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a 发表于 2004-11-24 11:18:56

客家主要聚居地的区域布局规划原则:

客家主要聚居地的区域布局规划原则: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把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放在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功能上,努力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优化地区布局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家区域的经济布局。推进和完善以惠州为中心,赣惠线和韶梅线为主轴的“大十字”生产力布局。加速区域经济整合,逐步形成惠河、赣南、粤北、梅龙四大经济区,加快客家地区融入珠三角、走向全球化的步伐。

完善城镇体系

强化惠州市的中心地位,加快将惠州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围绕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塑造和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加快“一江两岸”建设步伐,构筑城市快速环路系统,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开发区建设。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批发大市场、旅游业等方面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都市型产业体系新框架,逐步向高科技、多功能、强辐射的现代化都市迈进。将惠州市建设成为客家地区经济中心。

同时,
将梅州市建设成为客家地区文化中心。
将赣州市建设成为客家地区科教中心。
将韶关市建设成为客家地区旅游中心。

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水、陆、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三纵二横”的公路干线网,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基本实现县县之间三级路,力争乡乡通油路,农村公路建设与当地扶贫开发和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建设农村出口路、农村经济路、通乡通村路,初步缓解农村公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加快公路建设体制改革步伐,排除行业准入障碍,公路干线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可能多地利用外资和民间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市县乡公路的力度,实现公路经营权的有偿转让和重组,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公路建设。
“三纵二横”的公路干线网是:
1纵:赣州—河源—惠阳
2纵:龙岩—梅州—五华—紫金—惠东—惠阳
3纵:韶关—龙门—惠阳
1横:韶关—龙南—龙川—梅州
2横:韶关—赣州—龙岩

xka 发表于 2004-11-24 11:26:31

惠州可规划发展为双核五片的现代化大都市。

双核五片是指:
双核——惠城区(最终达300万人口)和惠阳区(最终达200万人口)。
五片——陈江片、平山片、稔山片、罗阳片和杨村片。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29:05

中 国 优 秀 旅 游 城 市 —— 韶 关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距广州198千米,辖3区6县2市,人口310多万。在1.8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水力、矿产、生物、气候、旅游等资源。 韶关山川秀美,生态无限。现已建立车八岭、南岭、丹霞山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髻山、罗坑、大峡谷等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1.2%,鳄蜥、华南虎、海南虎斑和桫锣、观光木、广东松等珍稀动植物广布其中,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和物种基因库,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最绿的区域之一。
    韶关人文鼎盛。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红层古生物圈恐龙的故乡,是12.9万年前生长于其间的“马坝猿人”的故乡,是海外瑶族的发祥地。这里是中国佛教著名经典《六祖坛经》的诞生地,已有1500年历史的南华禅寺、因为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而成为广东乃至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寺庙。这里是广东现存古塔最多(其中唐、宋塔11座)和客家围楼规模最大的所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仁化云龙寺塔、南雄三影塔、始兴满堂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韶关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以丹霞山为龙头的韶关旅游业蓬勃发展,现已开发丹霞山、南华寺、金鸡岭、九泷十八滩、南岭、大峡谷、珠玑巷、梅关等众多著名景区(点)。
    韶关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国道105、106、107、323线横贯境内。热忱欢迎您到韶关来!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30:25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30:53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香港与深圳,北与河源相接;西与东莞市和增城市为邻;东接汕尾市;全市总面积11158平方公里,人口240万。惠州市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下辖一市(惠阳市)三县(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二区(惠城区、大亚湾区)。惠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

惠州是粤东的一座历史名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市区及各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多,集湖、海、山、泉、瀑布之大全。惠州西湖风景秀丽,古人有云:“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而博罗县罗浮山,是道教、佛教圣地,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旅游者;还有纪念品人以回归大自然界之感的龙门县南昆山;山青水秀的惠东县九龙峰;更有大亚湾、巽寮湾、长沙湾等到天然的海滨渡假区;古色古香的平海古城等。

惠州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全市有二类旅行社13家,拥有国家三星级饭店7家,二星级饭店1家,还有一批高中档的涉外饭店、酒家,著名的东江莱的传统保留及锐意创新很受游客欢迎。惠州有市旅游总公司等市县(区)旅行社、旅游公司近二十家,、能为中外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性服务。

惠州交通便利,广汕公路、惠深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贯通惠州;新开发的惠州港是对外客货运的深水良港;距市区22公里的惠阳平潭机场,班机通往北京、郑州、杭州、无锡、西安等旅游城市。目前,惠州市的交通已是陆、海、空全方位运行。

