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太清楚,只是隐约知道一点点。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如果把汉剧和山歌剧摆在我面前让我选,我想我会选择山歌剧。原因和楼上几位一样,因为汉剧用普通话。 我在去年就说过,我不反对汉剧的存在,但我绝不认同其能代表客家文化。
不是用客家话唱白的,绝代表不了客家文化。 怎么说汉剧是音乐呢?汉剧是属于戏剧类的,和音乐有关系,但不属于音乐范围吧?
我看了下巫秋玉和黄静主编的《客家史话》(1997年版),关于汉剧的内容,有好几页呢,大家可以看看。我怕打到手酸,所以粗粗归纳了些:
汉剧(闽粤汉剧),并非以客家话唱曲念白,而是用普通话与客家话的混杂语,更多偏重于用普通话唱白。
汉剧分湖北汉剧和闽粤汉剧两种。两者有很大区别,属不同源流的两种地方戏剧艺术。
闽粤汉剧的渊源:众说不一,但普遍认为不是闽粤的土产。闽粤汉剧源于安徽戏班(又称徽班)。而这些南下的来自外省的戏班,被统称为外江戏。外江戏大部分是徽班。
潮剧(潮州戏)的产生:外江戏在潮汕地区蓬勃发展。潮汕人加以吸收,并结合潮汕语言、歌舞、文化等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潮剧。潮汕人渐渐舍外江戏而取潮州戏,故外江戏朝客家人专有的剧种方向发展。
汉剧的最后定调:
外江戏的舞台语言为中洲官话,接近客家话。(客家观众接受得了,这也是为何不像潮汕人一样将外江戏的方言大换血的缘故吧?客家人的拿来主义,拿得不彻底呀。呵呵,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外江戏吸收融汇客家民间音乐、小调、庙堂音乐、中军音乐等曲调,颇具客家味道。
外江戏名称不甚规范。1933年,大埔晚清秀才钱热储发表《汉剧提纲》一文,文中将外江戏正名为汉剧。他写道“外江戏何以称汉剧?因此种戏原于汉口之故也!”这句话的内容有待考证,但从此人们渐渐称为汉剧了。
为区别湖北汉剧,流行在客家地区的,广东的冠名为“广东汉剧”,福建的冠名为“闽西汉剧”,统称为“闽粤汉剧”。当然,我们客家人所说的汉剧,就是指闽粤汉剧了。
[ Last edited by 颍川本源 on 2004-9-24 at 00:23 ]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9-22 21:54
... 我们那村现在剩下的基本都是386199部队,以前争到死的良田现在竟然出现丢荒了!!汉剧艺术也没人承传了,而“六叔公”、麻将则大行其道 。平时村里很安静,只是到了春节期间外出的人们回家了才会热闹一些。这种状况是可喜呢?还是可忧??
当然可忧!
尤其讨厌六合彩与其它的赌博方式,听到家乡不少人沉迷六合彩却苦劝不听,家乡不少都是老人与小孩,再这么下去怎是得了?以前他们节省非常,现在却五毛一块地在赌博,哪怕吃得少了...有空就说...我在想着:以后影响小孩子也沉迷赌博,怎的是好?自两年前回家几天,我一直希望家乡能有所改变,但前一段时间接触了从家乡到深圳的邻里,我却只能再次失望...淳朴之风越来越隐,越来越看不到...但愿是我的杞人忧天。
我不知道:六合彩贻害什么时候会结束。
我现在是没什么事不回去,从心里厌恶听到六合彩的声音...我骗不了自己,尽管家人也都在这边,但其实这个国庆我是可以回家乡看看的,但我还是不忍回去再看到那些...以前的叔伯邻里,我也较少打电话回去了。
听说了家乡那边什么都多了。园里的草多了,荒的地方多了,难走通的路多了(因为杂草等盖住了原来的路),山上的树木更多了(没人砍柴了吧,以往能走的路现在基本上不能走了),蛇也多了(听说多得很,我 一听就怕),小溪里的鱼也多了(石螺也四处可见,只是小溪的草也更多了,没人去打扰的缘故),树下掉的果多了(没人喜欢吃了,卖也只能卖二三毛钱/斤,故掉的果也多了,荔枝、柿子、李子、龙眼等等N多果树),群聚的老人多了(聚在一起谈六合彩),在外打工的孩子寄回家的钱也多了...
我已不忍心再往更多的方面想。
真的希望家乡政府能真正地管管。再这么下去,孩子怎么办?难道从小就教会他们赌博,好吃懒做?
六合彩致以家破人亡的例子不会没有。
自在外求学以来,父母就来到了深圳,我们回去了几次,有时就回几天的时间,但听到、看到的也不少,然六合彩带给我的挫败感最强烈!那是从心灵的腐蚀...
没回家乡,心系家乡,实在不想家乡变成那样!!!!!!!
“韩江不肖生”,我们的家乡应该差不多一起的,其实我也希望是我感觉有误,说过了...
今天本是我应该高兴的日子,但现在一想到,却是心痛...
或许有些离题了,却忍不住不说。
版主看着不合适,就删了也罢。
[ Last edited by 我心随风 on 2004-10-2 at 22:19 ] 汉剧汉乐也应该是客家人的音乐,怎么不见踪影了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