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12-30 17:16:41

【转帖】新会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xinhui/news/gzdt/nw20041111150627.html

编者按

  迁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有句俗语说,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同和村、会城绿护屏村都有很多客家人建造的泥砖屋,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客家村。那么,聚居在这几条村的客家人是怎样来到新会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与新会本地人有什么区别?这些客家人现在的境况如何呢?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这几条客家村。

  俗语说得好,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客家人聚集的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记者近日就看到一排排的泥砖屋仍然完整地保留着,有些还住着人呢。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平房式的泥砖屋的泥中掺着稻草,互相之间不密集,冬暖夏凉,住着舒服。据悉,在新会,客家屋除了大泽镇的同和村外,在会城镇的绿护屏和石涧等地也可见到。

大泽同和客家村

  大泽镇同和村是一条典型的客家村,全村共有1200多人,除了部分外来媳妇,其他都是客家人。100多年前,这些原籍惠州的客家人祖辈为了躲避族间械斗,经过广州、鹤山,除一部分留在共和镇外,其余的最先来到深山一处叫三角顶的地方,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又再次迁移到现在的同和村。村中有22个姓,包括周、李、刘、谢、杨等。客家村民风纯朴,不同姓氏的人和平共处,团结友爱。村民以种水稻和瓜菜为主,兼种柑桔、甘蔗等。据村民反映,以前村里几乎全是泥砖屋,外面的姑娘都不肯嫁进客家村。如今,随处可见新建的楼房,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直通村内,公共汽车也可开到家门口,村容村貌大大改善。近年来,经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开发,天和村变成了“世外桃源”,客家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穷苦的本地客家郎娶到了不少外来媳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年咸菜拌一年饭”到“一方山水富一方人,一年发展更比一年快”;从“泥砖屋,贫困户,荒着农田等救助,躺在竹床想媳妇”到“新楼房,富裕户,家家走上奔康路,洞房花烛娶媳妇,群众感谢政府”。听着这些山歌走进天和村这个曾是新会偏僻、贫穷的村子,记者有三个强烈印象:第一是山,绵延起伏的山岭围着个小山洼,小山洼里生活着1200多名村民,在新乡道修通之前,他们祖祖辈辈几乎与世隔绝,甚至连语言也一样——他们全说一口迥异于山外的客家话;第二是房子,要么是新建起的小洋楼,要么是破旧的泥砖屋,就是找不到半新不旧的房子;第三是笑脸,到处是村民走上富裕路后舒展的笑脸,笑过之后,是一句村里最流行的话——“发梦都想不到”。

  天和村最有特色的是至今仍保留着的客家泥砖屋和浓厚的客家方言。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泥砖屋多建在丘陵、斜坡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大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如今天和村客家人新建的住宅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形式,不再建造泥砖屋了,因而遗存的泥砖屋尤显珍贵。

本地郎开启幸福生活

  大泽镇天和村的杨建基是新一代客家人勤劳致富的典范。据村民介绍,10多年前,杨建基兄弟与某进出口公司合作开办养鸡场,他负责养殖,出口公司则负责销售,最高峰的时候有60多间鸡舍,养有6万多只鸡。经过多年发展,杨建基兄弟在会城购买了商品房,成了城市居民,两兄弟的妻儿也都搬进城里居住。去年,由于遭遇禽流感,不得不忍痛关掉鸡场,离开了客家村,去开拓新的事业。

外来妹乐当客家媳妇

  在同和村采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在屋前晒稻谷的李兴琼。李兴琼原籍四川逢溪县(现称大英县)。21年前,20岁的李兴琼经嫁到同和的老乡介绍,认识了客家村男青年温玉棠,李兴琼见温玉棠为人老实厚道,可以托付终身,也就不顾一切地从四川嫁到了客家村。

  刚嫁入客家村时,李兴琼就遇到了语言障碍。客家人平时说话用的是客家方言,而她连邻居问“吃了饭没有?”也听不懂,倍觉孤单。此外,更大的痛苦是她不习惯客家人那种“拼命”的劳动方式,客家人世代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的任务就由妇女担任。客家人上山割草叫割鲁萁,客家妇女的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两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同和村开门见山,农闲时节,上山割草是妇女每天必做的事情,李兴琼夫家的人一天上山能割四担山草,她因为在老家从未割过山草,刚嫁入客家村时连镰刀都不会拿,只好从头学起。后来,她割草的速度快了,一天也可以割四担草了。