惠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宜人,四季适合旅游。著名土特产品有东江的盐(火局)鸡、梅菜扣肉、东江酿豆腐等美味佳肴和惠州梅菜、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龙门蜂蜜等特产,为游客品赏地方风味,异地购物增添乐趣。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32:17

河源市是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辖源城区和东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等五县一区。地处粤东北,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4万人。
    河源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毗邻“珠三角”,南距香港200公里,西南距广州198公里,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在河源交汇,并设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河源——惠州高速公路正在动工兴建,拟于2003年前建成通车;河源——梅州高速公路、河源——赣州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兴建之中。河源,作为粤东北区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城市,一个由铁路和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趋形成,地位日益凸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河源与“珠三角”联系日趋紧密,经济交往日趋活跃。河源介于东经114°30'--114°40'、北纬23°10'--23°40'之间,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日照2051.1小时。
    河源素有“绿色之都”美誉,境内青山绿水,风光迷人。丰富的优质天然净水,清新的空气质量,纯朴的民风,无不令前来的海内外社会各届人士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38:48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通称闽西,与粤、赣两省相邻。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4‘之间。面积19028.3平方千米。辖新罗区,漳平市,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5县。人口285.89万。除龙岩、漳平通行闽南方言外,其余地区通行闽西客方言。龙岩为福建侨区之一。
  闽西农产品主要为稻、烤烟、茶叶等亚热带水果,其中烤烟、芦柑、水蜜桃、地瓜干、盐酥花生等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工业品主要有煤炭、水泥、农用运输车、卷烟、木材、黄金、松香等。
 闽西主要风景名胜有:国家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级历史名城长汀、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址、世界独一无二的永定土楼、新罗龙崆洞、汀江客家母亲河等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形成我市特色的“一楼一山一洞一址一城一区一江的“七个一”旅游网络。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全市有革命基点村610个,革命烈士2.36万人,占全省烈士数的一半多。1955-1965年间,授衔的闽西籍将军68名,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其中上将2名,中将7名,少将59名。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长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闽西人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这是建设闽西开放型区域经济的宝贵精神优势。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44:51

赣州宋城及客家文化旅游

    1.宋城文化旅游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居于当时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罗盘、活字印刷都在北宋出现。宋代文化是中国历史辉煌的缩影。在江西历史上,宋代是全国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文化方面,江西拥有全国最著名的学者群和教育机构、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均具有全国性影响,如江西诗派等。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唯一,赣州除了章贡区的宋城及宋代相关古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孤台等,尚有较多的宋代古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等。

    赣州宋城文化资源首先是其宋代城墙,位于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现存最长的古城墙,为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文物保护单位。赣州市宋城格局完备,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等比较完备,宋文化还有通天岩、七里古瓷窑、慈云寺舍利古塔、埋状元古桥和千年浮桥遗址遗迹,整个旧城区3平方公里,都是宋城文化载体。赣州城址三面环水,以天然江要为池,易守难攻,利于军事防御,但赣州江城又建设了防御洪水的城墙禾排水排涝系统,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兼具军事防卫和防御洪水双重功能的典型代表之一。古城防洪研究专家认为,赣州是了解我国古城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城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从1056年到1189年是城市设施配套完善的200年,建成了防御防洪能力强大以及对经济发展、内外贸易极为有利的商城。

    赣州市18座县市城,有13座是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且是以宋城为特色。

    2.客家文化旅游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A.客家民间艺术

    a.宁都道情,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形式。

    b.赣州灯艺

    摆字灯是赣州的一种灯龙玩耍形式,以变转队形和摆出文字为特征,其造型别致,情趣高雅。

    c.赣州市采茶歌

    采茶歌最早是在欢快的茶园劳动中产生的,当它发展成一种优美完整的歌舞形式后,才更为广泛流传。



    d.赣州采茶戏

    采茶戏是赣州市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

    e.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指流行在兴国及其毗邻几个县的客家民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皆可入歌咏唱。

    f.兴国花篮灯

    是普遍流行于兴国民间的一种表演灯彩。演唱形式大体可分挑灯、提灯、持灯、转灯四大类。花篮灯的造型与我国传统的宫廷观赏灯彩和民间节目观赏灯彩一脉相承。

    B.赣客家饮食旅游资源

    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赣州密饯、丁香李、赣州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冈味等。

