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天 发表于 2005-2-25 08:48:50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2-24 20:58
这样的确很不好,有些部门的干部脑子有点问题!不懂轻重,只会发牢骚!很典型的例子:上次申报发展项目,全省那么多县、市,唯有兴宁有人上报控告信,迫使一个项目被迫撤销!这对兴宁是多大的损失呀 ...

被撤消的是什么项目?是梅县哪个部门寄的控告信?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2-25 19:56:40

这是兴宁现任的一位副书记在一个特别的会议中提及的事,他不是兴宁人,外调来兴的,听说当他第一个月领到一千多元的工资时,他以为发的是奖金呢!不想这就是他的工资!他说:难道兴宁的这些误导对兴宁的发展影响还不够?他的愿望无非就是:兴宁已经被别人、自己人唱的够背运的了,兴宁现在很需要努力营造一个发展的环境,不要他们现在努力的在前方冲锋,背后有人或者是自己人在扯后腿,他说我很难理解这些人的行为!虽然兴宁有很多函待改进的地方,但这些现象可以说在中国现阶段都有,个人的恩怨可以上法庭解决,决不可以因一已之私来损害一百多万人口城市的利益,在方方面面部门在前后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准备的项目就因为这种匿名信,而被迫流产,这对一个地方经济、一个地方的名誉,领导将产生多大的影响!!被撤消的是向省部申报的项目!我本不想在这说这事的,但我不希望我们兴宁的同胞仍然无意识无目标地喜欢数落兴宁!说人做事要就事论事而谈,说一是一,不要总是以偏概全!
      我没有说是梅县寄的控告信,至于是谁要知道就好了,这个人该抓!这是一封匿名信!以不光彩的手段来达到某一目的行为!
   我也很难理解这些人!世上没有没缺点的人,各地区都会有不足现象!兴宁有贪官也要严办,广东省内各地都有这现象!这种人要抓但不要喜欢夸大,甚至于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足要提在问题,点子上,要中肯,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特别是提点解决措施就更好!像祝兴荣提出兴宁的弊端,寻根挖源,积极提出解决方面。梅州其它地方的人听说些兴宁的牢骚话,尚可理解!如果特别是兴宁人在舆论上大唱特唱兴宁如何差,我第一个扣他的印象分,就如一个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数落母亲的感觉!无知呀!!这种人品格素质有待考量,子不嫌母穷,只有不孝之人!!!
       兴宁的发展环境要积极改善!同时广大的兴宁人民,也要自尊、自爱、自重呀!!!:jump::jump::jump: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2-26 at 16:39 ]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2-25 20:12:24

你分析得挺透彻的,请问你是否干的教师职业?
论坛上兴宁人自己唱臭兴宁的牢骚话大多了,谁好象不骂两句娘就不威风一样,而能象祝老师那种提出弊端,寻根挖源的好贴子确实很少见。
我们能不能和“兴宁在线”、“客家人论坛”、“家在兴宁”版主沟通一下,现在是杜绝“妖魔化兴宁”的时候了!
兴宁不发展,对谁都没好处,包括梅县等其它邻近地区!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2-25 20:20:45

哈哈哈:我这种人不适合做老师!再说了,老师也有优劣之分的!!!:D:D:D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2-25 at 22:13 ]

Pingmu 发表于 2005-2-26 00:39:18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2-25 19:56
梅州其它地方的人听说些兴宁的牢骚话,尚可理解!如果特别是兴宁人在舆论上大唱特唱兴宁如何差,我第一个扣他的印象分,就如一个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数落母亲的感觉!无知呀!!这种人品格素质有待考量,子不嫌母穷,只有不孝之人!!!
    

深有同感中!!
有很多东西是 只有走出去之后才能够深切体会到的...
只愿从此后其人都能够明了.....
...也必当会明了....!!

流纹冰 发表于 2005-2-26 18:08:42

Posted by 牧星天 at 2005-2-25 20:12
你分析得挺透彻的,请问你是否干的教师职业?
论坛上兴宁人自己唱臭兴宁的牢骚话大多了,谁好象不骂两句娘就不威风一样,而能象祝老师那种提出弊端,寻根挖源的好贴子确实很少见。
我们能不能和“兴宁在线”、“ ...

我发现兴宁的网上社区刚刚开通的时候发牢骚的多,现在少了,网友们也开始变得理性一些,一阵牢骚过后是反思如何可以从自身做起切实的为家乡办点实事.所以我相信各个论坛的管理人员是友这种自觉的.

