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迁梅州的历史背景
本帖最后由 陈汉民 于 2016-10-21 22:28 编辑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迁梅州的历史背景
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大多数于明初从福建迁入(百分之七十以上),少数(百分之二、三十)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会有人说,宋朝时,梅州就有不少客家。从情况看来,宋时梅州客家人的后代,或者已经迁走,或者因为战乱已经死亡,或者因为瘟疫已消亡了。
当今六十岁上下的梅州客家人,多为二十二、三世,以三十年为一代,梅州客家人祖先迁入梅州,也不过才六百多年。那么,其上祖是如何迁徙的?不妨作一些历史回顾。
早在唐朝中唐德宗时期,于782年中原发生李希烈叛乱,中原百姓大面积开始向江西、福建迁徙。此后的五百年间,又经历了:一,唐末王绪农民起义(884年前后),从安徽和中州而来的起义队伍,经江西赣水到了福建。二,北宋灭亡之后,大批中原军民经江西南迁,被安置在江西吉州、抚州和赣州,以及福建汀州和漳州。三,南宋灭亡前后,南宋军民退往偏僻的赣州和汀州,与元蒙军作最后较量。此时,追随文天祥抗元的队伍中,除了主体是汉人之外,接受了汉文化的部分畲族,也在其中。
元朝初年,赣州和汀州客家人,无疑属地位最低的南人。元朝中、后期,朝庭采取抚慰政策,允许汉人作地方小官,客家人逐渐归顺元朝。到了元朝末年,在全国各地,红巾军成燎原之势,天下大乱。受封建理教影响的客家人,此时支持元朝,就如同清朝咸丰年间的梅州人,支持清朝并抵制来到梅州的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一样。汀州的宗族客家人,支持元军将领陈友定。明太祖取得政权之后的十几、二十年内,客家宗族势力依然据险与农民起义队伍争斗、纠缠不休,社会一片混乱。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早先支持元朝、过后又支持地方割据势力的各大姓。朱元璋限令陈、林、李、黄、何、张等八大姓必须离开,将他们“赶入湖海”。洪武二十年(1387),此时的粤东地区,因为受多年农民起义战乱和瘟疫之灾,已地广人稀,“到处有现成的房子可住,可以随便择地而居。”客家人顺汀江而下,来到梅州。
江西泰和柳溪书院
查看吉安地区书院,出现如下内容:18. 泰和柳溪书院:嘉定间(公元1208-1224年)邑人陈德卿建,严万全记。记云:"益国周公(必大)读书之所也,……仓使曾公所居也。……德卿始辟庐,左为家垫,以专讲习,右为堂……以厅眺览。"可见主要是家人读书之所。(71) 周必大的重要性再一次看到。
尚凌曾经讲到宋宰相益国周公周必大读书的地方。他以为在湖南安仁。本人以为不可能在安仁。理由是宋时湖南人文比江西差得多。从这则报道来看,周必大在柳溪书院读书。
祭祖通知
今天接兴宁春华叔通知,贽公派文公房定于新历九月十八日(农历八月十一),前往兴宁罗岗镇敬三世祖容公。到时,五华、丰顺、广州、番禺、紫金和兴宁等地宗亲,前往敬祖,估计有二百七、八百人。春华叔道:"人太多就不好招待,主要是请外地宗亲回来,兴宁只来代表。"我本人表示,"将准时参加,到时有几个人会来到现场"。兴宁贽公派在兴宁本地,有六万后代,多数属文公房。在南方广大地区,文公房估计有十万人。文公只有一个独儿容公。
三世容公,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遇江西安远人周三(又有说是朱三官)之乱,与三世祖婆熊氏一道,带四个儿子玉(22岁)、维(20岁)、景(17岁)、德(14岁),住在大山里的罗岗溪尾,避开了三年战乱,躲过了浩劫。当时他46岁。三年蒙难期,野人般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祖先在山里历尽磨难,到了今天,我们当然要前去拜祭。
