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博白客家人——《客家文化聚粹录》代序
博白是个客家大县。全广西客家人600多万,博白就占有一百多万。博白又是个文化大县,教育、体育、科技和民间文化的蕴藏量,名列广西前茅。
博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博白人曾自豪地说:“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博白也不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博白经济发展快速,势头很猛,曾跃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之列,但后来起落不定,令人沉思。有识之士奋起,研究客家文化,呼唤敢于开拓进取、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于是《客家文化聚粹录》伴随着人们驾驭全球化的进程,应运而生。
1
客家人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民。何时南迁?有两说:或说始于秦汉时期,那南征拓边的军队留在南方,从中原选派姑娘嫁给留在南方的军人,从而得繁衍发展;或说始于东晋时期,那时“五胡乱华“,王室南迁,官民亦随之南迁,此后因避战乱而有多次南迁再南迁,乃至迁向南洋欧美各国。博白客家人,便是由北而南,几经迁徙而来,后来又有不少人迁到世界各国。
非常有趣,用客家话读先秦以来的诗文,很方便,如:
西周时的《诗经•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意谓抓住诬陷我的谗人,投给豺虎吃掉。畀,即给。唯有客家话仍保留古读音。
春秋战国时的《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脧,男性生殖器。唯有客家话保留古读音。
先秦时的《周易•震卦51》:“震未虩虩……震末索索”。虩索,客家话象声词,读如“西索”,均读去声。如博白客家童谣:“砻谷虩索,砻米煮饭。无米煮饭,煮泥沙。无菜食饭,食屎巴。”
成语“理屈词穷”。屈,即无,汉代《淮南子》说秋鸡无尾曰屈尾鸡。至今博白客家话仍称无尾鸡为屈尾鸡。理屈词穷,就是理无词无,无话可说。很可惜,现在通行的字典词书,无法作出这样分明的解释。
唐代李白诗句:“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即哪里。唯见博白、陆川、浦北、合浦等县客家人仍称哪里为阿那。
唐代韩愈《南山》诗句:“团诗自提挈,挂一念漏力。”团,即估量猜测,至今客家话仍称猜谜语为团古。如:“团古团古,翻转两边都是肚”(谜底:捕鱼的捞缴)。
宋代万俟咏《诉衷情•送春》:“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初霁,双燕微风斜。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唯有在客家话中,家、斜、赊(包括:车)、花,仍押同一个韵。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话家话仍称渠,即他,第三人称。
可见客家话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音韵,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是,在博白境内,客家话却被称为“新民话”,与“地佬话”对举。大概客家人是新来的移民,始于唐宋,大枇迁入则于明清之际,多来自广东、福建、江西,而福建、江西的,多穿越梅关古道,经过广东南雄珠玑巷(被讹为“猪屎街瓦子巷”、“猪儿街鸭子巷”)。而称为本地佬的,也许是于秦汉之际便来中原,都属于汉民族。地佬话有10个声调,方府话(白话)有9个声调,闽北话有8个声调,闽南话有7个声调,客家话有6个声调,普通话务员有4个声调。客家黏话比较接近普通话,只是没有普通话中的,圆唇音、卷舌音。有的学者认为客家话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太平天国的国语(从其文书中见出)。我的感觉是,声调越少的语言越好掌握,声调越多的语言唱歌越好听。如唱卖茶调:“卖茶哥哟,卖茶姐哟,口字入门俺问你哦,一斤茶叶几多银哪,啊哈哈。”前几句用客家演唱,后一名用地佬话演唱,对唱起来,字音特别响亮,声调格外铿锵,悦耳动听。由此可见客家人与地佬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创造的情景。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语言产生于万年前。记录语言的文字,只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跟古希腊等几个文明古国因历史断裂而后人难以辨认其古文字不同,中国古代古代记录汉语的汉字都是可以辨认的。王力先生所以成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了《古代汉语》、《汉语诗律学》等多种著作,跟他掌握博白地佬话和客家话,而又学贯中西,吞吐古今,采取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事研究工作,不无关系。由于今人可以掌握古代汉语言文学,可以新闻记者先秦以来的文献经典,因此,中华文明发展史绵延了数千年而不断裂。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
客家建筑文化,与客家方言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有的学有认为,客家村落以祠堂为中心的布局和方形屋、圆形屋,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4000年前河南安阳后岗遗址龙山文化层。客家屋用黏土、石灰、砂子的分段版筑法,可追溯到3500年前在河南郑州的商城遗址。资料表明,客家屋的一些建筑文化要素,如厅堂大门的双页门、门框、门槛、门墩(又称门砧)、狗窦等的建置,还有颇似中原府第殿堂的厅堂的厅堂及其屋脊所形成的屋龙,均来自中原,历史悠久。这些建筑文化要素,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乃至海外的客家地区,几乎是一概保留,但又有不少新的创造,如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龙屋。博白传统的客家民居,其主体都是殿堂式的方整结构,又称为“四点金”,多依山岭傍水而建,追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成为实用与审美心理的物化形态,有如朴素华美的乐章。
