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是个好地方
青山绿水绕村庄
一年四季水长流
河前两岸果谷香
我在入山的路旁看到的一首
把“水长流”变成“长流水”,这首诗就比较合辙了。 http://miaoli.mmmtravel.com.tw/index_m.php?ptype=ieb_c&L3_id=3979
...................「十份崠茶亭」最近被苗栗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建於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位居關刀山北延主稜鹿仔望峰,與十份崠山間的鞍部上,東眺整個大湖縱谷,西望三義、銅鑼林野,坐落昔日商旅往來聯絡要津,也是早年運搬食鹽必經的「鹽道」中點站。
根據建築及歷史學者考證,古茶亭為單開間敞廳式建築,左右山牆設圓拱形門洞,三面壁體均用土產沙岩塊石砌築,孔隙塗以糯米泥強固,硬山擱檁結構。建築主體以石塊堆砌呈「ㄇ字形」,缺口正面朝向馬路,兩側有相對之石拱門,後壁開有左右對稱的石條窗。 一楼的文章是赣南石城的温礼明所写,那上面图片里的茶亭基本上是石城的,第一幅是处于石城小松镇206国道边上的省级文物:杨坊节孝亭,其上石刻甚是精赞. 我家乡也不到十几座了,有麻石,夯土的,砖块的都是穿堂式,一般建在是在无人烟,方便行人歇脚,都是人行善做的,现在还有座叫"八懿亭"就是一老妇八十一大寿捐建的
客家茶亭
据有关史料高载,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茶亭始于唐宋年间.如县城的"魁星亭"建于宋代宝祜年间.茶亭的建筑风格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一般较为粗犷、质朴,少有飞檐斗拱描龙画凤的。宁化古道茶亭,分布密度有5里一亭,10里一亭,最多也不过15里至20里一亭,在与邻省邻县或者两姓所辖交界处共建的所谓风水亭,亦有毗连并排两亭者,则称为“双茶亭”。在客家山区较为普遍的是简单实用、耗资少、建在道路一侧的,只有三面墙,靠路的一边没有墙,后墙壁上开有大窗,窗墙下有长条石板砌成的石凳,此外道路一侧尚有只用几根立柱,顶盖草蓬的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里面只有几条连接立柱的厚约半尺的木条凳,因亭内同样有茶水供应,所以也叫茶亭。茶亭门框大都镌刻对联。如宁化至建宁古道安远段,有一座名为“阁背亭”的茶亭,亭内有一副对联:“千里崎岖民利客,半山风雨短长亭”。位于高峻多石的峰巅之上的武平石径云梯对联:“石径有尘风自扫,云梯无路月常升。”如位于远离村舍的武平下坝地区的对联:“心力劳矣对此清风聊驻足,程途远否饮斯白水再扬鞭。” 原帖由 海底世界 于 2008-7-6 08:00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据有关史料高载,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茶亭始于唐宋年间.如县城的"魁星亭"建于宋代宝祜年间.茶亭的建筑风格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一般较为粗犷、质朴,少有飞檐斗拱描龙画凤的。宁化古道茶亭,分布密度有5里一亭,10里一亭, ...
感谢那些建茶亭计前辈们! 对于长途跋涉计人来讲,这系多么计重要呀!
对了,最好来几张照片!有石碑之类计,一定要上传,让自家人永远记住他们建亭之好心人!
回复 2# linqifeng 的帖子
图说客家:客家茶亭风雨亭 客家人精神品格写照http://news.sohu.com/20041118/n223051372.shtml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8-7-6 13:17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说客家:客家茶亭风雨亭 客家人精神品格写照
http://news.sohu.com/20041118/n223051372.shtml
捱中意哩种类型细妹,美丽,贤惠,淑女,稳重... 谁能告诉捱图中哩个妹妹...看她喝茶样子就... 这个茶亭在江西石城206国道小松镇路段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其间石刻图案精美绝伦.
[ 本帖最后由 hjqxlgc 于 2008-7-6 17:41 编辑 ] 这个喝茶的姑娘是个典雅素净的标致客家妹子,是我2001年石城中学教的学生,现在在县武装部工作.
[ 本帖最后由 hjqxlgc 于 2008-7-6 17:46 编辑 ]
回复 1# 海底世界 的帖子
此外道路一侧尚有只用几根立柱,顶盖草蓬的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虽然已不是茶亭了, 但有顶盖草蓬的....
现代茶亭
现代茶亭................. http://www.dabu0753.net/viewthread.php?tid=82308&extra=page%3D7发表于 2007-4-1 14:05deda
====================================================
客家人与茶亭
有人曾把客家人比作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也有人曾作这样的解释:“客”是流动,是走的;“家”是固定,是停的;而“客家”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翻开客家人的历史,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大部分人最后才在贫瘠的闽粤赣交界山区落地生根。经过严寒才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艰辛的“客”,才知道“家”的安乐。走为停,停为走,只有客家人才最能理解体味漂泊在路途中的跋涉者的艰难与困苦。在客家地区,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大路旁,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山野间(特别是在翻山过坳的山顶或半山腰),都能看到默立在路边的茶亭。各处茶亭的构造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拱成圆形的敞口门,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膝高的平台,供路人歇息。有的茶亭有意建在有泉水的地方,供路人解渴。二、三十年前及更久远的漫长岁月里,在那以肩挑步行为主的年代中,茶亭的主要用途是供过往路人在酷暑盛夏时乘凉,寒冬腊月时避风,暴雨骤降时挡雨。
建造茶亭在客家地区也和修路造桥一样,属于行善积德、荫庇后世的美举,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大家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在客家地区茶亭建得特别多,只要你一出门,走不了几里路就能见到茶亭。
在过去,交通、通讯均相当落后的客家地区,亭壁还是村民间互通信息的媒介,如:“阿钦古,我先到公塘圩贤记店等你”等用瓦片或小红石写的字样,就是例证。同时亭壁还是人们抒发感情的场所,如笔者曾见过这样一首诗:“西中读书三年,今日回家耕田,早知今日如此,何必当初花钱”。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一个外出求学的中学生,考场失意后,挑着被帐在亭内歇息后对现实所作的感慨,当然诗中也表露出他的狭隘的农民意识。梅县清代才子宋湘于嘉庆十年(1805年)赴京途经南雄一茶亭歇脚时,在亭壁上写下一副150字的长联,更成为客家茶亭文学的经典。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家加大对公路建设投入,交通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大公路也早已开进了山旮旯。随着水泥公路、村道的不断延伸,随着山区村民摩托车、私人汽车的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外出靠步行肩挑时代的逐步终止,茶亭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之中。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7 00:11 编辑 ]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8-7-7 00:00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此外道路一侧尚有只用几根立柱,顶盖草蓬的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
虽然已不是茶亭了, 但有顶盖草蓬的....
这系牛棚!
晚上或雨天...把牛摻在里面,牛抬头就可以吃旧稻草了! 其实客家茶亭是一种文化,不论是久远之前的草蓬茶亭还是现代感十足的茶亭,它的存在是体现客家人性格乐善好施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