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http://www.mzrb.com.cn/news/0411/06/041106011.htm梅州日报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市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失盗现象时有发生,维修和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在我市打造“世界客都”进程中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文物保护 任重道远
2004-11-06
--------------------------------------------------------------------------------
本报记者 洪观楷 实习记者 吴优
我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目前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44处,其中国家级(叶帅故居)1处、省级24处、市级7处、县级112处,有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的各级文物藏品1588件。我市拥有人境庐、千佛塔、状元桥、孔子庙、灵光寺等文物古迹,在1994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物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没有文物,文化便不能称其为完整、系统的文化。我市基于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传统,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是科学可行的强市之策。而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活着”的重要载体,历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多种场合下都强调,“我们不仅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手里给毁了,而且还要尽力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目前,为开发客家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叶剑英纪念馆、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和客家文化节等“三馆一节”的建设和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但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却非易事,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市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失盗、失修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举步维艰,亟需在我市打造“世界客都”进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今年上半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的南华又庐和雁洋镇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相继发生了文物被盗事件。据了解,南华又庐由其原主人潘氏的后裔使用和管理,桥溪村古民居由该村村民小组使用和管理,均缺乏专门性、安全性的系统管理。它们的相继失盗,凸显出文物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隐患。如果说文物失盗让人气愤不已,那么一些文物在保护中“病危”的情况则更让人触目惊心:华屋渐陋、银饰变黑、书籍霉变、木器生虫……是什么原因使得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变得如此之难呢?
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的南华又庐、白宫镇新联村的棣华居和联芳楼都是华侨回乡兴建的楼房,兴建时间在清朝或民国初年。2002年7月,它们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皆由业主的后裔使用和管理。它们浓缩了客家传统建筑的精华,又加入了不同特点的异域建筑风格,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在联芳楼、南华又庐采访时看到,偌大的房屋,几十上百间房间,竟只有几个人看管。屋主告诉记者,由于房子太大,又没有较好的安全防护措施,已多次遭盗贼“光顾”。再加上年久失修,许多房子已经残旧不堪。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再过三五年,可能看到的就只能是几间危房。记者在南华又庐看到,其后院大厅的墙上竟长出了小树。“经费非常有限,想保护也无从做起呀。”屋主无奈地说。
据业内人士称,这些还是“保护得较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保护得不好”的境况就更是堪忧。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善,不仅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会有被“摘帽”的危险,梅州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近日,为摸清全市文物保护的现状,市文化局对全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展开了全面调查。据了解,目前,文物保护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经费严重欠缺、全民文保意识薄弱,已成为制约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据了解,目前,新一批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在紧锣密鼓申报中,这意味着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将越来越多,文物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能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探索出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子,走出一片新天地,这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生死存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