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不肖生 发表于 2004-8-4 23:17:58

【转帖】从打工妹到特区女作家--安子 (梅县)

安子印象
                 朱德付
  深圳有120万打工者,作为一代“都市寻梦人”,特区无疑是他们尽展青春风采的
最好舞台。打工一族不仅对特区发展作出了奇迹般的贡献,而且孕育了又一崭新的特区
文化——“打工文学”。安子便是“打工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市区通心岭的一座宿舍里,我初次认识了安子。第一印象觉得她很普通。长相平
常,衣着朴素,眉宇间尚保留着几分淡淡的乡土气息,没有我想象中的特区女强人的艳
丽和泼辣。
  安子是一个正宗特区“打工妹”。7年前,她年仅17岁,初中尚未毕业,便孤身一
人从广东的梅县山区出来闯荡深圳。几年来,和成千上万以青春为“通行证”来特区寻
梦的人们一样,安子饱尝了特区生活的酸甜苦辣。她被老板“炒”过“鱿鱼”(粤语,
解雇之意),也“炒”过老板的“鱿鱼”,走马灯似地干过流水线插件工、宾馆服务员、
制版工人、秘书、总经理助理……如今,仍是深圳音像公司的临时工。
  她称自己是个“不安分”的“打工妹”,不甘心被现代工业文明的无情流水线挤压
成无知无党的“机器人”。在繁重的打工之余,她坚持自学,当取得一纸函授文凭后,
她又进入深圳大学开办的“星期天大专班”学习。“实现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后,我又觉
得远远不能满足,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大学梦’,而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在深
圳,谁不时时充实自己,谁就将被淘汰。”从偏远的乡村来到繁华的都市,安子感受到
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断地“跳槽”,执著地求知,便是在不断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当安子意识到
几年的打工经历正是自己最大的财富时,她便尝试用手中的笔叩开命运的大门。每晚拖
着疲惫的双腿从工厂回到宿舍,她便伏在窗台与床架之间的木板上用拙稚的笔写下自己
的苦闷和渴望。“晚上蚊子成群结队地进攻,我的作品简直是被蚊子‘咬’出来的。”
回首往事,安子仍是无怨无悔。有志者事竟成,几年来,她陆续在《女子文学》、《当
代诗歌》、《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上发表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50多篇。她的
作品成为几多忧伤几许豪情的“打工一族”的心灵档案。
  和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安子先以诗歌和抒情散文在文坛学步。去年年底,她在
《蛇口工人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纪实体小说《失踪少女》之后,便开始着力创作以打工
妹为主人公的纪实文学,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今年3月,她又在《深圳风采》
杂志上发表纪实体小说《蛇口打工一族》,以细腻的笔调描述了打工者的复杂心态和执
著追求,在特区打工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寻找安子”一时成为特区打工者的热切心
声。
  “寻找安子”,其实是打工者们寻找失去的自我。“民工潮”和“出国潮”一样,
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都有背井离乡之苦和步入人生新旅程的悲壮。如果说
“出国潮”带来的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那么“民工潮”则标志着农业文明接
受都市文明的洗礼。告别父辈厮守的原野,走进喧闹繁华的现代都市,打工者们激荡的
心灵上空弥漫着历史的风尘。在困惑不安之中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有人为他们的青春作
证。安子身为一个和他们患难与共的正宗打工妹,天然的感情使她成为打工者心目中的
知音和代言人。
  为了替打工者这一新型“都市边缘人”树碑立传,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和理解打
工妹这一特区“特种部队”,更为了唤起打工妹自尊自爱,今年初春,安子便着手创作
1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作品自去年8月9日在《深
圳特区报》连载以来,引起特区内外普遍反响和好评。深圳电视台为此专门录制了专题
片《明天会更好》,介绍安子的成长历程;几家电视台与安子联系要求将作品改编成电
视连续剧;深圳海天出版社正推出《青春驿站》单行本。“打工妹”一时成为特区人的
热门话题。
  安子还是一个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分子。在蛇口,她组织了由打工仔、打工妹参与的
蛇口半岛诗会,不定期编印《半岛诗刊》,为那些爱好文学的打工者提供习作园地。工
业区职工文艺会演,她和伙伴们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组诗《蛇口颂》,被评为蛇口工会
活动积极分子。她说,“我虽然觉得自己很平凡,但会尽力使自己不被淹没在茫茫人海
中。”自强自信是安子在这个人才荟萃的特区脱颖而出的真正秘诀。
  今年6月,安子以“打工妹”的身份正式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特区承认了她的价
值并接受了她。如今,安子在深圳无疑是个明星级打工妹,深圳电台、《深圳商报》、
《女报》、《特区企业文化》杂志纷纷开办“安子信箱”,由她负责处理打工者来信并
解答他们的种种疑问。安子和打工者的心灵息息相通,她用自己大姐似的温柔抚慰着打
工一族,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特区。她在答打工妹凌子媚的信中说:“深圳是我们
打工者矗立的一座无字的青春丰碑,虽然我们中间大多数人终将离去,但我们毕意留下
了这一份美丽。”打工者是特区建设的有功之臣又是特区的匆匆过客,他们用自己的青
春谱就了特区的风流,特区是不应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在成功面前,安子仍如昔日般沉静谦和。“感谢生活塑造了我。”安子深情地说。
                       1991年12月《南方周末》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8-4 at 23:46 ]