对这种殿堂式的客家民居,博白俗称“两厅两横”、“三厅两横”。“两厅两横”的,较为常见。进了大门,沿着中轴线走,依次是下厅堂(俗称二座厅下)、矩形天井、上厅堂(俗称头座厅下)。厅堂上面的屋脊做成龙状,俗称屋龙,为板筑砖砌瓦盖的建筑群体增加许多灵动的生气。天井两旁有马颈廊通向横屋,横屋数十间在厅堂两侧次第排开,形成侧翼。横屋各间依小天井、小厅(俗称厅子)、巷道而作合理安排。两横屋的小天井在厅堂之间的大天井两侧,呈对称之势。两边横屋的小巷门与厅堂大门,方向相同,门口是晒坪(又称禾坪)。晒坪外是围墙、大门楼。俗话说:“千斤门楼二两屋。”对门楼的建造,讲究朴素美观大方。
厕所、牛栏、粪屋,均远离厅堂和居室,或连着横屋而建于晒坪旁边,或建于大门楼之外。人畜绝对不能混居。有的横屋转斗或横屋后端上的炮楼,高有枪炮眼,与门楼的枪炮眼相呼应,自成防御体系。总的布局讲究通风、采光、安全、卫生。与梅州围龙屋不同的是,供奉祖先的头座厅堂后面不能再起房子,以为祖宗后面背房子,受压,不吉利。与非客家屋不同的是,厅堂门口或大门楼门口,也不许再起房子,以为有碍风水(这里所谓风水学,其实是生态环境学)。门前一定要有池塘,力求有清洁的流水。屋前屋后一定要有竹木,多栽种果树。要是人口多了,房屋够用,只能在厅堂两侧外面而再建新房,或另建殿堂式民居。一个村子,常常有许多殿堂式民居群,而所有的民居厅堂都不能高于村中的祠堂。至于远离祠堂的民居,至今多为楼房,已突破了旧规矩。
民居内住房的安排,依然是按辈份高低。小家庭在小厅聚会,所有小家庭可在厅堂聚会。厅堂与晒坪,可成为开会、学文、习武、搞编织和农产品加工的地方。这样的客家民居,便于生活和生产,也有很强的凝聚力。
博白客家的厨房(俗称灶下),多安排在民居内天井旁,显得非常神圣高洁。过春节时,杜头上贴以鲜红的利士钱,表示敬灶神。平日进厨房前,一定要洗手。不能烧用被人畜粪便弄脏的和坟头附近的柴草,不能在厨房煮食蛇肉、鼠肉、狗肉,谁要非要吃这些东西不可,只能到村外河边去,免得有秽气污染。看似带有迷信色彩,却有利于讲究卫生。
博白客家民居,因地制宜,既不同于北方的窑洞、四合院、蒙古包,也不同于南方某些山区干栏式的竹楼、木楼、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3
博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处于南流江、郁江、九洲江、那交河等四大水系之间,六万大山余脉和云开大山余脉分别从北面与东北面奔腾入境,再分别向西南和东南延伸,与人为善3条大小河流一起,造成许多适宜耕作、一年三熟的小平原和小盆地。中部陡然突起的射广嶂、望海嶂、云飞嶂,登其高处,可远眺大海。出入钦州、北海和广东、海南,乃至远度重洋,都非常便利。也许是这种山海之间的特有环境、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由北到南的辗转迁徒的磨砺,铸就了博白客家人(包括地佬人)的特有性格:胸怀宽广,视野开阔,意志坚强,爱国敬业,务实求新,团结互助,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而这种特有的性格也会改变着这特有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博白客家人(包括地佬人)带来中原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与周围少数民族交流中形成新的品格,而又始终不忘中原,总是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常常记在家族谱中,并在博白大地上获得创造性的延伸。黄帝炎帝的创造精神,世代相传。深厚的文化积累和特有的生态环境,培育出博白客家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暂且不说各姓氏的家族谱如何溯源至黄帝炎帝,只要看一看《黄氏族谱》所载的黄氏源流歌:“绵绵世泽流子孙,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就会知道人心所向。这里所说的高阳,是指黄帝之孙颛顼。按《史记》所载,颛顼二十岁即帝位,国于高阳,号为高阳氏。以大为美,是先秦至汉唐的一种审美崇尚,所谓“汉魏风骨”,“盛唐气象”,一直为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所缅怀仰慕。为纪念“功高东汉,威震南交”的为保卫国家而南征交趾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流江岸建起伏波祠,又将地名改称饮马江、马门滩,还有与马援配合而为国效忠、这些功盖于世的北滩大元帅刘隆之墓及其故事传说。宴石山的摩崖造像,座落在云飞嶂的唐代南州太守、辽东道行军总管庞孝泰之墓以及庞孝泰率兵远征高丽、战死沙场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汉唐余韵,长久流荡于博白民间,滋养了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和援越抗法、卫台抗日的刘永福,鼓舞着现代海内外博白客家人踊跃参加抗日救国、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
博白客家人是一个跟着历史前进的群体,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物。除了前面提及的黄文金等人之外,还有中国共产党广西特委第一任书记朱锡昂,他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成为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州市市长朱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江南才子”,历经鄂豫皖苏区建设、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如今又出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军职总工程师刘庆贵,他参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和多种型号的导弹实验,向高科技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家,纷纷涌现,为企业时代增添光彩。