今天接兴宁春华叔通知,贽公派文公房定于新历九月十八日(农历八月十一),前往兴宁罗岗镇敬三世祖容公。到时,五华、丰顺、广州、番禺、紫金和兴宁等地宗亲,前往敬祖,估计有二百七、八百人。春华叔道:"人太多就不好招待,主要是请外地宗亲回来,兴宁只来代表。"我本人表示,"将准时参加,到时有几个人会来到现场"。
兴宁贽公派在兴宁本地,有六万后代,多数属文公房。在南方广大地区,文公房估计有十万人。文公只有一个独儿容公。
三世容公,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遇江西安远人周三(又有说是朱三官)之乱,与三世祖婆熊氏一道,带四个儿子玉(22岁)、维(20岁)、景(17岁)、德(14岁),住在大山里的罗岗溪尾,避开了三年战乱,躲过了浩劫。三年蒙难期,野人般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祖先在山里历尽磨难,到了今天,我们当然要前去拜祭。
今天接兴宁春华叔通知,贽公派文公房定于新历九月十八日(农历八月十一),前往兴宁罗岗镇敬三世祖容公。到时,五华、丰顺、广州、番禺、紫金和兴宁等地宗亲,前往敬祖,估计有二百七、八百人。春华叔道:"人太多就不好招待,主要是请外地宗亲回来,兴宁只来代表。"我本人表示,"将准时参加,到时有几个人会来到现场"。
兴宁贽公派在兴宁本地,有六万后代,多数属文公房。在南方广大地区,文公房估计有十万人。文公只有一个独儿容公。
三世容公,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遇江西安远人周三(又有说是朱三官)之乱,与三世祖婆熊氏一道,带四个儿子玉(22岁)、维(20岁)、景(17岁)、德(14岁),住在大山里的罗岗溪尾,避开了三年战乱,躲过了浩劫。三年蒙难期,野人般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祖先在山里历尽磨难,到了今天,我们当然要前去拜祭。
兴宁市春华叔电话:013727628132.有意前去祭祖者,可与他联系。
贽公族文公房近代名人
贽公族文公房近代名人陈鸿初(1861---1913),又名仲宾,兴宁羊岭村人,维新公房裔,清光绪29年(1903),被起任广西柳州、梧州等地知府,后任两广巡阅使兼右江总镇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鸿初即与革命党人联系,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民国二年(1913)受命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州)督办。时值袁世凯称帝,通过朱执信,与李烈钧联系,赴赣州开会,密谋起义,部下一统领告密。后袁密令广东都督龙济光(云南彝族人),借中秋开会赏月之机,诱往观音山,将鸿初和警察厅长陈景华两陈杀害,此案轰动省城。袁垮台后,广州公众举行追悼大会,国民政府军政部并于1931年批准鸿初中将衔抚恤。
陈侃(1901—1949),原名启宇,字公我,坪洋镇潭坑村人,玉新公房,北平大学予科就读,日本士官生;抗日期间,参加南浔保卫战、长沙一、二、三次会战,任第四军副军长、第四军90师师长,多荣立战功。后1944年六月间长沙保卫战中失败,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被枪毙,陈侃被免职。第三次革命战争时期,陈侃一面与共产党联系,一面与同乡将领李洁之、廖鸣欧等密谋起义。被叛徒告密,并于1949年五月间,从香港乘飞机到汕头下飞机时,被喻英奇杀害。一九五零年,广东人民政府,追认陈侃为烈士。
