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 发表于 2004-10-14 11:02:51

广东有很多县份,省转移支付大大超过本地财政收

广东虽然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县域经济却相当薄弱,区域间差异很大。以2003年为例,县域所辖全省83.8%的土地只创造了27.36%的GDP,63.4%的人口,财政收入也只占6.7%(因体制因素,创造的财政收入可能不止此数)。68个县(市)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亿元的仍有37个,不到0.5亿元的还有12个,相当部分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和江苏、浙江这些兄弟省相比,广东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落后面很大。

  近年来,广东省一直重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省财政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从2001年开始执行“核定基数,按比例递增”的办法。2002年,省委、省政府第十次山区工作会议又决定实行“基数不动,提高递增比例”的办法。其中,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递增比例由10%提高到14%,其余享受新增转移支付的县(市)由8%提高到12%.按照这一办法,市县不论收入完成情况的好坏,每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固定比例递增。

  “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市县财力的稳定增长,但容易助长市县的依赖性。在一些地方,省对其转移支付大大超过本地财政收入,这种'旱涝保收''坐享其成'的财政构成,相对固化了地方既得利益,导致县市领导对财政收入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刘昆为记者列举出一组数字:1996年~2003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从5.8亿元增加到67.9亿元,全省68个县(市)中,虽有63个县(市)已享受省转移支付补助,但有些基层财政运转仍十分困难,县级财政增长乏力。“也正是由于省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县财政增收不挂钩,导致部分地区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给省级财政带来一定压力。”

  全省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非常关心。200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梅州等地调研后,在返程的飞机上系统构思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框架。他对同行的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是一种激励的机制,是促进增长的机制,而不是养'懒汉'的机制。”

  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到省财厅调研时指出:“现在的转移支付是吃大锅饭的体制,要鼓励市、县发展经济,实行奖勤罚懒。”

  一个明晰于飞机上的政策构想,成为一项更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新措施的发端,擘画出一幅县域经济奋起直追的发展蓝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有很多县份,省转移支付大大超过本地财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