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广东作协党组书记、《作品》杂志社社长廖红球(福建永定人)
姓 名: 廖洪球笔 名: 廖红球、洪山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
会员分类: 中国作家协会
民 族: 汉族
福建永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8年毕业于广东梅州中学。历任解放军梅县军分区106部队宣传员,梅县地区第二汽车配件厂工人,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及副秘书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新闻人物报社社长、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爱的古藤》(第1部)、《一个万元户的兴衰》,报告文学集《粤东一杰》,小说集《血玫瑰》,中篇小说《彩色的大地》(合作),电视剧剧本《彩色的大地》(上、下集,已录制播出)等。
短篇小说《关》获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小说散文新人新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大亚湾的诱惑》、《梅江浩荡舞彩虹》(均合作)分别获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一、二等奖,报告文学集《南来的热风》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报告文学集《当代风流》(主编)获广东省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纪念奖。
转自中国作家网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12-27 at 02:28 ] “青春偶像”现象重在引导——访作家廖红球
来源:
首先,我觉得偶像这个词,我理解的大概和现代青春偶像有点差别。我理解的偶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崇拜、寄托和依赖,像古代的图腾就是。按照我们这代人的理解,偶像是泥呀木头啊做成的神和佛。由此引申开来到了今天,偶像一词已成为青少年心目中向往的榜样的代名词,即“青春偶像”。
榜样就是一种精神的膜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偶像是需要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精神的向往,偶像是需要的。没有这种东西,人生的坐标是迷惘的,当然坐标不仅是有偶像这一个参数。对少部分先知先觉或者特别自信的人,他不一定需要偶像,但这是个别的情况。就总体上来说,偶像还是要的,不能完全抹杀。所以偶像的存在有其道理,有其必要性。
第二,人的一生不算长,以百年来论,每个时期如果心目中都有偶像的话,那他会影响你,让你起变化。从一个人开始懂事起,朦朦胧胧中,他一直在走向成熟,如果他有偶像的话,他的偶像也在起变化
不同人对偶像的理解也会不同。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他可能只是喜欢偶像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说姚明,年轻人会喜欢他在篮球场上的英姿,但对他其他方面就不一定喜欢,但这不妨碍姚明成为他的偶像。这种喜爱不是顶礼膜拜式的,没有那么严重,只有极少数人会特别入迷。
第三,我觉得青年人崇拜偶像不奇怪。因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口味的,或者说最能够触动自己灵魂神经的人来做榜样,这一点都不奇怪。歌星、影星可以崇拜,但是太多了,就变味了。因为创造这个世界的决不仅仅是歌星、影星。创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是更广泛的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我们不该冷落他们。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雄。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和媒体要给予足够关注的地方。我们要给年轻人提供多一点的选择,要做好引导。
第四,人是要有精神的。人敬人,敬的主要就是精神。当然也有的是敬人的财富,但我个人认为,还是精神为主。一个人可以很贫穷,但他为了社会,为了大众,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这样的人同样是值得尊敬的。(李怀宇 程璐)
廖红球(原名廖洪球),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兼《作品》杂志社社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的古藤》、报告文学集《南来的热风》、小说集《血玫瑰》等。报告文学《大亚湾的诱惑》(合作)获《人民日报》1993-1994年度报告文学一等奖。
转自 V.com.cn 风格饰家:第10层楼上的庭院(组图)
--------------------------------------------------------------------------------
http://house.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11:05 金羊网-羊城晚报