陈道行,中将,兴宁城镇人,景新公房裔。民国抗战时期,以日本士官生授陆军中将衔,第三战区工兵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高级参谋。一九八六年在美国檀香山去逝,享年八十有六。
陈维帮,中将,兴宁水口镇小峰大队人,玉新公房裔,定居美国纽约。夫人陈琼梅(住台北信义路四段。。。。。)。
( 摘自兴宁陈氏宗谱并综述) 宗亲们好!又到了谈古论今时后。我据史书、柳溪谱及其它陈氏支派族谱,并作必要逻辑推论,谈论晖公及其堂兄固,在福建经历。884年冬,从江州出发;885年,即中和五年,晖公随其堂兄固,追随王绪入闽,到了漳州。不想王绪是个低能、心胸狭窄、残暴之人,当时军粮缺乏,王绪要杀老弱妇女"二脚羊"作为军粮,连王潮母亲也不能放过;将士们跪下求饶,才放过王潮母亲。受封建理教影响的固公和晖公,那里见过这种场面?军中盛传有王气之时,一些高位、高大、能力强者,都被杀掉,连其妹婿、前锋将刘行前也不放过,人人自危。众人担噤受怕,此时固公,本领六、七百江州兵,为前锋偏将,王潮为前锋副将。史书上写王潮对前锋将道:"对至亲尚且而此,何况我们。"前锋将道:"我等愚昧,愿找条生路。"前锋将是谁?刘行前已死,显然是指前锋偏将,而且正是固公。王潮授计,只须如此。当王绪骑马行军到南安县时,精壮几十人突然从竹林跃出,活捉王绪。你说这几十人是谁?不会是固始兵,应该是加入起义不久的江州兵,正是这些义门兄弟。从此王潮被众人推为主将,进军泉州,891年再进军福州,固公受到王潮重用。柳溪谱讲固公为王绪太尉,过去我持怀疑态度;现在我觉得王潮会授固公太尉之职,彼此结为兄弟,固公和晖公,被王潮母亲认为义子。至于为何晖公会于899年背闽而去?也许王潮于897年病逝之后,固公和晖公出于封建理教考虑,支持王潮四个亲生儿子执掌权柄,受王潮弟弟王审知猜忌。是否如此,由你再去考究。
我对晖公与其堂兄固经历感兴趣,一直在关注浙江陈氏帖子。最近,有浙江宁海陈葑,给我发来其家族族谱,他自称为"仪门"家族。其谱说"蕴字晦,公授江州助教扶家主事共四十二年,从弟曰昭、曰昱、曰晖,皆授金紫大夫,侄延赏殿中丞、延芝太常卿、延庆知制诰,尚书胡公撰义门碑文详之。"可以看出,所谓仪门,其实就是江州义门。陈葑祖晦,又叫守约,其经历如同固公,事迹就是固公翻版。陈葑说,守约父封秦国公。看来固公入闽时,带着家眷。885年到了漳州,最困难时期,王绪要杀掉所有老人妇孺,王潮母、固公父也在其中。后来虽经将士们跪下求饒而告免,固公对王潮诉苦:"这不是要杀咱们吗?"王潮道:"他对至亲妹婿刘行前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固公道:"我平庸无知,看怎么活下去,你拿主意吧!"王潮出了主意,在进军泉州路上的南安设伏。固公以几十江州义门兄弟为死士,由晖公率领,一举生擒王绪。王潮举办诉苦会,声讨王绪倒行逆施。王绪道:"我对你等不薄,何故如此?"没有人替他求情,他羞愧自杀。王潮重用固公,被封为太尉,连其父也封秦国公。后来,王潮于896年患病,并于897年十二月死去。在此期间,王氏家族内部为权力明争暗斗,固公免不了牵扯其中;据陈葑说,其祖之父于897年被害,也许就是闽实权势力,对固公一种警告。如果这些推理是真,就不难理解晖公为什么会于899年脱离闽势力。
