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兼具潮客性格的汕尾人
海陆丰文化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8.3万(1998年)。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汕尾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元鼎六年(公年前111年)时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乾、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乾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目前,全市管辖的区域(含代管)有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华侨管理区等一市二县三区,辖区内设有4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场,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
在全国,可能会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广东的朋友也许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己,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当然,更有的,只因另一个带“汕”字的城市——汕头经济特区,所以才连带的认为有头就有尾,由此才连猜带蒙而得到汕尾的一鳞半爪印象!
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如就有这样一句民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诠释,坚韧而彪悍的民风,总是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变革的渴望,蓄势待发之后爆一声:嗨,咱们的海陆丰!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
现在许多人对海陆丰人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凶悍,狠.确实,海陆丰人确实很凶悍,这其实跟海陆丰人民在抗日及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一样的.当时很多人是“石敢当”。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海陆丰关于与潮汕扑朔迷离的关系。对于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有了争论。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上,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它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例如,很多潮汕的网络、网站,在论述潮汕的时候,就是一直认潮州,揭阳,汕头为潮汕三市。不少潮汕人也并不认同汕尾为“个己人”或“个D人”).另外更为可笑的是,在许多关于潮汕文化的书籍上,说潮汕分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但却把汕尾的方言划入潮汕方言里面,而特别是陈泽泓的《潮汕文化概述》里面的关于考古学最早在潮汕地区的地方却是海丰,还有那本书里面也把海陆丰福佬话划入潮汕话。这让海陆丰人特别感到迷惑。总之,有相当一部分的潮汕的学者在论述“潮汕地区”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把“汕尾”包括进潮汕地区里边去的!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它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它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的,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些!因为海陆丰地区长期属于惠州管辖,而且有一种惠阳人的认同感。当然在有些潮人网站,潮汕是包括汕尾的。同时在许多大学里面,一般海陆丰的人都归属潮汕。但海陆丰跟潮汕是否同体呢?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当然人们一提起“汕尾”,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就将其与“潮汕”联系起来!汕头汕尾嘛,大家都是“汕”,大多数人又是同根同源,讲的语言,风俗习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不由分说的被连在了一起!但是汕尾,原名“汕美”,滨临南海,盛产鱼虾,素以滨海鱼港著称,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故得“汕美”之名。因此汕尾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与汕头挂钩。当然原潮汕跟海陆丰的居民一样大都是从福建莆田、漳州一带过来的,而且两个地区都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区域,讲着同样的语言,过着同样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很久以前都是同一个行政区,如古揭阳就包括了这两者。这些都是把海陆丰划入潮汕区域的原因。
