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大客家文化濒临灭绝 客家第一镇亟待拯救
颜坤吉老人(左)和老伴在纺麻线。记者 戴茂增 摄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4-10/09/xin_541001090944394189598.jpg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重庆最大的客家文化几年后将不复存在。”昨日,荣昌县县志办郭礼淮告诉记者,盘龙作为重庆客家第一镇,客家文化急需由民间自生自灭走向官方拯救。
重庆客家第一镇
据荣昌县盘龙镇政府宣传委员蒋万春介绍,在移民荣昌的客家人中,大都是清末康熙年间应诏入川,有很大一部分都因族缘或地缘关系集中在盘龙镇。据不完全统计,盘龙镇现有总人口约78000人,其中客家人就有30000多人,是重庆境内客家人居住最多的地方。
宁卖祖上田,不丢祖上言
荣昌县县志办郭礼淮告诉记者,荣昌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移而来,他们仍然讲着祖宗的语言——客家话。重庆市客家文化专家黄石声说:“客家方言岛在川渝两省市约有30多个,但盘龙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
现年74岁的石田村农民颜坤吉告诉记者,当地客家人几乎人人会讲客家话,在家里用客家话交流,对外则讲重庆话,小孩生下来后,大人便会教他客家话。
对此,郭礼淮认为,客家人不忘客家话,其一自然是遵从古训,宁卖祖上田,不丢祖上言;但更重要的是,广东先民们离井背乡移民盘龙,寄居他乡,对内讲客家话,无疑成了自我保护、互相帮助的处世之道。
除了客家话外,当地客家人还保留了一些客家人的房屋习惯。客家人大都以土墙、木制串架为墙体,顶为小青瓦,一般一排三开间为主,中间做堂屋,两厢一边做居室,一边做厨房。在盘龙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整理麻线、看上去非常简陋的织布机。男女老少坐在织布机旁,一手挎一个装着麻线的小竹篮,另一只手麻利地不断来回穿梭晃动,眨眼工夫,一团麻线就织好了。不仅织布,客家人还会唱歌。颜坤吉老人还现场为记者唱了一段动情的织布歌:“有女莫嫁梭梭匠,熬更守夜命不长;有女莫嫁读书郎,有些时间守空房。我幺妹就嫁梭梭匠,日同板凳夜同床,朝朝日日有商量。”
客家文化亟待拯救
黄石声说,客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除客家方言外,客家文化还包括客家人饮食、服饰、婚姻等等,特别是客家人独创的夏布,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文化艺术价值。颜坤吉告诉记者,移民200多年来,除了大家内部交流客家话外,其他客家文化几乎丧失殆尽,“这让我心痛。”
蒋万春表示,一直以来,客家文化处于民间自生自灭状态,民居毁坏严重,夏布生产处于粗加工,目前当地政府已引起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会,还新近组建了“客家夏布文化资源开发办”,充分发掘、拯救客家文化。(记者 何钦)
稿件来源: 重庆时报编辑: 黄小梅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4-10/09/content_2993988.htm 很多地方的客家文化都受到威胁,客家人及政府应该引起重视!!! 明年在四川召开世界客家恳亲会,好好检讨这个问题。 危机意识不错嘛,语言还没有危及,就开始忧虑了
这一点,很多广东客家人应该学习!
不要等到语言的继承都成问题的时候才来寻找问题。 众多的客家属地都面临相同的困境,香港、澳门、湖南、四川、浙江的客家语言文化流失情况甚至更严重,更没有引起人的关心。 应该建客家文物博物馆收藏历代客家的珍贵文物,梅州客家民居很多而且作为祖屋也会经常得到修缮,但文物却没得到保护,有一次听人家说祖屋很多古椅子,修缮祖屋时都拿来承放水泥沙灰或被工人乱丢乱甩。客家恳亲会如果能成立基金会在每个客家聚居地建个客家文物博物馆就好了。
【随笔】
我也有此想法,而且兴宁有人收藏了很多比较全面的客家文物,并曾经奔走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安全、合适的地方来办客家文物博物馆,但以他个人的力量很有限的,得不到支持也就没能够开展,希望以后会有人来支持他办起来。他是兴宁李云庄,羊城晚报曾有记载的,如哪位热心人仕有能力或有心帮忙,可以告诉一声,我认识他,可以帮忙引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