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梅州:名闻遐迩的“华侨之乡”
http://www.mzrb.com.cn/news/0409/05/040905001.htm梅州:名闻遐迩的“华侨之乡”
2004-09-05
本报通讯员 黄莺谷 本报记者 饶淦中
梅州,一河淌玉,两岸铺锦。南来北往的车流、人流,让人感觉通达顺畅的,莫过于那一座座如虹飞架的桥梁。仅梅州城区,就有梅江桥、东山大桥、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宪梓大桥、德龙大桥、秀兰大桥等,它们一座座都凝结着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热爱桑梓的血脉情怀,独资或集资先后建造而成。望着这些桥梁,就像在阅览一部浸染岁月沧桑的华侨史册。
早期梅州客家人出洋开埠
时间上溯到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战尘蔽天。梅县松口的卓谋等800名壮男,追随宋右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一度克复过嘉应州。但终因寡不敌众,退到潮州,上船撤往珠江口,不料风急浪高,舟沉崖山。时有10多名幸存者,在卓谋的召集下,继续漂海南渡。海浪将他们送到一个荒岛———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岛),他们以客家人创业开拓的锐气,从一片原始蛮荒中开辟出新的家园,揭开了梅州客家人海外迁徙史的第一页。
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一支由梅州客家人组成的队伍,因在马来西亚上岸后迷路,便在吉兰丹牙拉顶深山定居。
明崇祯13年(1640年),大埔长治乡民江龙、大东乡民罗宏等人参加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在台湾兵败后转至东南亚谋生。
丰顺县石湖乡陈宏谋于1750年出洋到暹罗(今泰国)万磅开设“寿元堂”药行。
上述是有史可查的梅州人较早出洋的记录,若从卓谋出洋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梅州客家人早期出洋开埠,有一个“兰芳共和国”最富于传奇色彩。拥有明末启蒙思想的罗芳伯,祖籍梅县石扇,因不满清廷统治,年已35岁的罗芳伯于清乾隆37年(1772年)邀集“亲朋百众,冒险出走南洋”,自虎门觅得出海之路,遂挂帆到达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起初在坤甸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又懂武术,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时内忧外患,强邻入侵,他率众几经血战,打退了荷兰殖民者,东征西讨,终成立自治政府,管辖百姓有11万人。他无意为王,故立“兰芳大总制”,民众称他“大唐总长”。时值公元1777年,兰芳大总制乃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雏形。
卓谋、江龙、罗宏、陈宏谋、罗芳伯是早期客家人出洋开埠故事中的代表。他们心中有一片客家精神沃土,而正是这精神沃土,使得他们无论到了怎样的不毛之地,都能让那里长出嘉禾茂卉。
海外侨胞对祖国和桑梓的贡献
以往限于条件,梅州籍客家人出洋大都靠水路,多取道梅江、韩江水路直达汕头海港,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也有部分由珠江水域出洋,更有少数从陆路步行,经数月从广西、云南边境,进入印支半岛各国。至目前,梅州市籍的华侨、华人人口约3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各国居多。
在700余年的历史里,移居海外的梅州华侨驾舟闯海,开疆辟地,体现出客家人那种特立卓行的气概,血缘一脉,薪火相传,时时地地都凝结了这个汉民系恪守的人文传统与理想憧憬。他们一方面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他们身居海外,心系祖国,情牵故土,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同时在促进中外关系方面,他们是经济文化的使者。
鸦片战争后,国家经济衰败,大埔籍的印尼华侨张弼士率先回国投资兴办企业。他支持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酿造出“金奖白兰地”和“味美思”等名酒,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用科学方法酿制优质葡萄酒的途径。1910年起,他又先后在广州创办省城亚通机器制造厂、雷州机械火犁厂等,开创了海外华侨在内陆投资的先河。1906年,梅县籍的印尼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投资修建潮汕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纯商办铁路。1941年,梅县籍的印尼华侨丘元荣独资创办梅县华侨玻璃厂。早期华侨投资兴建的实业还有梅县正中机械修理厂、光耀电灯公司、火柴厂等。
辛亥革命时期,有众多的华侨捐款捐物给“兴中会”、“同盟会”,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平远籍马来西亚华侨姚德胜捐出巨资,孙中山给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梅县籍印尼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倾尽海外家财支持孙中山的革命,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还亲自到松口探望谢氏兄弟,为其题词以示嘉奖。梅县籍的印尼华侨梁密庵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受到孙中山颁发“旌义状”。还有梅州籍的归侨饶辅廷、陈敬岳、温生才、罗福星、周增、陈文褒、林修明等人,弃业从戎,投身辛亥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梅州籍华侨,纷纷成立爱国抗日团体,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经费活动。此外,不少华侨返国从戎,奔赴前线杀敌。1931年“1·28”淞沪抗战爆发后,梅县籍的周辉甫在上海组织华侨义勇军大刀队,活动于淞沪一带,建功良多。
