤、昌凤、昌玺、昌和、昌满。以上是否真实,敬请各位提供资料支持。sn731@126.com 我是福建武平桃溪江坑的,屋下人都将蓝简化为兰了,我保留了蓝。听老一辈的人说,都是从大禾搬来的,不知道是念几郎的后代了,哪位指导下? 我是江西遂川的,我们那里有好多蓝姓人家,大部分分布在山区。 原帖由 huangchunbin 于 2002-11-30 19:1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客家蓝姓和钟姓都源出于畲族,在福建的蓝姓和钟姓基本上都恢复了畲族.
在兴宁的叶塘镇和新坡镇都有不少蓝姓,他们认为自己都是客家人,讲的是地道的客家话,就连在写民族的时候也是写为汉族,虽然他们是畲族人,但是他们没 ...
在福建的蓝姓和钟姓还有好多人没有恢复了畲族. 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源流/祖先的名字(抄自蓝氏族谱)
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代孙帝榆罔——蓝昌奇——蓝原吉——蓝孝基——蓝衡——蓝成友——蓝鸣——蓝政——蓝植——蓝康——蓝志又——蓝东实——蓝定——蓝葱——蓝毅——蓝壮——蓝珣——蓝柱——蓝善——蓝仪——蓝选——蓝含英——蓝彦云——蓝殷——蓝振——蓝王巳——蓝贞——蓝谦——蓝琦——蓝从礼——蓝烈——蓝自量——蓝森——蓝存敬——蓝雄——蓝肇祥——蓝接——蓝荣——蓝苓——蓝立——蓝同位——蓝景——蓝澎——蓝永申——蓝廉——蓝斯文——蓝良左——蓝性中——蓝裕——蓝昭珠——蓝宪——蓝巨才——蓝琼——蓝谟——蓝怀焕——蓝超——蓝如嵩——蓝词——蓝彬——蓝富——蓝尹美——蓝昆——蓝攀——蓝蔚——蓝德培——蓝天香——蓝雍——蓝拔——蓝菁——蓝恒庆——蓝益臣——蓝道均——蓝光国——蓝云汉——蓝晖耀——蓝联熏——蓝步蟾——蓝安社——蓝绶——蓝敏——蓝向日——蓝禹敷——蓝之顺——蓝金为——蓝朝显——蓝启奎——蓝钦仰——蓝学杰——蓝标——蓝集——蓝缓——蓝崇象——蓝占熊——蓝腾——蓝宗——蓝增华——蓝履高——蓝魁——蓝瑞郁——蓝明德——蓝彩和
——蓝仁——蓝元隆——蓝棣——蓝成之——蓝安公——蓝宗顺——蓝昭——蓝俊——蓝备——蓝时用——蓝章——蓝万福——蓝吉甫——蓝常新——万一郎(迁宁化石璧)——熙三郎(始祖)——和三郎——大一郎——念七郎——伯三郎——伯一郎——伯十郎——蓝满荣——蓝和清(生于洪武十三年)——蓝景春——
蓝茂壁(蓝文甫)(文甫公生于元朝中下期卒于明洪武十八年,与上面蓝和清的资料有出入,必有差错。蓝文甫是蓝氏五华开基始祖)——
蓝玉兴(开村始祖)
——蓝文信
——蓝伯芳
——蓝袖
——蓝荣显
——蓝秀钦
——蓝世杨
——蓝僖(字永和)
——蓝素明(字澜黄)
——蓝震光(开屋始祖)
——蓝茂栐
——蓝帝兴
——蓝元珊
——蓝钦顺
——蓝石桢(曾祖父)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218&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