    C.民俗礼节

    a.老表作客讲筷礼;b.送果子包;c.穿木屐;d.婚取仪式重歌谣。

    3.宋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A.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拓展赣州中心旅游区内宋城旅游资源的旅游空间。逐步将八境台、郁孤台、宋城墙连成一体,扩大游览时间、空间、提高游客的时间利用率,延长游客游览时间,开展夜间水上旅游项目。

    b.开通章江、贡江水上游览航道。

    c.加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力度。

    d.拓展宋城文化的地域外延,系列组织辐射区区域宋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包装,使其旅游产品化。

    e.结合客家文化及古窑址旅游开发,建立赣州地市博物馆的宋城系列,客家文化或民俗陈列,使"客家文化"随"宋城"同时出台。

    B.宋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整治

    a.尚存的宋城实物保护:宋城墙及城门、宋代浮桥等;

    b.宋城格局的保护:通过对街、桥、沟(六街三桥)及历史文化区和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以及革命纪念地遗址保护,建立起宋城古城的平面、空间、地下三个层面整体空间格局映象及宋城文化延续的时间序列。

    c.整体形象的整治以绿化带、碑刻、展览馆形式,标明已消失的某些古城位置。

    d.清理古城墙、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和七里古瓷窑景点的违章建筑。

    e.科学合理地控制名城建筑高度。

    f.加强宋城特色遗存资源的展示。

    g.开展以宋城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C.宋城旅游产品设计

    a.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b.古城寻踪游;

    c.古城风貌游;

    d.古赣州(赣区)古迹游;

    e.通天岩石窟艺术游;

    f.宋文化名人探踪游;

    g.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

    h.古赣州辐射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D.宋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造

    a.强调宋城城墙及体系完整的独有性特征,营造观赏宋城格局的旅游景点和环境。

    b.在旅游环境与旅游项目建设上下功夫,造成环境优美、整洁、安静、舒适,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标准,加强绿地、花坛、古树、名木、市花、市树形成特色,扩大旅游者活动空间并逐步向疗养、休憩、会议旅游方向发展,在峰山和陡水湖等地建疗养地、休闲地。

    c.以宋文化为内涵的赣州章贡区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

    d.城市识别标志以宋城为核心。

    e.发挥古驿道的功能。

    4.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A.客家文化是中国区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由于客家人在海外华桥中的相当比例,使得该项资源意义显得十分重要。

    a.进一步深入调查客家文化系列旅游资源及其内涵。

    b.保护和逐步修缮并规范开放现有代表性客家民居(群)。

    c.整理和采集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代表。

    d.逐步将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化。

    e.酝酿筹建客家文化博物馆或开发主题民俗旅游项目。

    B.赣州客家文化游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同胞中一部分,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独特经历,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不断抗争融合过程中,塑造出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民族系统。可开发项目:

    a.客家溯源寻根游;

    b.客家民居游;

    c.客家风俗游;

    d.客家生态文化游;

    e.客家文化绿色家园游--赣州绿色旅游。

    C.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

    a.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系统的中心集散地--古赣州城(章贡区)

    b.赣州北部客家文化核心区

    石城是客家文化的摇篮,以其为核心,包括兴国、宁都和瑞金。

    c.赣州南部客家文化核心区

    包括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和寻乌。

    D.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造

    a.规范开放客家民居旅游目的地,以建筑民俗及村落形象为展示基质,以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婚育民俗等为展示活载体;

    b.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发掘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设计相关产品。

    c.对重点开放的客家围屋内部进行整修,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d.围绕客家迁徙线路,进行旅游形象组织,包括沿宋代的古驿道等沿线的古建筑恢复及相关客家文化的展示等。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46:09

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

    a.进行东江源头饮水思源游;b.竖立源头纪念碑;c.进行客家文化表演;d.建立科普教育基地。

    D.农业生态系统--千烟洲、武山观光农业试验区

    a.建立立体农业科技园;b.建立家禽生态保护区;c.建立系列生态示范基地。

    E.森林生态系统--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

    a.进行森林游憩;b.举行北河漂流;c.进行宗教旅游;d.进行保健疗养。

    F.自然与文化复合生态系统--婺源县

    a.进行生态观光;b.举办乡村旅游项目;c.举办文化旅游项目;d.进行采茶节庆活动。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52:37

