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声唔声正先生 发表于 2005-1-30 18:40:27

广东电视公共频道<南粤大地>今晚讲述了深圳古堡客家人的故事

几位被采访的老头都用纯正的客家话与记者交谈
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用客家话回答问题



下面就是关于这个村庄的一些报道
http://life2v.szonline.net/content/2003/200306/20030619/100374.html

“桃花源”里的深圳“古堡”(图)
2003/06/19


--------------------------------------------------------------------------------

  








在这些镇村纵横交错的阡陌尽头,在绿色旧村庄的农舍怀抱里,仍然耸立着一座又一座令人魂牵梦萦的老旧的四角楼。那就是深圳的“古堡”,当地人叫做“炮楼”。


在白花洞村马驰田炮楼下面,我巧遇了周永欣先生,他就是马驰田炮楼修建者的儿子——



http://www.sznews.com/images/n/lyjsbwb039917.jpg

到过欧洲古老的大地,就一定会看见各种古堡。那里的每座古堡总给人们一种神秘、幽怨和久远的视觉冲击。




深圳宝安区的观澜镇及龙岗区的大部分乡镇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这些镇村纵横交错的阡陌尽头,在绿色旧村庄的农舍怀抱里,仍然耸立着一座又一座令人魂牵梦萦的老旧的四角楼。那就是深圳的“古堡”,当地人叫做“炮楼”。古炮楼尽管白色外墙表面已经斑驳,内部设施已经残旧,但它们却像一个个高大沉稳的年迈老人,默默地述说着深圳客家人的历史辉煌和人世沧桑。


古堡位于“桃花源”


深圳的盛夏,骄阳似火,边远的村野莺飞草长,荔熟飘香。今年夏日的一天上午,我驱车从宝安区新城出发,来到光明街道办,从那里上了观光公路后,只行7分钟,就转入了一个叫白花洞(路旁有显眼路牌)的村子。


白花洞村方圆三四平方公里,周围被连绵的小山围绕,山上的树林郁郁葱葱。置身于这块美丽、宁静的空间,听着悦耳的蝉鸣和鸟啼,你会感到异样的清爽、惬意。尽管村里已建起数十栋村民的别墅式小楼,尽管远处正兴建工业厂房,却止不住我联想陶渊明笔下那个恬淡和谐的世外桃源。


沿着水泥村道走不多远,一些四方立柱形的建筑物就迎面而来,总共有5座(原来有6座,其中一座已倒塌),沿着山脚分散耸立着。这就是我要拜访的深圳古堡。村民不叫古堡而叫古炮楼,也叫“楼阁”(客家语)。


我兴致勃勃地打量着这些古炮楼,像打量几个年事已久的长寿老人;我满心喜悦地采访当地客家村民,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问这又问那,仔细打听着它的来龙去脉。


http://www.sznews.com/images/n/lyjsbwb039919.jpg村村有古堡


白花洞村在1979年前属宝安县观澜公社白花大队所辖,现在是宝安区光明街道办凤凰居委白花居民小组。全村500多个户籍人口,全部都是客家人。


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却分成新围、黄屋排、围肚、马驰田和围仔5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建有炮楼。


下面是白花洞5个自然村炮楼的情况:


新围,谢姓、黄姓村民居多。所建炮楼主体完好,5层,建于80多年前。因是各家捐凑钱、物兴建的,称为众楼,现无人居住。


黄屋排,村民姓周。所建炮楼5层高,80多年前兴建,私楼。20年前楼体崩倒,现只有地基一层残墙。


围肚,村民姓周,这里因为是先人第一个落脚点又称开基围。有炮楼2座,楼体全部完好,无人居住。右边的炮楼,5层高,建于120年至150年之间,是这里最早的建筑,私楼。左边的炮楼6层高,是全村最高的一座炮楼,属众楼,90多年前建造。两座炮楼平行,中间是周氏祖宗祠堂。


