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铜鼓客家山歌
http://www.5thnyh.com/lvyou/minsu/2003/12/30/1399197.shtml铜鼓客家山歌
2003-12-30 10:40:29 第五届农运会新闻中心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
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歌唱唔(不)成,有穿成苦瓜棚;结头打成千百只,油污刮得三斤零。”这首歌就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的生活境况。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客家人身居“客”位,又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为了生存,不论男女都得从事户外劳动,再加上客家人生性耿直,便少了些封建意识的束缚,青年男女就多了一些交往结识的机会。在田间山头,青年男女常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如:“细妹送崖过山塘,塘里一对好鸳鸯;鸳鸯若唔成双对,前世烧了断头香。”“生要为死要恋,哪怕官司打眼前,十场官司九场打,打了官司还要恋。”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盘歌,表现的内容簋广,时令节气、花木虫鱼、日月星云等等,或盘或猜,极富情趣。如:“唱歌师呃老贤尊,崖打山歌问伲登(你们),新打米筛几多眼?斗米泊酒几条槽?对门黄牛几多毛?唱歌师呃老贤酋,介(这)只山歌崖知音,新打米筛算蔑唔算眼,斗米泊酒算酒喇算糟,哪有闲情算牛毛?”
土地革命时期,铜鼓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山歌这一动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如:“红军一来晴了天,穷苦人民笑连连;五荒六月有饭吃,寒冬腊月有衣穿。”歌颂了红军解救老百姓的功绩。“要吃柑子把树栽,要饮泉水把井开;穷人要想把身翻,快到红军队伍来。”号召人们投身革命,参加红军。“不怕敌人逞疯狂,穷人骨头硬似钢,鸟铳梭镖联合起,胜过敌人机关枪。”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大量的送夫送子参军,劝白军投降,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展望未来的山歌。这些山歌为苏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建国后,山歌紧紧配合社会主义建设,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如《卖公粮》:“鸡口头禅三遍天正光,生产队里送粮忙,全村社员齐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担的担来,推的推车,呢哩呀啦,嘻嘻哈哈,送粮队伍出了庄,崖心里高兴把歌唱。”表现了丰收后,农民喜卖余粮的欢乐情景。再如:“崖老汉生来爱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新人新事编歌唱,唱满九埂十八坡,唱得老汉乐呵呵。”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铜鼓客家山歌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比兴,在山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选情郎》:“园中桔子越蓄越热越见红,对面妹子越长越大越爱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眉清目秀,小巧玲珑天仙样,织布纺纱,绣花桃朵,粗粗细细,玲玲珑珑样样行,年正十八有嫁人。”“天上起云横丝横,又象落雨又象晴,有心想同哥子连,又怕打坏哥名声。”“买张白纸裱冈匆(窗户);蜘蛛结丝在肚中,燕子做巢泥塞口,新交知己募作声。”比兴,使山歌艺术形象更为鲜明、具体、生动。衬词,在山歌中的运用也很突出。如《螃蟹歌》:“正(呀)月(哪)思(哇)想(呀)螃蟹(咯)歌,一只(咯)螃蟹脚(呀)子啷当,丝呀个子嘟当,啷当啷当丝呀喂子哟),小妹妹(呀)你猜一猜(喂)。”句中衬词可以调节音节,增强句子的跳跃性,句末衬词可以加强歌词的语气;游离于歌词内容之外的较长的衬词则为山歌增添了不少情趣。衬词的运用提高了山歌的表现力,丰富了歌词的音乐性。垛四字句是急板山歌特有的艺术手法。如《选情郎》中:“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眉清目秀、小巧玲珑、织布纺纱、绣花挑朵、粗粗细细、玲玲珑珑。”《卖余粮》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担的担来、推的推车、呢哩呀啦、嘻嘻哈哈。”垛四字句,无一定限数,可由编者或演唱者自由发挥。垛四字句,长于叙事,用于急板山歌中的第三、第四句之间,有板无眼,由慢而快,连念带唱,一气呵成,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客家山歌受外来影响较少,基本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具有一种粗犷豪爽的“野味”。客家语音跌岩起伏,跳跃性大。客家山歌的音调依据客家语言的语气、语势装饰美化,保持着纯正的客家音乐语言,而产生撼人的声腔艺术。
铜鼓客家山歌有二句板、五句板、急板等多种形式,以急板和二句板盘歌最具特色。急板山歌从五句板发展而来,由五个乐句构成,基本只用二个音:2、6,音调高昂、节奏明快、情绪热烈。二句板盘歌,是二句式四句头结构的山歌,曲调悠扬婉转,旋律优雅,能表现丰富细腻的感情。
铜鼓客家山歌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六十年代,铜鼓山歌手曾参加了八省(市)的巡回演出,《卖余粮》由中央电台灌制成唱片,根据山歌曲调改编的歌曲多次选入对台广播。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山歌、小调、曲牌,还专程前往客家山歌之乡――广东梅县学习。在此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戏《黑姑投军》、《绣红旗》、《福星》等,在全区和全省的会演、调演中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