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中城市—惠州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惠阳两区和博罗、惠东、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21万。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等。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近两年来,惠州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使惠州的环境优势更为凸现。目前,惠州已形成由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30多公里,年吞吐量可达1.2亿吨,现已建成2座万吨级通用码头和4座3.5万吨级的原油油气码头,形成年吞吐量1500万吨的规模。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惠州交汇,即将建成通车的惠澳(惠州港)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将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盐、深汕与在建的广惠、惠河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11公里,公路密度65公里/百平方公里。惠州至深圳黄田机场1个小时车程,至广州白云机场只有2.5个小时车程。全市电话普及率73.2部/百人,在境内通过的多条国家一级光缆干线与境内通信网络相连接,构筑起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输变电能力为全国主变容量超200万千伏以上的53个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麦科特、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麦科特照相机、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5.2亿元,工业总产值1216.3亿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2002年11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将于2005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上马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牵动效应,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该项目将给惠州带来600-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惠州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的格局,必将对惠州乃至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惠州正加紧规划及实施三条战略经济带,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数码信息企业为内容,打造数码信息产业带,壮大数码信息产业。二是以建设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落户为契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发展文化产业。三是依托惠州港大港口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辟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发展临海经济,以此打造惠州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惠州政通人和,蓄势待发。市委、市政府正抓住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动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潮,全面推进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委、市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惠州建成“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数码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对外贸易出口基地、度假观光旅游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全市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600美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力争2003年成为广东省文明城市,2005年左右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在3-5年内把惠州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城市,并逐步夺取“中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的荣誉称号。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53:15

综合经济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充分把握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促进内源性经济扩张,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战胜了“非典”疫情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590.9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347.43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69.63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8.8:28.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人均GDP20758元,增长12.7%。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全年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4.12亿元,增长25.7%。全市税收完成95.61亿元,增长25.8%。其中,国税完成73.44亿元,增长23.8%;地税完成22.17亿元,增长32.8%。 市场价格有所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其中,居住类上升1.5%,食品类上升2.6%,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4 %。
  城镇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6.6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8.1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8687元/人,增长12.9%。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5万个,856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62.2%。城镇登记失业率2.7%。
  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全市民营经济活动单位完成增加值183.96亿元,增长8.6%。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经济活动单位8.3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82万家,注册资本124.12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7.44万户;注册资本17.18亿元。全年新增私营企业0.25万家,增长30%。新增个体工商户1.85万户,增长24.9%。
  2003,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受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经济效益下降;农业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xka 发表于 2004-12-2 22:56:11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5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个,其中大型企业有20个,中型企业有47个,形成了以钢铁、采掘、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化工及森工为主要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三大产业比例为19.3:46.7:34.0。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2.23亿元,1─11月份综合效益指数为14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9.7亿元。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51.74亿元,优质米、无公害蔬菜、蚕桑、糖蔗、烤烟、速生丰产林、毛竹、松香、白果等“三高”农业基地已初具规模,速生丰产林发展到300万亩,毛竹近150万亩,优质禽畜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9亿元。全市有商品市场200多个,市场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市场有12个。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3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46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6亿元。
    利用外资对外经贸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05亿美元。一大批大型外商投资企业落户韶关并发展壮大。粤北工业开发区、翁源官渡开发区、乳源民族经济工业园、始兴黄花园工业区等初具规模。2003年底全市有“三资”企业1000多家。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2003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83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色金属、家具、纺织、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以及优质大米、茶叶、香菇、蔬菜等农林产品。

xka 发表于 2004-12-2 23:01:34

梅州市人民政府“国民经济”部分指标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2年数值

一、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488.32

二、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204.69

    第一产业// 亿元
59.62

    第二产业// 亿元
74.13

    第三产业/ 亿元
70.93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2.7

四、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亿元
8.57

    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
34.17

五、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98.8

六、企业景气指数/ %
117.17

七、耕地面积/ 万公顷
13.14

    农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91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 万吨
134.04

      水果/ 万吨
71

      茶叶/ 吨
9012

      猪肉/ 万吨
17.23

      水产品/ 万吨
7.29

八、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186.6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91.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原煤/ 万吨
86.79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4.88

      卷烟/ 万箱
21.5

      水泥/ 万吨
820.6

九、建筑企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36.31

十、交通运输邮电
 
 

    货运量/ 万吨
5021

    客运量/ 万人
5363

    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15.92

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1.54

十二、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15912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2721

十三、银行存款余额(国家银行)/ 亿元
177.64

      银行贷款余额(国家银行)/ 亿元
116.52

十四、职工平均工资/ 元
9694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7295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730

 

                                                          梅州市统计局

                                                         二○○三年五月六日

xka 发表于 2004-12-2 23:07:38

河源市

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136.85亿元,同比增长16.9%,五年年均增长

xka 发表于 2004-12-2 23:09:09

赣州市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2.73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8亿元,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达4290元。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30.5:38.1调整为29.5:32.7:37.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主要聚居地的区域布局规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