我对晖公与其堂兄固经历感兴趣,一直在关注浙江陈氏帖子。最近,有浙江宁海陈葑,给我发来其家族族谱,他自称为"仪门"家族。其谱说"蕴字晦,公授江州助教扶家主事共四十二年,从弟曰昭、曰昱、曰晖,皆授金紫大夫,侄延赏殿中丞、延芝太常卿、延庆知制诰,尚书胡公撰义门碑文详之。"可以看出,所谓仪门,其实就是江州义门。陈葑祖晦,又叫守约,其经历如同固公,事迹就是固公翻版。陈葑说,守约父封秦国公。看来固公入闽时,带着家眷。885年到了漳州,最困难时期,王绪要杀掉所有老人妇孺,王潮母、固公父也在其中。后来虽经将士们跪下求饒而告免,固公对王潮诉苦:"这不是要杀咱们吗?"王潮道:"他对至亲妹婿刘行前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固公道:"我平庸无知,看怎么活下去,你拿主意吧!"王潮出了主意,在进军泉州路上的南安设伏。固公以几十江州义门兄弟为死士,由晖公率领,一举生擒王绪。王潮举办诉苦会,声讨王绪倒行逆施。王绪道:"我对你等不薄,何故如此?"没有人替他求情,他羞愧自杀。王潮重用固公,被封为太尉,连其父也封秦国公。后来,王潮于896年患病,并于897年十二月死去。在此期间,王氏家族内部为权力明争暗斗,固公免不了牵扯其中;据陈葑说,其祖之父于897年被害,也许就是闽实权势力,对固公一种警告。如果这些推理是真,就不难理解晖公为什么会于899年脱离闽势力。
浙江宁海陈氏道:"897年的冬天,祸起萧墙家族遭难从天降,家族妇孺老幼命悬一线,前方去向何方?对方已布好口袋等你钻。为避追兵,长兄固(又称晦、守约)出人意料选择海上出逃。"897年正是福建王潮死去,王审知当政时期。浙江陈氏称晖公排行老四,四兄弟晦、昭、昱、晖皆光禄大夫。宁海陈氏据其族谱称老四晖另外还有三个儿子改姓江,当中一个接到萧公子去了。
如果宁海陈氏所讲属实,那承进、承逸公比此三子大吗?据泰和诗征,记述承逸公为县令时,款待大学士罗滔等人,罗称主人为"承逸翁"。所谓"翁",九三几年时,承逸公当有四十好几吧!所以本人以为承逸公比那三子大。 我在陈氏宗亲论坛柳溪版“我的家族”条目写道: 前日看视频,说潮汕地区,从去年开始,政府给国民党抗日老兵发放津贴,讲到有一个九十岁老人,曾在揭阳打日本,所在国民党军一个连,一百多人中战死二十几个。我九个父辈中,有三个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在潮汕之海陆丰地区从国民党地方部队抗击日军。尽管此支地方部队不尽人意,最终溃散,毕竟还是敢与敌交手。粤军正规军第四军、六十四军和六十六军则在江西万家岭地区,在客家将领薛岳和吴奇伟率领下,与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密切协同,消灭一万多日军,取得万家岭大捷。 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寻根,在陈氏宗亲网上与众人交流近十年, 查阅大量资料,其中包括江西泰和柳溪族谱,入粤始祖贽公之前 世次,应该如下:
贽公前世次
1,柳溪始祖晖公,又名徽,中和四年(884)与堂兄固随王绪入闽,891年为温州司户参军;899年投杨行密;吴国内乱,于908年转投梁太祖朱温,为马步军都指挥使,913年为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923年隐居泰和柳溪。配梁氏,子二:承进、承逸。承进为清溪祖,承逸为柳溪祖。
2,二世祖承逸,晖公次子,与再从兄宗举,同光元年(923)进士,930---937年泰和县令,配肖氏,子五:勇、羽、尧、用、恭。
3,三世羽公,承逸公次子,配黄氏,四子:裕、华、招、魁。
4,四世裕公,羽公长子。文惠公尧佐出判潮州,道遇西昌,彼此于柳溪堂上叙宗族之谊。娶黄氏,一子:睿。
5,五世睿公,娶肖氏,子二:诜、撰。
6,六世诜,睿公长子,娶王氏,子三:宏、逵、达。
7,七世逵,诜公次子,娶钟氏,子六:度、庾、厢、褒、康、机。
8,八世厢,逵公三子,娶钟氏,继娶黄氏,子一:茂。
9,九世茂,厢公子,娶尹氏,子五:蕴、萼、市、二十五郎、二十八郎。
10 ,十世萼,茂公次子,娶韦氏,子一:世修。
11,十一世世修,萼公子,娶尹氏,继娶肖氏,子二:益、毕(鸨字左半边)。