  1990年,李兴琼被选为村委会妇女主任,一直担任至今。21年的岁月使李兴琼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地道的客家人。据当地人介绍,目前天和村像李兴琼这样的外来媳妇已经有10位,她们分别来自四川、湖南等地。

受周总理赞扬的客家人

  今年83岁的周运娇,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周婆婆年轻时是个很能干的女人,解放初期就当上了村组长,后来还当过生产队长,风风火火地带领全队社员上山种树,下田插秧。1957年,周运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同和村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当过15年妇女主任,曾为无数妇女解决困难,成为客家女人最信赖的“老大姐”。最值得周运娇自豪的是她与周总理握过手,并陪同周总理视察。她回忆说,1957年,周总理来同和村视察时,她正担任同和大队的妇女主任,因而有机会陪同周总理视察同和大队,还一起上山看柑的长势。周总理握着她的手连声称赞说:“你们妇女真是能顶半边天啊。”当周总理离开时,当年的柑子已经成熟了,于是村民们就用一个小木箱装上4个柑送给周总理。回忆到这里,周婆婆自豪地说:“那个时候,同和大队的生产搞得确实不错呀。”

  周婆婆现在与小儿子一家同吃同住,她不但能够生活自理,而且还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周婆婆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有用上自来水,她说:“我知道如今外面许多村子都用上了自来水,可惜我们同和村还没有,但愿我在有生之年能吃上自来水。”

会城绿护屏客家村

  新会除了大泽同和村住有客家人外,会城绿护屏也有客家村落。它原坐落于圭峰山龙潭水库以北、叱石以南之间的山丘上。从登圭峰的公路,经天线过脉,来到在圭峰山上海拔300多米高的地方,有一片相当开阔的平地,绿树碧水,风景优美,亲临其中,有点儿置身世外桃源的味道。这里原来有一个客家人聚居的村庄,古称玉壶村,又叫绿护屏客家村。据说陈白沙先生少年时曾在这里的“玉壶书馆”读了3年书,湖边的白沙读书处、白沙钓鱼台,被后人置为名胜古迹,可惜具体位置现已无法确认。由于交通不便远离现代生活,村民于上世纪70年代迁走,后改为茶场,房舍于2001年才全部拆掉,现为废墟。1972年该村客家人搬迁到山下,聚集在如今玉龙湖坝下左侧500米处的山坡上,依然建造了传统式的客家屋。目前,这条村现在既有新建的小楼房,又保留了传统式客家屋,村民只有20多户100多人,他们年纪大的就在附近的田地过着劳作生活,年轻一代多去城里发展。

来源:江门日报

hd136302 发表于 2004-12-30 18:04:16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pics/pics_xinhui/pic20041111150708.jpg
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外景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pics/pics_xinhui/pic20041111151102.jpg
周运娇见证了客家村的沧桑巨变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pics/pics_xinhui/pic20041111151203.jpg
外来媳妇中的佼佼者——李兴琼正在劳作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pics/pics_xinhui/pic20041111151245.jpg
泥砖屋是客家村的象征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12-30 20:23:22

嘿,德哥,那图片你是怎么搞下来的?

教教我

巴人 发表于 2004-12-30 21:50:21

新会只有两、三千原住客家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大泽镇,与鹤山鹤城为中心,新会大泽镇是同鹤山共和、鹤城等客家地区交界的;开平也有两、三千客家人,居住在开平水井镇(今归属于月山镇)也是与鹤山鹤城交界的,到时会有记者去访问开平水井镇的客家人。

hd136302 发表于 2004-12-30 22:38:58

Posted by xiaoxishan at 2004-12-30 20:23
嘿,德哥,那图片你是怎么搞下来的?

教教我
右键点图片,选属性,把图片地址粘贴过来(https://www.hakkaonline.com/images/hakkaonline/bb_image.gif)就行啦。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5-1-1 12:03:20

高!实在是高

小小山人 发表于 2005-6-22 19:33:08

是土客械鬥頑强地生存下來的吧?

十一 发表于 2005-6-25 22:54:17

我班上就有一个新会的客家  不过广府化了 两三百年前他的祖先从兴宁过去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新会客家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