[ Last edited by 流纹冰 on 2005-2-26 at 18:10 ]

南来客 发表于 2005-2-26 23:10:16

Posted by 牧星天 at 2005-2-25 20:12
...而能象祝老师那种提出弊端,寻根挖源的好贴子确实很少见。
...

他不是教书的!!!

:P:P:P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2-27 08:24:24

Posted by 南来客 at 2005-2-26 23:10
他不是教书的!!!

:P:P:P
不一定教书的才叫老师吧!:)
他的见解较深,分析透彻,值得所有兴宁人反思,尊称其老师也是应该的。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2-28 12:24:08

哈哈哈,哈密瓜!南来客快吃一口,甜呀!!!:D:D:D

[ Last edited by 东方不败 on 2005-2-28 at 12:25 ]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2-28 12:54:42

Posted by 东方不败 at 2005-2-28 12:24
哈哈哈,哈密瓜!南来客快吃一口,甜呀!!!:D:D:D
我不过是实话实说!
兴宁并不是缺人才,而是人才缺位置!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5-2-28 13:06:20

有的放矢,一语中的!:D:jump::jump::jump: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2-28 19:50:58

官方统计数字出来了,兴宁一共出了47位大学校长,相关的修订版新闻将会在明后天的《广州日报》发布。

Mars2 发表于 2005-3-1 05:02:39

很感谢牧星天的努力。希望我们兴宁在外的同胞更多更深地宣传兴宁的优秀资源.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1 08:29:37

Posted by Mars2 at 2005-3-1 05:02
很感谢牧星天的努力。希望我们兴宁在外的同胞更多更深地宣传兴宁的优秀资源.
首先还是应该感谢Mars2的贴子,如果不是你发了相关内容的精华贴,我们就是入定山也会空手归。

牧星天 发表于 2005-3-9 19:57:50

今天《广州日报》终于发了

八十年出了45位大学校长(图)

---------------------------------------------------------------------------

news.dayoo.com   2005年03月09日 10:34   来源: 广州日报

















  一个面积只有2100平方公里的粤东县级市兴宁市,近80年来涌现出了包括原广东省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原东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如心等45位大学校长,被誉为我国“大学校长”摇篮。

  最近,兴宁市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县(市),兴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型工贸市、文化先进市、宜业宜居市”三大发展战略,抓住2005年至2020年加快山区发展战略机遇,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地旅游部门正筹划在市郊长陂岭古塔文峰塔下建文峰塔旅游公园,当地有人提出在公园内建一条兴宁籍大学校长长廊,为现代45位兴宁籍大学校长们立传,以弘扬兴宁崇文重教精神而激励后人,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据悉,此建议目前已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兴宁市,伴着山间地头迎春开放的桃花,在宁江两岸、神光山下的田畴阡陌间和山村小道上寻觅大学校长们的成长足迹,所见所闻令人激动、振奋;而对现代兴宁人民以“团结、图强、崇文、务实”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更是多了一层理解和敬意。

  辉煌:45名大学校长5名是院士

  兴宁被誉我国“大学校长之乡”,美术、文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的各类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云集。如宋朝学士罗孟郊;明御史及方志学家张天赋;清朝新派诗人、考据家胡曦;语言学家罗霭其;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机器式地震记录仪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李善邦;新中国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袁文殊;中国新兴版画创始人罗清桢以及诗人冯宪章和小说家白危等。

  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

  45位大学校长中,5位是院士: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是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兴宁这45位大学校长大部分出身寒门,他们几乎都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经过奋斗而终成大器。

  出身寒门求学成大器

  昨日,记者来到化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先生的故里———兴宁市宁中镇新民村追寻王佛松先生的求学足迹。

  王佛松先生祖屋宗庆堂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典型的客家围龙屋。72年前,王先生在这里出生,半个世纪后,他登上祖国最高科学殿堂,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在王佛松先生的堂弟王佛湘、堂侄王道明、王道铭叔侄三人的回忆声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当小贩教小学筹钱考大学

  据王佛湘回忆说,王佛松4岁入读私塾;5岁时,村里创办小学,他是第一届学生,考第一名,后来考入县里最高学府———兴宁一中。

  与王佛松年龄相若的王道铭回忆:“当时我们俩一起寄住在县城河唇街一亲戚开的李兴记客栈,两人同床共铺。佛松叔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因此成绩也十分好。”过去,他家里穷得口粮都成问题,实在交不出学费。一筹莫展的王佛松去找班里的陈克东老师(后为兴宁一中副校长),陈老师听了他的哭诉后说:“这样吧,你的学费我算你交了。”学费免了,口粮仍无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学兼职周末的音乐课,每月得一斗米(32市斤)的报酬,刚好够吃。就这样,他坚持念完高中。