12,十二世毕,世修公次子,字静之,号静齐,庆元已末生,习赋,绍庆葵已补入大学,嘉熙戊戌、登周坦榜进士,授国子典薄,宝佑丙辰、礼闱考官文信国公,即其取士、士终安抚、参帅。文天祥持显节过而拜焉。子四:应辅、仁则、咸则、明则。
13,十三世应辅公,毕公长子,字正则,习赋,宝佑戊午乡举。1273元月十六日,请求文天祥为柳溪谱序 。子一:汝舟。
14,十四世汝舟公,应辅公子。柳溪族同居合食最末一辈。
15,十五世贽公,汝舟公子,于1295年生于柳溪村,举文学,操行明经,于1329年入粤,为循州(龙川)训导。
(以上为贽公上祖简述,详见柳溪谱)
千龄子孙
柳溪八世千龄之子孙于元至正元年(1341)迁湖南桂阳县秀才乡。此分枝有后裔湖广填四川,迁重庆铜梁县黄荆沟。
郴县秀才乡小岔陈氏 ?始迁祖彦千公,江西泰和县人,元末任衡州参将,徙居城内一街,复徙郴县秀才乡小岔。
我想问一下,这两条是同一信息吗? 陈汉民 发表于 2007-11-17 17:05
还在前年,广州凤翔派陈尚凌就告知我,佛山有钟姓族谱收藏家,收藏有陈炯明族谱。今天我与钟氏通了电话,他 ...
结果怎样?
我认为陈炯明是客家人
浙江宁海陈葑,给我发来其家族族谱,他自称为"仪门"家族。其谱说"蕴字晦,公授江州助教扶家主事共四十二年,从弟曰昭、曰昱、曰晖,皆授金紫大夫,侄延赏殿中丞、延芝太常卿、延庆知制诰,尚书胡公撰义门碑文详之。"可以看出,所谓仪门,其实就属江州义门。陈葑祖晦,又叫守约,其经历如同固公。从陈葑的信件,可看出:固公兄弟等人,认王潮为父。唐末五代,那些藩鎭节度史,如朱温、楊行密等人,多要部将认自身为父,王潮也不例外。906年王潮病重期间,其家族内部,争权夺利,我本人猜测固公站在王四个儿子立场,借王审知与王潮妾通奸一事,图谋搞垮王审知。王潮不为所动,固公大骂义父王潮为乌龟。王潮死去,执掌兵权的王审知三面包围闽北固公。情况危急,晖公从平阳领兵前来接应。两人通宵达旦交谈,固公叮咛万千。固公出人意外地选择从海上北逃。晖公掩护之下,固公投靠吴越钱缪,到宁海屯田。固公不知晖公死活,打造一尊石狮子,朝日寄托思念。在宁海,二十六姓仪门敬王潮如旧。固公要求减轻屯田租税,本来钱缪就不悦,又听到固公等人还在供奉王潮,就勃然动怒,于926年下令杀了固公。过后,钱缪知道固公仁义,颇为後悔错杀忠义,就给他平反,追认为左司马。 本人在寻根问祖时,注意到清雍正年间在江西泰和所发生的文字狱和文字狱反击。当时文字狱最厉害的地区,当属江西和浙江。网上查到资料:
查嗣庭案结束于隆科多治罪前数月。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入翰林,经隆科多保奏授内阁大学士大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王廷保奏授礼部左侍郎。查嗣庭主考江西,所出题目"维民所止",就是所谓"雍正无头"。该文字狱详见清初六家卷查慎行传,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结束,查嗣庭戮尸、枭首,亲族或斩或流放,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不仅如此,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暴君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暴君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江西泰和柳溪南寮派,来自浙江。早在明朝时,此派就编出族谱,由浙江永嘉人周璇主修。可以想象,清朝时,南寮与浙江族人有联系。而今,浙江宁海陈氏认为柳溪始祖晖公是其祖先的四弟,难道不说明柳溪与浙江陈氏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