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杂记(清、徐旭曾)
丰湖杂记 徐旭曾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何谓土与客?答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居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述,博罗韩生以笔记之。(嘉庆乙亥五月念日)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 、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皆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 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欲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离西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隔阂,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墟。粤之土人,亦争向海滨各县逃避,其粤闽、赣、湘边境,毗连千数里之地,常不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
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终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非忠义之后,其孰能之!?
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
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挺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
客人妇女,其先亦缠足者。自经国变,艰苦备尝,始知缠足之害,厥后,生女不论贫富,皆以缠足为戒。自幼至长,教以立身持家之道。其于归夫家,凡耕种、樵牧、井臼、炊衅、纺织、缝纫之事,皆一身而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经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真胜于男子矣,夫岂他处之妇女所可及哉!又客人之妇女,未有为娼妓者,虽曰礼教自持,亦由其勤俭足以自立也。
要之,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余昔在户部供职,奉派视察河工,稽查漕运鹾务,屡至汴、济、淮、徐各地,见其乡村市集间,冠婚丧祭,年节往来之习俗,多有与客人相同者,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说,为不诬也。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嘉应宋芷湾检讨,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书: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不多也。③
③《徐氏宗谱》总谱•卷二.P18
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挺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
:D有人会武术吗?我们那确实有一种武术流行,很多人都会,我也练过套路,不过差不多忘了。呵呵:D
现在改练陈式太极拳:D 我父亲还会棍术,不过我不会 客家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不可不细读熟记。 原来真有少林功夫呀,我还以为是造假的呢。
原来此君比罗香林更早呀。 客家功夫方面,应该是朱家教最出名吧。从小就听说“朱家教”了,那时候我还以为是“周家教”呢。 年少的时候,家里的宗祠曾在宗族本家大佬的倡导下,派钱不知是去“长乐”(五华)还是其他什么客地请来过几名武师,在祠堂里教习些拳法腿法的,说是估年青人在外面防身之用,那时各家小孩是可免费去学练的。
可惜斯时我还尚为年幼,顾未曾习得一拳半腿,,, 今年是徐旭曾《丰湖杂记》发表200周年(1808~2008年)。
从以下几句话可以看出“客(家)”这一称呼,早在两三百年前就有了,200年后的今天,“客家”却仍然没能普及开来,在粤西、四川、广西等许多地方,还不为人所知。
“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
“今日之客人”
客家的大概分布:
“西起大庾,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
客家的来源:
“益信客人之先,本自中原之说为不诬也。”
“客家”至少在200年前就已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
“客家”得名原因是综合性的,既包含“先来为主,后来为客”之意,也包含“来自中原,非本土人士”之意:
"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 本帖最后由 火德 于 2008-1-7 14:36 编辑 ]
两百年纪念
两百年哩,望再过百年,客语犹存,客家仍在,宣言永恒。回复 10# 刘传夫 的帖子
再过百年,你的期望太低了,最少要说千年吧。 斯言甚善!!!顶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