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2-9-10 22:17:35

闽西汉剧 [转贴]

http://www.nihaotw.com/kejia/news_show.asp?id=281
闽西汉剧
----------------------------------------------------------------------------------------
你好台湾网2002 年 7 月 29 日



据地方史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寒食节,湖南祁剧“新喜堂”戏班曾由江西到宁化的坊田乡池氏词堂演出。随后便有湖南的祁剧和江西的东河戏戏班进入闽西。影响所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弹腔,迅速在闽西流行起来。到了嘉庆年问(1796~1820年),开始出现了闽西本地的弹腔艺人。据旧志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的罗昌银,于嘉庆间从师湖南艺人陈春生(道光以后,龙岩万安也相继出现了韩志安,韩仕昌、罗忠秀、罗纪藩等艺人)。咸丰时,闽西已有由本地人组建的乱弹戏班1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班主的“梅花班”就是其中的一个。

乱弹在闽西经过不断演化、发展,并吸收了民间语言、音乐和表演艺术,同时与“西秦戏”等互相移植。到了30年代,定名为“汉剧”; 50年代未,为了区别于湖北汉剧,便正式改称“闽西汉剧”,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广泛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和龙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闽西汉剧的行当,分生、旦、丑、净“四门”;老生、小生、青衣(又叫蓝衣、蓝衫)、乌衣(正旦,又叫乌衫)、花旦、老旦(又叫老妈)、乌净(又叫黑头、大花)、红净(又叫红脸)、丑(又叫小花脸)等“九行头”,表演程式不但各个行当不同,就是同一行当还有差异。比如“开山”(祁剧称“开衫”),出手就有大花过头顶,老生齐双眉,小生在额下、小旦齐胸围的分别。他们都有一套基本功,如武功的“倒吊莲”、“画眉跳架”、“过火坑”、“跳刀尖”、“桌上翻”等,都是闽西汉剧传统的武功技艺。特别是丑角精湛的表演艺术,已形成这个剧种的一个特色,曾涌现出不少名角。

闽西汉剧的唱腔,各个行当有很多区别。老生、丑、老旦用本嗓;小生和旦用假嗓。老生的本嗓苍劲宏亮,稳实刚健;丑的嗓音偏暗,高低、强弱、缓急骤变,十分夸张,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老旦则夹鼻喉之音,行腔温朴;乌净带炸音;红净高音用综合音,低音用本喉音,即俗称“双夹雪”的以鼻腔共鸣为主的音腔,为闽西汉剧独特的一种唱腔。花旦的假嗓活泼轻快,柔和婉转;青衣却带花腔;正旦行腔静美圆润;小生嗓音清晰明亮,行腔滞洒、刚健,道白以湖广话为基础,押中州音韵,又吸收闽西方言,所以有“土官话”之称。

乐器方面,闽西汉剧有头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还有二胡、笛子、哦呐、大小锣,铜锣、碗锣、堂鼓、大小钱、板、夹板等。头弦(通称“吊规”)为主乐器,发音尖细而清亮。大铜锣则是主要的打击乐器。在曲牌上分吹牌与串牌二类。吹牌用唢呐吹奏,分军乐、礼乐、宴乐、喜乐、舞乐、哀乐、神乐等类;串牌则为过场音乐,有大、小调之分。 闽西汉剧的传统剧目较多,相传有500多个,经收集记录有本子的剧目也达200多个,主要有《百里奚》、《兰继子》、《大闹开封府》、《二进宫》等。现代剧推行后,闽西汉剧也编演了《陈客嬷》等反映老区革命斗争的戏。

闽西最早的汉剧戏班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顺”,通称“四大班”。“文化大革命”前,龙岩地区7县(市)都有专业或业余的汉剧团体。“文化大革命”期间,多被解散或极少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剧团逐渐恢复,到90年代,地区、永定、上杭、武平均有专业汉剧团,各县还有业余汉剧团或民间职业剧团。闽西汉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些艺术造诣很深,在闽西南、粤东、台湾、印度和南洋各地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如“新舞台”的蔡迈三(1898~1972年)曾于1922年到印度、新加坡等国演出达1年。永定艺人张全镇(1886~1948年)曾到粤东搭班,后与揭阳艺人张巧兰结婚,夫妻于1924年随戏班到台湾演出《贵妃醉酒》等剧。原龙岩地区汉剧团团长、著名女演员邓玉璇,多次在福建省的戏剧会(调)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她还曾赴新加坡演出,被邀录制唱曲磁带。闽西汉剧在参加各种会演、调演中,曾多次获得表演、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奖。香港东方唱片公司等音响部门,还将部分闽西汉剧唱曲录制成盒式磁带,向海内外发行。
http://www.nihaotw.com/kejia/news_show.asp?id=281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2-5 22:08:53

RE:闽西汉剧 [转贴]

闽西汉剧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闽西、粤东客属地区。赣南和闽南等地亦有流行,影响遍及台湾和东南亚。
    闽西汉剧是从外来剧种脱胎出来、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并有昆腔、梆子腔、弋阳腔、佛调、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最具特色的乐器是吊规、大苏锣。吊规状如牛角又叫“牛角弦”,发音高尖、清脆,是闽西汉剧的领奏乐器。大苏锣直径80公分左右,重十七八斤,其体积这大为其他剧种所少见,其音乐文静、古朴、清雅,音波悠扬。
    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净四门,后为生、旦、丑、公(老生)、婆(老旦)、净六行。现在一般都称小生、老生、青衣、花旦、正旦(“乌衣”)、老旦(“老妈”)红净(“花脸”)黑净(“黑头”)等九个行当。旦行还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净分大花、二花,丑分官袍丑(“官带丑”)、方巾丑、短衣丑。此外还有彩旦、大丑等。
    各行当还有不同的唱腔和发音方法。小生、青衣、花旦、正旦用假嗓(“小嗓”)发音。老生、老旦、丑用本嗓(“原嗓”)。黑净发炸音。红净真假嗓结合,其发音方法为其他方法剧种所罕见。唱腔丰富多彩、优美动听、富有特色。
    闽西汉剧自乾隆始,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有600多个传统剧目,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一批批有名望的艺人。张全镇、张巧兰夫妇演《醉园》,观众赞不绝口。名丑陈坤福演出的《兰继子》、《时迁偷鸡》、《臧眉寺》、《审六曲》、《洛阳失印》等剧目,逼真传神、家喻户晓。他在“审六曲”、“公堂审案”中为了叙述自己目睹的蔡明洪被杀的全过程,把魏打算所睹此案的所有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风貌都一一模仿出来。一个角色同时扮演九个行当,别具特色。林阿金在《沈潘洪》中扮演潘洪时的腾空甩笔和《珍珠衫》中蒋兴哥踢鞋打妻,观众无不感到惊奇。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1958年上演《陈客女麻》,开创了闽西汉剧上演现代戏的新局面。1959年创办的汉剧学校、1978年开办的福建省艺术学校汉剧班,为这一古老剧种增添了新鲜血液。演员阵容比过去更为壮观。
    闽西汉剧,脱胎于外来剧种,早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闽西群众把它称为家乡戏,外乡人则赞誉它为“南国牡丹”,老一辈人回到故乡总要点几出汉剧观赏,以慰乡思。(选自《龙岩风情录》)

http://www.fjxinluo.gov.cn/whls/18.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西汉剧 [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