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麒麟歌舞、采茶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一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继创作《懊侬歌》的德艺双馨的中国歌舞鼻祖绿珠女、有《李陶集》传世的宋代诗人李时亮之后,清代朱玉仙(出嫁北流拔贡黎玉章)以其《画诗楼稿》而成为广西第一名杰出的女诗人,与清嘉庆年间《静怡诗存》作者——玉林女诗人文祚闲(文天祥的后裔)一起,为诗坛增光。1958年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调阅两部诗集,其中就有朱玉仙的《画诗楼稿》,另一部是《三管英灵集》。《画楼诗稿》被一代伟人调阅,引发了晚清之后诗坛的再次震动。近现代,宾光椿著有《丹延集》等三部论集行世,祁伯福的传世著作有《墨斋存稿》等四部,朱为潮著有《一鹤轩诗文集》,朱为鉁有军事著作《各国兵役制度》等多种,陶生熙创办的《博白教育》开教育刊物的风气之先。王力、秦似两父子,集学者、诗人、作家、教育家于一身,著作等身。秦似继承并弘扬鲁迅的战斗精神,为繁荣发展先进文化而奋斗终身。
放眼博白内外,喜看英才辈出,群星璀灿。 4
关注并研究汉民族的独特民系——客家人,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研究者是西方人类学家,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领袖都是客家人,时至30年代,中国学者纷纷起来研究客家人,成就最为卓著的是清华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他的论著《客家学导论》、《客家源流考》,影响深远。80年代初以来,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和世界客属恳亲人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接连召开过18次,足迹遍全球的客家人纷纷组团参加。1992年以来,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科研和文艺的创作、评论之余,我逐渐进入客家文化研究领域,多次登上国际学术讲坛宣读论文《客家民俗文化美初探》、《客家文化漫谈》、《客家心事:人格美与生态美》、《广西客家人与南雄珠玑巷》、《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古朴新奇,美善相乐——论桂东南的乡傩艺术》、《岭南民俗文化圈与文艺美学》等,都论及博白客家人和博白那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并演唱博白客家山歌和采茶调,海内外专家学者皆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如今看到《客家文化聚粹录》这样的专著,怎能不令人格外高兴呢。于是便写这篇文章,以表寸心,并求教于方家。
请交待网络来源。
转客家论坛或广西客家。 地老话属粤方言桂南系次方言。王力、秦似教授的母语均为地老话。地老话又称博白话、博白方言,为古代白州的通用语言。王力教授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实验语音学时,以博白地老话为研究对象,在 1931年用法文写了 10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颇受导师推崇,从而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一举成名。
博白等地的客家话,被称为“新民话”、“哎话”,深受粤语影响,十分接近粤西、桂南白话。
地老话虽属粤语,但与粤语白话差异较大,加上周边为新民话区(占多数),所以多兼通新民话,而客家人不会讲地老话。
这篇文章把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说成是客家人,是在重复一个神话、一个错误。关于孙中山的家世源流,已发帖子说明,不重复。
地老话与新民话
http://www.lcfm999.com/htdocs/ltxxlr.asp?menuid=129&id=5369
博白县方言有地老话和新民话两种。地老话属粤方言桂南系次方言,本地人叫“地老话”。它与民族共同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新民话属客家方言,是桂南连片地区较大方言之一,本地人叫“新民话”。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博白地在古代曾是百越人杂居地区,曾住过壮族祖先西瓯骆越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派遣50万大军到岭南“镇守边疆”,开中原汉人南移的先河。汉武帝时又从巴蜀征调万计兵丁,连同江浙沿海兵勇南征移居岭南。同时,一些得罪于朝廷的文人学士,被贬滴到岭南任职。南宋北方元兵压境,为避战乱,大批汉人相继经江西、福建辗转入粤、入桂,与土著民族杂居,辛勤开发,创基立业。在汉人大迁徙洪流中,博白地由于有优越地理环境,特别是南流江这条南北水路通途,南移入博的汉人越来越多。他们沿南流江而下,与当地土著杂居。如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经博白,开凿南流江马门滩。晋荆州刺史石崇为交趾采访使,往返南流江。唐初,大将军李靖挥师驻足城东“卫公山”(即雷公岭)。咸通六年( 8 5 6年)高骈将军率军从水路南流江下合浦。北宋大将军狄青率兵南征,驻军博白将军岭。官兵南征,大批汉人进白州,促进了博白的开发。同时,一批文武官员被贬白州,如唐大将军周以保,将领崔玄伟,莱州刺史崔远,宋宰相蔡京之子蔡绦,安抚司参议刘子羽被滴白州。加上无数商贾在南流江穿梭来往,南来北去,对博白的文化教育和语言风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既促进博白的开发,又推动了语言的融会、变化与发展。