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激发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捐资、投资,积极支持梅州的各项建设。据统计,建国后至今,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资助梅州故乡兴建的科教文卫体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累计人民币22亿多元,在梅州兴办“三资”企业1300多家,投资总额达12亿多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0.8亿美元。此外,“三胞”还在全国10多个省的大中城市投资兴办了一批实业和捐资公益事业。他们为祖国建设、家乡的腾飞立下了巨大的功绩。
http://www.mzrb.com.cn/image/0409/05/m050101.jpg
由旅外乡贤和地方贤达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梅城剑英纪念大桥。
(肖根平 摄)
在旅港乡贤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罗焕昌、刘宇新、何冬青、林光如、姚美良等先生的带动下,振兴梅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已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识,捐资范围遍布梅州城乡。仅田家炳、曾宪梓捐建学校楼、馆分别有40多幢,每幢耗资都在50万元以上甚至超千万元。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宪梓先生在嘉应学院的系列工程及分布于全市的曾宪梓中、小学系列工程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梅州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兴学育才,助医建院、振兴文化、发展体育等公益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4年元宵节,共有五批共193位杰出代表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打好“侨牌”,凝聚侨心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梅州的侨胞身上,客家文化传统早已融化在每一滴血液中,客家的血统、亲缘、语言、风俗、祖宗情结、故土情结等等都积淀着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侨务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怎样打好“侨牌”,开好“客”店,使浓郁的客家乡情融进广大华侨心中,就成为梅州市侨务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
目前,梅州市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去年,梅州市确立了“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成为海内外乡亲和全市上下的共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稳步发展;全市掀起了招商引资新热潮,意向投资总额146亿元,在建项目投资117亿元,已投产项目投资21.7亿元。今年,为落实好总投资400多亿元的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打好“侨牌”,开好“客”店,也是侨务工作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梅州市的侨务工作已逐步走向社会化,大侨务的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我们应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梅州建成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新侨乡。
http://www.mzrb.com.cn/image/0409/05/m050102.jpg
图为近几年由旅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1800多万元兴建的梅州市华侨博物馆。
(古礼贤 摄) 在报上看了,说得好。
问题是现在有的外商很怕在这个穷山村投资。 Posted by yjeee at 2004-9-9 16:56
在报上看了,说得好。
问题是现在有的外商很怕在这个穷山村投资。
你说错了,不是穷山村,告诉你,我在广州工作,可是给我的感觉,广州这边的生活方面反面比不上我家里那边.我家在梅县月梅 Posted by 十分搭嗲 at 2004-9-17 10:18
你说错了,不是穷山村,告诉你,我在广州工作,可是给我的感觉,广州这边的生活方面反面比不上我家里那边.我家在梅县月梅
梅县人爱面子讲排场,当然看起来生活很好啦.
对于投资来说,梅州太官僚了,投资环境不好. Posted by gongcy at 2004-9-18 00:35
梅县人爱面子讲排场,当然看起来生活很好啦.
对于投资来说,梅州太官僚了,投资环境不好.
梅州不是工作的 好地方,但至少对梅州人自己来说是生活比较好的地方,不是面子不面子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