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323 发表于 2004-11-19 13:15:44

执著痴迷“龙”情结 访美国熊氏集团总裁熊德龙

执著痴迷“龙”情结 访美国熊氏集团总裁熊德龙
转自:赣州晚报 时间:2004年11月19日11:20

    熊德龙说,这次来到赣州,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11月17日,他在下榻的宾馆热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熊德龙现任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主席、美国熊氏集团总裁、美国及印度尼西亚两地的《国际时报》董事长。1947年11月出生的熊德龙,没有得到亲生父母的爱怜,刚出生就被抛弃在一家孤儿院的门口。善良的印尼华侨熊氏夫妇收养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小生命。从此,他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有了对他呵护备至的养父母,有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熊德龙。这也就是熊德龙一直说自己的祖籍梅州的缘由。

    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熊德龙16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从经营泡沫开始,逐渐崛起于印尼工商界。胆识过人的他,不断建立和扩大他的商业王国,在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新闻媒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拓展,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印尼、新加坡、柬埔寨、伯利兹和中国等。

    熊德龙一直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直渴望报效自己所热爱的中国。他先后捐出近2亿元人民币资助中国的公益事业,输送3000多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到美国培训,在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促进中国名牌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熊德龙是20多年前到美国发展的,经过艰苦努力,其经营的熊氏集团日益壮大。1995年,他主持收购了总部设在洛杉机的《国际时报》,2001年1月1日,《国际时报》印尼版在雅加达出版发行。

    记者:您是第一次来赣州吗,对赣州的印象怎么样?

    熊德龙:我是第一次到赣州,赣州城市很好,赣州人也很热情、很文明。赣州的客家人非常好客。这里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看了古城墙和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倍感亲切和感动。把梅州、闽西及世界各地的客家先民刻在鼎上了,这说明赣州人的思想很有远见。

    记者:您的事业是从印尼开始崛起的,请问目前印尼客家人的情况怎么样?印尼客家人在中国的投资情况怎么样?

    熊德龙:印尼的几千万华人中,大约有600万客家人,约占了30%。这些客家人,从事金融、工商、文化等各行各业,遍及印尼的军界、党政等各个部门和领域。现在,印尼的客家人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华侨资源。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又一批的印尼客家人,先后来到中国投资兴业,他们为印中两国的经贸往来,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记者:当初是什么力量促使您来中国投资的?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

    熊德龙:当初来中国,主要是寻根,因为我的养父母是从中国出来的。我早期来中国是做公益性的投资,大大小小的事业投资有上亿元,办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公益事业。后来,感觉到中国的投资环境很好,具有许多优惠政策,这就让我们有了进一步来这里投资办实业的想法。我在中国的第一个实业投资项目是1983年在梅州办海棉厂。1985年,还在贵州办了啤酒厂。

    记者:您资助中国的公益事业,帮助输送中国的基层干部到美国培训,请问您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熊德龙: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在资助中国的一些公益事业的同时,我还帮助组织了几千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到美国进行短期的培训,让他们增长见识,广交朋友,学习先进的科技。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我以这样的行动方式,回报养父母的恩情,回报他们的民族。

    除此以外,我还做了件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为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我现在是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发行人,在美国、印尼,每天发行68000份,没有向中国要一分钱,是随《国际时报》发行的。同时,我们还随《国际时报》发行《香港文汇报》等。

    记者:办报对您的企业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影响?

    熊德龙:以前办报,赔了3000多万美元。我开始办报,是以商养报。这几年来,办报有赢利了,主要是中国繁荣富强,发行量增大,广告自然也就上去了。

    把报纸办好了,提升了地位,方便了经贸,带动了企业的发展,还宣传了中国,又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我们用报纸和企业挣来的钱,再回报社会。

    记者:熊博士,您为什么起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熊德龙:我养父母姓熊,名字是他们起的,他们希望能得到一条龙。可是,我现在还没有成为一条“龙”。熊德龙谦虚地说罢,爽朗地呵呵大笑起来。(记者朱家发摄影报道)



http://gz.jxcn.cn/NEWS/2004-11/20041119112011.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执著痴迷“龙”情结 访美国熊氏集团总裁熊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