其实,汕尾人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海陆丰,沿海一带的潮汕文化与内陆一带的客家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倚重,既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或许是因为历史上长期归属广府文化跟客家文化并重的惠州府管辖的缘故,(只有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归汕头管辖)而且又身处在客家人的包围圈之中,汕尾一面临海,其它身惠州,河源,梅州,揭阳中间,惠、河、梅都是客家地区,另与之接壤的揭阳部分,也大都是半客家地区,如揭西,普宁,只有惠来这么一个小缺口与潮汕其它地区相连,而本地北部山区,也有陆河等大量的客家人聚集地!所以人们俗称海陆丰人为“半山客”。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其它地区是不大不同。但是在婚礼上,以前的海陆丰跟潮汕是不同的。以前的海陆丰婚礼办得有点象丧事。海陆生女儿出嫁,同寅姐妹都来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临嫁前夕,母亲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轿(上车)时,一家人哭哭啼啼,号啕如送丧。而新娘的打扮,却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伞,俨若孝妇样子。但现在这种婚礼基本上消失了。
两者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两地心理上的互相诋毁。
例如潮汕人说海陆丰人为“充场”?,而海陆丰人称潮汕人涩(啬)仔。可见两地心理上并不那么认同对方为自己人。当然在其他心理归属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海陆丰文化并不是潮汕亚文化,我们也不承认。更不能说是福佬亚文化,海陆丰语言文化更接近于闽文化。我相信我们大部分海陆丰人是不愿意做人家的文化归属而没有自己的文化的. 另一个不同点就是语言。汕尾的方言是很杂的,基本上海丰县,陆丰县,城区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
“福佬话”。即深受客家话跟广府话影响的闽南话。而陆河县,海丰县与陆丰县的北部少部分地区,则有不小的部分讲的是深受“福佬话”影响的“客家话”。还有少量讲白话的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其它还有“占米话”,“畲语”等!其中,“占米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9000人。“畲语”是聚居住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人。下面简单说一下潮汕话跟海陆丰福佬话的区别:海陆丰人说东西是“连细”或者“人细”
还有原潮汕地区讲话用“啖”,而海陆丰用讲,这点跟福建闽语还有台湾话相同。其他的其他上是相同或相似。但是,我认为东西跟用什么说话是一个群体的很重要的标志。
海陆丰人的语言,无论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彼此都早已深深地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而形式发生了大变!例如:相对于潮汕其它的地方,海陆丰人讲的“福佬话”因受客家人的影响,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讲的“福佬话”,语气上是偏重的;而海陆丰人讲的“客家话”,则因受“潮汕话”的影响,相对于兴梅的客家话,也是偏硬的!!
事实上,海陆丰人是都具有一种既有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州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溶合而成的。他们既具有潮州人的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达观向上,自强不息,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于海陆丰人以外的人的地方,全都带上了深深的“海陆丰人”烙印!
但由于海陆丰地区在地缘上跟潮汕的关系,交通地理的问题。特别是语言,心理,风俗上的接近,再加上原潮汕行政区的各个地方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把海陆丰地区划入大潮汕的。当然不划海陆丰也可以,但绝对不允许把海陆丰方言划入潮汕话。因为语言是判定一个民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对于海陆丰是不是属于潮汕,目前仍存在太多不同的观点。总之,如果说大潮汕当然包括海陆丰,这是因为海陆丰的文化基本上跟潮汕相同;但如果是指原潮汕,当然是不包括海陆丰的.其实包不包括都是一样,但是千万不要出现令人迷惑的事情,就比如上面提到的由陈泽泓主编的《潮汕文化概说》里面的尴尬。
至于原潮汕行政区与海陆丰的渊源如何,具体怎么定位。由于阅历不深,怕弄巧成拙,这方面有赖于专家学者给出定论。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海陆丰人跟潮汕人是一个民系,是某程度上的老乡,这是不争的事实。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海陆丰的一些特色。
只要是海陆丰人,无论他讲的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在这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他们中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就是饮食等风俗习惯,也是日益趋于一致的!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证据,那就是客家擂茶的风行!