马驰田,村民姓周。炮楼一座,楼体5层,一直有人居住,是全村乃至深圳所有炮楼中保存最好的一座。1935年由印尼华侨周玛龙建成。


围仔,村民姓周。70多年前由该村村民周应才父亲(美国华侨)私建一座五层炮楼,楼墙因久失修出现裂缝,于近年减去一层,无人居住,外观陈旧。


为什么每个自然小村都要建一个炮楼?它在客家人心目中是什么东西?只有历史才能道出其中因由。


http://www.sznews.com/images/n/lyjsbwb039912.jpg


古堡的诞生


其实白花洞村6个炮楼并不古老,该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只有300余年。走进村民中间,我发现二十多岁的青年都能讲出客家人的历史和本村的来历,上年纪的村人更知道炮楼的故事。


传说白花洞村的创始者是周礼茂,他就是在大批客家人已迁徙到广东沿海的时期即300年前,带着三个男孩从惠东县的白花镇搬迁而来的。他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深信这个小盆地的发展前景。


当时,这里地属东莞县。周氏一家的来到,立即遭到当地附近原有居民的无情排挤。为了生存,立地生根,开枝落叶,他们与原地居民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流血斗殴。好在周氏及三个孩子武艺过人,镇住了对方,终于站住脚根。


近一千几百年来,南粤凡是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几乎每一条乡,每一条村,都有不可胜数的令人感叹的客家人与当地人及新旧客家人相互杀戮的故事。正因为械斗频繁,所以客家人过去的村落,都与“围”字有关,如“围龙”、“围屋”、“围楼”,等等,房屋都建成各自为政的封闭而又坚固的“宝斗型”城堡,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堡垒,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堡垒。


白花洞村的炮楼,就诞生在情理俗成之中。


我问了多位白花洞村民,祖先为什么花大力建造炮楼?他们的回答有二:


一是震慑匪敌。对入侵的势力和前来打家劫舍的土匪贼人,炮楼上的岗哨侦察秋毫,或鸣锣击鼓报警防御,或从枪洞开火抗击,发挥堡垒抗敌的威力。


二是显耀实力。炮楼不仅有抗击匪敌的功能,更重要是显耀自己的势力。当时能建造如此辉煌高大的炮楼,要有钱、有权、有势,也要有头有面。许多客家杰出人物,不论在本地当官谋事或是出国发了财,都把建造炮楼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之一。白花洞村6个炮楼中,有4个为当地地主或华侨所建。


http://www.sznews.com/images/n/lyjsbwb039913.jpg


偶遇堡主后人


在白花洞村马驰田炮楼下面,我巧遇了周永欣先生,他就是马驰田为炮楼炮楼修建者的儿子。他们夫妇现在香港元朗定居,有时返乡小住。


周永欣先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人。他虽然已经80岁,但精神矍烁,步履矫健,一面介绍情况,一边领着我从炮楼的底层到顶层逐一参观。


由于其他几座炮楼无人居住,我无法进入里面。参观周永欣先生这座炮楼,使我从里到外更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建筑的特色。


这座炮楼面向东南,呈四方立柱形,共5层;高18米至20米,底部边长9米,单层面积80平方米,另有附楼4间2层。整座建筑物均为土木结构,顶层盖瓦。


炮楼墙厚坚固。它用生黄土、石灰、沙、糯米浆、苦蔗糖、竹片、稻草等混合,夯舂筑成土墙。墙体下宽上窄,底墙厚1米左右,最顶层墙厚0.4米。


从底层通到顶层的,是杉木阶梯,约0.8米宽。各层设有石框小窗户。瓦面和楼层的木桁摆置相当密,两木桁间只有三四寸空隙,人的头部都无法钻过去。


炮楼四面墙均设有内宽外窄的炮眼,也是寮望孔,用于监视外围动静,并用箭、土枪、土炮打击来犯之敌。


炮楼下面的四间附楼,有两个大门,内厅设有天井和其他生活设施。1935年大厦落成时添置的家具一应完好。一只挂在墙上的进口机械时钟,已经走过68个春秋,从未停摆。正厅和偏厅上面各有一条雕花杉木,上面分别刻着“奕世其昌”和“百子千孙”字样,叫做“子孙桁”。


