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古文与马祖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关系
文章来源:http://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4/09/28/661@312890.htm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听众朋友,您好,伴随这熟悉的音乐邀您走入《客家文化街》,我是节目主持人张顺灵,在这次节目里,我同大家安排内容有,1:在《客家文艺》栏目,介绍流行在江西一带的盲人说唱艺术-----南康古文;2:在《客家民俗》栏目,同大家聊聊马祖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听众朋友,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由江苏无锡的盲人阿炳创作,曲调婉转动听,流行于大江南北,深受群众的喜爱。然而在江西南康有一种盲人说唱艺术在当地也极盛行,这就是南康古文。南康古文朴实、淳厚,通俗易懂,散发着乡土气息,是客家文艺百花园中一支淡淡的小花。南康古文与客家山歌、采茶戏等其他姐妹艺术相比,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也谈不上光彩夺目,但就其别具特色的演唱风味,飘洒着浓郁客家语言的韵律,却也称得上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关于南康古文的起源,江西南康群众艺术馆的谢奎发先生介绍说:
“在民间,特别是在盲艺人中,对古文的形成有各种传说。一说是唐朝李亚仙所编所唱的;二说是清代中叶盲人为生计所迫,将听来的故事编成简单通俗的顺口溜而传唱的,后人又加上江西的勾筒伴奏逐渐传开的;三说是传说有个朝代,皇帝的叔叔是个盲人,他苦闷不堪,请人将故事编成唱文形式唱给他听,后来皇叔自己也学会了,这样慢慢由皇叔而传唱开去”。现在,在广大的客家城乡,人们还可以听到这乡土韵味十分浓重,客家风情十分有趣的古文,客家特有的说唱艺术----古文,这枝开在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小花,发出淡淡幽香,它来自民间,根植民间。
关于客家说唱艺术古文的形成,谢奎发先生讲:
“古文是属于盲人们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是一种追求光明、向往美好人生的民间艺术,是受苦受难的盲人群体谋生手段,它来自平民,也扎根在平民,尽管它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得不到达官贵人的关注,但它深受广大老百姓的青睐,受到劳苦大众的喜爱,特别受到盲人的喜爱。”
在客家农村的禾坪上或田头地尾或在冬闲的时节,只要盲艺人的古文曲调一拉,便有一群群的老嫩大小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团团围住盲艺人,聆听他的说唱。人们随着盲艺人维妙维肖的描述,妙趣横生的表演,郁抑顿挫的韵律,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朴实淳厚的曲调风味,或笑或哭,或长叹短吁或得意忘形,此情此景真是让人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谢奎发先生最后说:
“ 古文,在赣南许多县市都有流传,但就其从业盲人和流传范围、演唱特色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南康。这是因为:①它的演唱语言是地道的南康客家方言;②它的演唱曲调吸取了南康的民间小调或民歌。如四句式的古文演唱,其起句和结束句跟南康的山歌起句和结束句,旋律几乎相同;③在演唱曲目中,有108本之多,其中有大本36个,小本72个(小本又分正小本36个,野小本36个)。”这些曲目所反映的都是古典传说、神话、故事等。在现代唱本中,有新编的《白石开红化》、《南康今昔变迁》、《好日子天天过》、《治山治水》、《库下红旗飘》等。所有曲目在演唱中多数为一人,自拉自唱,极少数也有二人或多人演唱,如今更有加乐队伴奏,不是盲人也可演唱了。南康古文有过其辉煌的年代,1964年,南康曾组织全市的盲艺人30多人办培训班,后又组织8人为盲人文宣队,排练了许多新曲目,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64年,有二人还荣幸地参加了在江西景德镇举行的江西省盲艺人曲艺会演,取得了好成绩。
听众朋友,刚才你们收听的是有关江西南康古文的介绍,接下来请听《客家民俗》栏目,同大家聊聊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她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和《敕封天后志》记载:马祖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村,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又有什么关系?下面我就同大家讲一讲。
听众朋友,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一支古老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人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古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州和潮州商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昵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或(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在福建汀州建的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流经长汀、武平、上杭,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 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打通后,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了。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人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照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也建了“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现在,人们对马祖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纳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妈祖视作祖国母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他们对妈祖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妈祖看作一种具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天后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胞、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 所以,妈祖文化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加强同海内外同胞、华裔等人的联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好,听众朋友,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关系的话题就同你们聊到这里,这次的《客家文化街》节目就到这里结束,多谢您的收听,再会。 谢谢,过去不理解为什么闽西的天后信仰那么盛行,从上文了解到了一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