饮擂茶与食擂茶粥是客家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它起源于中原流传于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中。擂茶,也叫咸茶。全国农村吃擂茶的地方并不多,广东的汕尾市和揭西县以及桂、赣、湘西、台的部分地区,才有此习俗。
制作擂茶与擂茶粥,一是备好工具,包括擂棍与擂盆。擂棍一般用无毒、无异味的树枝削制而成,长约1.5米,直径约三四厘米;擂盆为盆内布满沟纹的陶器,大小根据家庭人数而定,一般擂盆上部直径25至40厘米为宜。二是根据原料用途、个人爱好和季节等选择不同的原料和辅料,其中茶叶、花生或芝麻等为必需原料。
擂茶与擂茶粥的制法:一是原料准备。茶叶一般采用清明至立夏前后的鲜叶,经蒸烫去其青涩味,然后烘干或炒干贮藏备用。然后将原料装入擂盆,将原料擂至泥状。如果制擂茶则将擂好原料装入茶碗,冲入刚煮沸的开水稍作搅拌即成;如果是制作擂茶粥,擂好的原料可以不取出,加生油、生盐等,把煮至刚熟米粒的稀粥冲入擂盆,经搅拌均匀即成。但也有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后加入生油、生盐等放在擂盆内擂成糊状取出,拌入韭菜、菜豆、红薯粒等放入锅内,冲入温水煮成稀粥,食粥时再加入熟花生粉、熟芝麻粉、熟豆粉、碎糯米糍等各种辅料。
经过这一道道工序后,味美而满带茶香的擂茶或擂茶粥,就算是擂好了,可以开吃了。于是乎,宾主围桌而坐,茶桌上放置上炒花生、香酥豆、蜜饯、油炸米果等佐料,主人依次将擂茶或擂茶粥送给客人,边品尝边叙家常。品尝时先呷一口,品香尝味,您会感到甘醇可口,齿颊留香;二三口慢饮,您会感到五腑通畅,神清气爽,回肠荡气;饮尽您会感到余味甘甜,回味无穷。正如汪曾祺书赠的擂茶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金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就是这种本源于客家的擂茶,却早已风行于汕尾各地了!入夏以后,汕尾市的乡村圩镇,一般都时兴吃擂茶或擂茶粥。每当有亲戚朋支来访,热情而好客的海陆丰老区农民,便立即动手制作擂茶招待,令客人倍感亲切。
当然,这中间的吃法,也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海陆丰县城以及沿海一带的乡镇,吃擂茶时,喜欢加进加工好的芹菜、葱、蒜、虾米、鱿丝,味道极佳,刺激食欲。陆河各地的农村,却喜欢拌人炒米花,外佐以一碟酸浸蒜头或荞头,清脆爽口,别有风味。而著名民间文学家钟敬文的故乡海丰县公平镇一带,习惯将刚煮熟的大米饭泡在咸茶里,加进各样香菜配料,他们叫做“饭茶”,权作点心,解渴充饥。(钟老先生这种吃法,现在在陆河各地也是这样的,我在家的时候,就特喜欢吃!)我记得,以前还曾经看见过,著名音乐家,海丰籍人氏马思聪写过的一篇短文,讲的就是他打小就喜欢吃这种,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擂茶”!外地的朋友倘有机会来汕尾的话,一定要尝尝这种独具汕尾特色的“擂茶”,那才算是不虚此行啊!
海陆丰人的民风:团结、爱国、敢作敢为、达观、豪爽、刚强弘毅、勤劳、勇敢豁达、坚韧而彪悍,他们有不愧强权的传统,有着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在这里,总是在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着对变革的渴望!在这块热土上曾发出的农民运动的怒潮声,让全中国人民都领略到了,海陆丰人民那种“敢为天下先”,开创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人民政府的勇气和胆略。汕尾人,在家里的时候,或许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但一到外地,却往往都混得不错!当他们受人欺压的时候,往往选择的不是宁事息人、忍气吞声,而是挺身而出、与之抗争!就算对手远较于己强,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应声而出!
在这里,有这么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或许就是对此最好的解释了,那就是“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海陆丰人就是这么一种性格,无论他是讲什么话的,潮汕与客家的都一样。他们从来都不会惧怕别人的威胁,他们一般都受不了别人的气!有种“宁可玉碎,与不瓦全”的强悍性格,宁可拼其一死,也要保住尊严!
也是这种性格,造就了海陆丰人不愧强权,敢于、勇于与远较已强的对手周旋、对抗!
当然,汕尾人绝不是一味只顾争强好勇的,他们同时还兼具了客家人那种随和的性格。只要你不去刻意欺压他们,他们一般会待你很好很好的!他们一样的好客,一样的易结交!那种强悍的性格,一般都只是在受压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他们一般比谁都彬彬有礼,古中原人那种“礼”的观念是很强的!在他们的风俗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还留存有许多这种痕迹。
或许是受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影响,海陆丰人都比较愿意供子女读书。只要儿女读得下去,读得有成绩,就是做牛做马,砸锅卖铁,他们也要将儿女们的书供下去!也因此,海陆丰历来人才辈出,如温文尔雅,享誉全球的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壮怀激烈,宁被家里斥为“逆子”,也义无返顾地为革命的“农运大王”彭湃;为广东省90年代掌舵的前省委书记谢非;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首任总设计师彭仕禄;开创战争报告文学先河的丘东平等,就是其中很形象的代表了!