炮楼及附楼外墙表面用石灰浆抹平,装修艺术很具特色。附楼两个大门上分别镂刻的“福寿康宁”“天降吉祥”的门扁,为当时从上海请来的书法家所书。柱头、檐屏上雕龙画凤,门上面墙表面绘鹿、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福禄寿全,显尽了客家人情风俗。



http://www.sznews.com/images/n/lyjsbwb039915.jpg

白花洞村小名声大


小小的白花洞村就建起6个炮楼,在过去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可见在这里生活的客家人的富裕程度。事实上,现在这里的95%以上的人家都有海外及港澳关系,白花洞的华侨遍步在美国、英国、荷兰、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


据周永欣先生介绍,他的祖父在白花洞村是有名的裁缝,20岁时把活儿做到中山,与当地女子成婚生下他的父亲周玛龙弟兄三人,36岁就已逝长辞。祖母带着几岁大的三个孩子,跟亲戚远走南洋谋生,在印尼雅加达落脚。周玛龙,周玛凤、周玛清三兄弟长大后,在当地靠做客家糕点为生,后来学会做面包,开了一间“维兴面包公司”,生意越做越大,至今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公司拥有近百名工人。1934年,父亲周玛龙有了一些积蓄,就回白花洞村花500块大洋买下一块地皮,动工兴建这个炮楼,次年落成。周家搬入新居住至今天。


周永欣1924年生于印尼雅加达。于1952年自愿回国,政府安排其到台山华侨学校学习。2年后,分配到河南郑州百货公司工作,因不适应当地气候,3年后,周永欣回到白花洞村,生有三男二女。1983年申请赴港定居至今。


白花洞村在国外的华侨出了很多人才,如周汉发、周贵生,在马来西亚政界成为名人。这个村子在清末还出了两个秀才,其中一个叫周德夫。


在白花洞村,我望着那些起伏的绿色山岗,望着古旧的炮楼,一种苍茫的岁月情怀朴面而来。


这些垂暮的炮楼,是上代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总有一天会被时代的潮水冲倒,在我们的视线中消隐。但是炮楼下面永远延续着客家人的风俗,发扬着他们重道德、重礼仪和勤劳勇敢的品质。


每一座炮楼珍藏着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也会永久流传。


白花洞村方圆三四平方公里,周围被连绵的小山围绕,山上的树林郁郁葱葱。就在这块宁静的土地上,古堡沿山脚耸立着。

[ Last edi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on 2005-1-30 at 18:43 ]

蓝雨夜 发表于 2005-1-30 21:47:27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5-1-30 18:40
近一千几百年来,南粤凡是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几乎每一条乡,每一条村,都有不可胜数的令人感叹的客家人与当地人及新旧客家人相互杀戮的故事。正因为械斗频繁,所以客家人过去的村落,都与“围”字有关,如“围龙”、“围屋”、“围楼”,等等,房屋都建成各自为政的封闭而又坚固的“宝斗型”城堡,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堡垒,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堡垒。
这段话不敢苟同。

      围屋并非都是”防守“型的。人们住在围屋,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其主要功能并不主要为了防守的。而且防守的对像主要是“匪贼”,不要什么都要推向“土人”。
      局部也不能代表全盘。某些地方客家人与非客家人斗争的很厉害,并不表示客家人都是占地主的。客家人大部分都不占地主的。就算是在江门,大多数也是开荒的而已,那里有这么大的野心去占地主呀?

cpc66 发表于 2005-1-31 08:31:47

其实这性质和福建的土楼是差不多的.

蓝雨夜 发表于 2005-1-31 17:55:28

Posted by cpc66 at 2005-1-31 08:31
其实这性质和福建的土楼是差不多的.
你有没有见过围龙屋???

其实,福建的土楼主要是防匪盗的。建土楼的年份,大多在近代,不过一二百年时光,那时候“土人”还在吗???

就是有早期的移民筑墙防盗,有那么大的财力物力建土楼吗?
永定的土楼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和数量,主要是因为烟草的收入。

福建最早的土楼,有可能是防倭寇的。

[ Last edited by 蓝雨夜 on 2005-1-31 at 17:56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5-1-31 20:58:12

象这样的老屋在紫金到处可见,我们叫她"地主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电视公共频道<南粤大地>今晚讲述了深圳古堡客家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