从地老话来看,汉人进入博白后,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汉语越来越疏远,逐步脱离北方汉语发展的轨道,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汉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处,跟当地土著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日久天长,互相往来,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通过互相吸收,经过民族融会,既继承和发展了古汉语,又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本邑方言,即粤方言中的桂南系次方言——地老话。正如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秦似说的:“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白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土白话差不多,属于粤方言的分支。这种土白话保存了《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声调系统,至今仍有十个调数。”因此,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他于1927年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实验语音学时,以博白地老话为研究对象,在 1931年用法文写了 10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颇受导师推崇,从而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一举成名。博白方音也名扬天下。现在,地老话分布地域,主要在博白县城和北部的城厢、径口、浪平、双凤、绿珠;西部的水鸣、永安、大利、顿谷、那林、江宁;中部的亚山、旺茂和三滩部分地区等十多个乡镇。方圆六七十里,人口约五十六万,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左右。
从新民话来看,它形成的历史要比地老话晚些。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家先民原也是中原汉族人民,迫于战乱,自东晋始向南迁,大规模迁徙有五次。第一次在东晋永嘉之乱至隋唐,多自河南迁进江西。第二次是在唐末宋初,黄巢起义的战乱又使河南、安徽以及进入江西的移民继续南迁闽西及赣南。第三次是宋室濒亡之时,南移汉人到达粤东、北一带。第四次是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嘉庆之际。客家人因人口倍增,部分分别进四川、过台湾、入湖南和广西。第五次则在乾隆嘉庆以后,又有部分客家人西迁到粤西、海南一带。现在博白的新民话,是在客家汉人南迁中后期形成的。因此,与地老话相对而言,有所谓“先入为主,后来为客”之说。从大量历史事实和博白族谱记载可知,博白新民话大部分来自福建和广东。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是从广东嘉应州来。”所谓嘉应州,即今广东的梅县地区。如讲新民话中的李姓、王姓、刘姓等多来自订州。博白新民活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的龙潭、大坝、双旺、松旺、东平、菱角、沙河、合江,东部的凤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桥、三江、文地、宁潭;北部的黄凌、三育、三滩部分地区等20多个乡镇。人口约有八十五万,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左右。
由于地理上的关系,地老话与新民话接触频繁,不免相互产生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互相吸收。如共同保留了一套人声韵的P、t、k和阳声韵的m、n、η等。地老话和新民话把人胖都叫“肥”,“下雨”都叫“落水”。“岩”(刚刚)则是新民话从地老话中吸收过来的。由于人口迁徙,两种方言相互交错,形成了一些方言点。如地老话区的大利镇上庄村蓝屋屯,共200多人,大约在 180多年前从陆川乌石镇搬迁而来。现尽管周围和本屯妇女都讲地老话,但男人仍讲新民话。不过受地老话影响,语音稍稍变化。如“肥”新民活念重唇音“P‘”声母,而受地老话影响已念为“ f”;把新民话“牛”的“η”声母念成地老话的“n”。在新民话地区也往往出现地老话方言点。如东平镇火甲、莲塘村,沙河镇的长远村个别屯的群众,在外讲新民活,在屯内却讲地老话。这些方言点的群众会讲两种方言,但语音、词汇已深受影响,与标准方言已有明显差异了。
王力教授的母语为粤语
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秦似在1980年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白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土白话差不多,属于粤方言的分支。这种土白话保存了《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声调系统,至今仍有10个调数。这一点与我的父亲王力成为汉语言韵学专不无关系。”http://www.kjwhsky.com/topic.asp?topic_id=312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5-2-25 22:30
...这篇文章把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说成是客家人,是在重复一个神话、一个错误。关于孙中山的家世源流,已发帖子说明,不重复。
阁下就是制造神话的高手嘛,他人焉敢望汝项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