汕尾,还是一个著名的侨胞乡。据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法:“在每六个香港人当中,就有一个祖籍是海陆丰的!”仅举身处内陆山区的陆河县来说,全县才区区20多万人,但海外的侨胞却有三四十万之众,远比本地的人还多!一直以来,这些侨胞都十分热衷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为把家乡早日建设得更美更福更强而出钱出力!(可惜的是,本地的官员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只知道向他们升手要钱,要这要那!)
在这里,还有一件事,是很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海丰县还是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过,他的出名,成为天下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名城,却绝不是只自彭湃等早期共产党人才开始的。
其实早在宋末元初,中华民族的杰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曾在此驻足。那是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抗元。不意宋降将张弘范率元兵分水陆两路袭击惠潮梅地区。文天祥于12月退回海丰,驻兵五坡岭。一天,文天祥全军正在吃午饭,突被元兵包围,仓促应战,将士多被杀死。文天祥遂被执,英勇不屈。张弘范强迫他写信劝仍在崖山抵抗的南宋大臣陆秀夫和将军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断然拒绝,却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海陆丰不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还在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等好几个全国各地早已基本绝迹,而唯海陆丰所独有的剧种,真可谓是奇迹。
当然,这里面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白字戏,海陆丰也称之为“白字仔”,潮汕又称为“南下白字”。正字戏和白字戏,都由浙江传入福建、潮州。明代海运发达,正字戏由海运直接传人海陆丰,因海陆丰扼南北海运之险,是一个中继站、避风地和补给站,又多军旅据点。白字戏传入福建、潮州之后,渗透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语系的一种地方戏了。凡闽南语系地区,如台湾、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乃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都有白字戏的流布。但到后来,白字戏却仅在物产丰阜的海陆丰扎根、生存与发展,在其它地方却早已成了绝唱!
总之,汕尾讲潮汕话的,是客家化了的潮汕人;讲客家话的,是潮汕化了的客家人!边吃着色香俱浓,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吃食的擂茶;边听着具有浓浓海陆丰韵味而又唯海陆丰所独有的“正字戏”,“白字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这就是今日之汕尾人!
http://www.csgd.org/shownews.asp?newsid=1432
[ Last edited by 客家一家亲 on 2004-12-17 at 20:04 ] 好长,看了好久, 把我的贴转到这里来,起码也要把我的名字搭上先嘛,,,
唉,,, Posted by 幽壹 at 2004-12-18 01:12
把我的贴转到这里来,起码也要把我的名字搭上先嘛,,,
唉,,,
很不错的文章哦。;);););););););) Posted by 颍川本源 at 2004-12-18 01:27
很不错的文章哦。;);););););););)
我的原文没这么多废话的,被一个“朋友”改了一下,加进了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还说他也有创作,我撕不开脸皮,就懒得跟他争了,,,
唉,,, 我比较少上BBS,但我也在深圳论坛上见过此文。
还好啦,比起梧桐姐姐来,你的遭遇还算好得多拉。呵呵 Posted by 颍川本源 at 2004-12-18 01:58
我比较少上BBS,但我也在深圳论坛上见过此文。
还好啦,比起梧桐姐姐来,你的遭遇还算好得多拉。呵呵
你比她还小啊? Posted by 尘封 at 2004-12-18 02:21
你比她还小啊?
我是小弟。我也比你小两岁。:D Posted by 幽壹 at 2004-12-18 01:12
把我的贴转到这里来,起码也要把我的名字搭上先嘛,,,
唉,,,
:D原来是老兄的杰作啊,不好意思,盗版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