廖红球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已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古藤》等二部,报告文学《南来的热风》等四部,小说集一部。曾获广东省新人新作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廖红球早年习画,今以墨竹为人称道。其竹画博采众长,享誉画坛。
常常我们谈家居,焦点集中在室内的陈设上,除了因为大多数人所掌控的空间有限,也因为时下的人们更倾向于躲在水泥巢中,隔窗望天。今天,当来到廖红球先生家时,我们才真正上了一堂构造闲庭雅院的美妙课程,并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家居与天然环境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关系,一份与自然相亲相爱的情怀。
廖红球
文人造园
一个出色的建筑可能是集聚了很多人的才华与创造力,但一个精妙的园林不太可能是众人商议的结果,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审美原则及审美习惯作基础,更重要的,是其趣味需简练而纯净,不能有芜杂的感觉。
所以能造园者,其综合素养必然已自成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被保留下来的园林精品,其设计者都有文人背景。
十层楼上的文人廖红球的家,就是一处精妙的家居园林。
繁茂的植物气根如天然的帷幔
事实上,这个园子得缘于房子的特殊结构,由百平方米左右的长条形四居室,加上一个等长的阳台和顶层天台组成。通过主人的建构,室内室外环境已然成为一体,组成了一个绿色生态的整体居住环境。
进门的一窗清竹,是一处独具匠心的“借景”。门窗在古代园林中专指砖墙上的磨砖框洞,与墙垣一样,用以分隔或透视园林景物。这扇窗因景择宜,室外一簇翠竹,室内一幅天然竹画,华灯初上时,影影绰绰的竹影又映在玻璃上、白墙上,景象曼妙。都说廖先生的墨竹画得好,家里挂的这幅青竹更让人拍案称妙。
窗外,长条形的阳台绿树成荫,长廊回绕,屋内有多处通往小院的门,每一扇门又隔断出一幅幅美妙图景,完全一个缩小版的古典园林。繁茂的植物气根有如天然的帷幔,丝丝垂挂在厅屋的大玻璃窗后。一汪池水中,鲤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廖先生介绍说,有很多小鸟飞来这里洗澡,太平鸟、白头翁、麻雀最常来,常常可以看到小麻雀抓着藤蔓,一晃一晃荡秋千……如此轻描淡写,却是如此令人神往啊!
天台农田
喜欢种植花草的太太张莲,不但在阳台的庭院处种了满园的绿,在顶层的天台还种满了瓜果蔬菜。正是盛夏的季节,阳光和着一片幽绿,串串的葡萄藏在藤蔓中,摘一颗放在嘴里,最天然的酸酸甜甜,倒是惹人忆起旧事。
太太张莲喜植花草,才有了这个空中庭院。
这个平整的天台并没有打造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仍旧遵循着“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原则。有小路,有台阶,还有一转弯的惊喜。最高处,有一张石桌,几张石椅。据说中秋月圆之夜,家里的年轻人就约三两知己,将蜡烛置于红色水桶中,为赏月谈天助兴。也许谁也想不到,就在这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第十层楼的天台,却是一块离自然最近的乐土。
忘掉风格
廖先生说,他一生喜爱三“头”:竹头、木头、石头。
园子里一块天然的黄蜡石,温和润泽;厨房口,一块80厘米高的石头,像极了一块大腊肉,放置此,表示有肉。
除了园子里栽种的五六种竹,廖先生案上的墨竹更别有一派超然风姿。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透着对生活的几分无奈。今人廖红球的家,有竹有肉,不知算不算是圆满。
一条卵石路把整个外阳台串联起来,路的尽头又是一景。
在这个环境天然,随意而居的家里,家居本身的设计与布置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有生命的环境,能与之对话的活生生的环境,与心身融为一体的纯净的环境。
文人说家
设计空中庭院
居住在高层,对于园子环境的营造,我的设计原则是要让人感觉居住在地上。这里有三个关键因素:
关键一:植物要有大叶与细叶结合,层次丰富。大叶予人稳重的感觉,可选用龟背竹、琵琶树等树种。
关键二:“往上长”的与“往下长”的结合,使植被立体化,建造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关键三:粗放型与密集型相结合。多种易生长的植物,不追求名花异草,才能形成绿的氛围。耐住强光。
关键四:要有一汪水,水是画眼,有水才有灵动之气。
关键五:解决灌溉问题。大面积地栽种植物,需要安装自动淋灌系统,地下埋管道,可定时定量喷洒,多的一天4次。这样减轻了负担,出差也不用担心打理。
关于平淡生活的爱和好
人这一生,可能不一定有爱,但一定要有好。与没有好的人在一起,难以对话。好,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情趣。有人好舞,有人好石,有人好书,各好不同。与何为好,很能看出人的人品与气质。
我的太太,就好种植物。而我,好于纸上种植。我从书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而太太从天台找到。一个人在事业之外,在8小时之外,能有所为,内心便很充实。
艺术策划 何俊华 文/图 卢川
转自金羊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