  新中国刚诞生不久,广东省仅广州设有考场。王佛松有个姐夫在惠阳淡水开小商店,听说那边的小商品价钱好,于是他借钱购进几打兴宁名产毛笔和裤腰带,步行100多里路,从兴宁来到老隆,然后搭船下东江到惠州再转淡水,很快将小商品销售一空。

  他花钱买了张船票火速奔赴广州,谁知行船不畅,抵穗时大学招生报名已结束,十年寒窗一场空。

  历尽艰辛终圆大学梦

  1951年暑假,王佛松携带全部积蓄再次前往广州报考,最后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实现了理想。

  当他到武大入学报到时,身上只剩下13万元旧币,学校让他交了第一个月的伙食费9万元,以后读大学和留学将近10年的学习、生活费,几乎都是靠人民助学金解决。

  1956年,王佛松告别新婚妻子,来到列宁格勒攻读分子化学副博士学位。他每天从早上8时至晚上11时都在实验室,持续了整整3年零5个月。第一年下来,他第一篇论文就写出来了,人们对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

  在1957年前苏联第九届门捷列夫代表大会上,王佛松登台作了学术报告,成为在高层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第一个中国人。1959年冬,王佛松提前七个月完成了4年的学习任务,获得了化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在国际高分子学术大会上,他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被美国《橡胶化学及工艺》杂志由俄文译成英文发表。从此,王佛松在国际高分子学界声名鹊起。

  访谈: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兴宁45位大学校长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和吃苦耐劳精神是分不开的。

  客家传统造就人才

  汪懋华:艰难报考刻苦求学

  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北京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谈到当年走过的艰难求学路时仍感慨万千。

  汪院士说:1951年6月,他从家乡兴宁一中毕业后,与42位同学组成升学团,打着“兴宁升学团”的大旗,当时他是兴宁一中学联负责人,领着大家乘大货车走了100多里山路,到老隆(现龙川县城)后再换乘人工撑的木船,沿东江而下,走了2天2夜才到广州长堤。他找到省学联后,42位同学被安排在中山四路中大附中图书馆地下一间80平方米的大厅住了下来,他们42个男女同学共住一室,男同学一角、女同学一角,打开从家里带来的席子、被子便安顿了下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在兴宁人刘福兴开的饮食店搭伙,每月交9元伙食费一日吃三餐。

  当时考了3个月,最后大家都考上了。他将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作为第一志愿,最后如愿以偿。1951年,到北京上学后,由于没钱回家,他寒暑假都在学校宿舍里温书,直到1957年才回了一趟家。

  汪院士说,他们求学都非常刻苦,这与客家先祖留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王佛松:重教是客家的传统

  1000多年来,崇文重教精神缘何在兴宁一直长盛不衰?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先生认为:这与客家人的传统很有关系。不仅在兴宁,在江西、福建、梅州以至整个客家地区,都有这种现象。客家人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读书人,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都不少,这主要由以下因素促成:

  一是由于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来时,有不少是逃避战乱的官员,还有许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的人家,到了人地生疏之地,希望子女们能继承家族的读书传统。

  二是由于地理原因。客家人从中原平原地区迁来南方后,都在丘陵地带和山地落脚,不可能去珠江三角洲等富裕之地。为了改变现状,客家人更爱读书。之后,崇文重教之风就保持了下来。


崇文重教传统孕育栋梁之才

--------------------------------------------------------------------------------

news.dayoo.com   2005年03月09日 10:34   来源: 广州日报




  兴宁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据当地文史部门介绍,兴宁居民属于南迁的中原移民后裔,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尚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定地理环境中孕育了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崇文重教、崇尚科技等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传统更得以发扬光大。虽然该市财政经济实力并不强,但却是教育强市,目前已有省一级学校四间,梅州市一级学校十多间,兴宁一中正向“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迈进,兴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刚经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今年高中升学率已达55%。

  因此,兴宁读书人层出不穷,英才辈出。近十年来在高考中平均每年有3000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这些学子不少日后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也正是他们一代一代地诠释着兴宁文化之乡的内涵。

  在兴宁城郊文星村长陂岭,有一座建于清嘉庆19年(1814年)的文峰塔,这座由读书人家捐建,拥有180多年历史、11层30多米高的古塔是目前梅州地区最雄伟的古塔,底层四方形3层以上八角形的结构使它像一支巨大的毛笔在兴宁大地上书写文章,至今仍是兴宁崇文重教精神的见证和当地读书人的骄傲。





名单无法复制,详见今天《广州日报》A14版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商报今天半版报道——《广东有个“大学校长”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