韩江不肖生 发表于 2004-8-4 23:39:59

             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

          这里有一片闪现若干个太阳的晴空。
                        ——题记

  在深圳市作家协会主持召开的“打工文学座谈会”上,一位貌不出众的女孩子一边软语温言“请多多指教”,一边捧送给我一张名片。打从那一时刻,我和安子便有了交往。
  应邀登门造访,与来自京都、桂东、粤北的4位打工妹不期而遇。在客人、安子伉俪的倡议下,我们五女二男结伴同行,溜达着穿过荔枝公园,嬉笑着钻出篱笆墙洞,相继走进了日月花酒家。就在漫不经心“饮早茶”的席桌上,就在无拘无束“闲聊天”的氛围中,我的脑海中递次闪出了本文的“腹稿”。

  “我向10岁的深圳少年讲述:我的姐妹们……”

  《深圳特区报》自连载系列纪实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以来,鹏城广大读者无不谈论著安子及其打工一族的事儿。
  自然,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是百万之众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时间,“寻找安子”的信件如雪片般转到了安子的手上。
  一位在油画厂打工的女孩子一往情深地写道:“当朋友问我心目中的偶像是哪一位时,我表露无遗,是您——安子!”
  一位来自东北某座小城的打工仔直言不讳地表白:“曾爱过舒婷、汪国真,如今真诚地爱上你,我们千百万打工一族的安子!”……
  毫不夸张地说,在深圳特区,迄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安子在打工仔。打工妹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原因在于,尽管她也羡慕大街上流行的花裙子,也向往歌舞厅时髦的浪漫曲,却义无反顾地认定了一条很苦很累的路,选择了一支笔,替奔波在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姐妹说话。在一首小诗中,她深情地“向10岁的深圳少年讲述:/我的姐妹们——/在一个‘?’还没形成七勺星的时候/在一个‘O’还没形成红太阳的时候/走进流水线的灿烂朝霞中/像自语又像发誓/是我们/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
  当然,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的有功之臣,岂止是打工妹、打工仔。从上述诗句中,人们强烈感受到的,是安子对打工姐妹的炽热情感,以及她们充分认识自身价值的自豪与自尊。
  而深圳特区,也并非外界人士想象的那般美好。这方热土虽然为打工仔、打工妹创造了种种机遇,为他们提供了物质上某种程度的富裕和精神上某些方面的满足,却同时又使他们备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举目无亲、生计失落等等窘境中,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向安子倾诉衷肠。
  一个被不公正“炒鱿鱼”的打工仔,用长达5页的篇幅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临结尾时有这么一句话:今天的我,去何处“自我推销”?
  一个落款“恳请呼救失落之女”的打工妹,在信中这样写道:生活的不平,爱情的多难,人生的坎坷,等待着安子姐的剖析……
  展读这类来信,安子的心像针刺一般难受。作为一个打工妹,她感到有责任去慰藉他们受创的心灵,增强他们拼搏的信心。于是,在打工之余,她常常约见他们,并借助新闻文化单位设置的“安子信箱”,用自己切身感受诉说“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会,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会寻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或以他人生动的事例表明“深圳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自强不息。”……
  正是这样,几多打工仔。打工妹调整了失衡的心态,鼓足了生活的勇气;也正因如此,安子不仅是受到他们钦佩、崇拜的“大人物”,而且成了值得他们信赖、爱戴的“贴心人”。

  “爱情是天赋的权利,但它要靠自我的造就才能获得”

  奔波在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姐妹,对于安子,不仅仅是钦佩。崇拜、信赖、爱戴,而且还有几许羡慕,羡慕她的才于,更羡慕她有个“如意郎君”。安子也曾多次说过:在感谢深圳塑造了我,同时感谢客人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当有人打趣地对客人说:“你也得感谢安子给了你一个温暖的家”时,客人眯眼微笑,连连点头首肯。
  当我像一些打工妹一样怀着好奇的心清,而又以一个记者的思路探询安子的“恋爱秘诀”以及“热恋轶事”时,她信口说出“爱情是天赋的权利,但它要靠自我的造就才能获得”,尔后,便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
  1989年,乍暖还寒的初春,不知是缘于诗歌,还是“安子”这个名字注定她将“收留”客人,这对妙龄男女在深圳大学相识了。第一次走进客人的宿舍,安子凝视着他床头墙壁上“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的手书,禁不住怦然心动。是刚刚经受了一场情感裂变的洗礼?抑或是面前的造访者是一个很有潜质而又分外纯情的女孩子?第一次相会,客人就对她说起了大西北的漠风,高原上的帐篷……哦哦,这初次见面仿佛成了一对故人别后惊喜的重逢!于是,安子勇敢地握住了客人伸出来的双手。
  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彼此开始用心灵的诗句编织爱情的花环了——我的小安子:
  你知道我透过茶色玻璃窗看那深南大道的感觉吗?很早地,我就被溶化在思念你的柔情之中了……
                          你忠诚的客人
                          1989年中秋夜邱,我亲爱的: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之于我的爱。有如四季的更替,因有了阳光、雨露、冷热而使万物自然地滋长着。

                         你梦中的小安子
                        1990年2月6日午夜

  然而,一个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市委工作的有为男儿,会真心与一个没有深圳户口的打工妹“拍拖”吗?安子曾有过疑惑,好心的姐妹都劝她“别自作多情”(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就在荔枝公园青青的草坪上,这对情侣的故事被热吻的夜风翻开了美丽的一页。就在1990年圣诞节的钟声里,他们接受了圣诞老人和7个小矮人衷心的祝福。
  那次在日月花酒家“饮早茶”的时候,我单刀直入地询问客人:“你难道没有想过,与一个打工妹成家会遇到种种困难吗?”
  客人仍然眯眼微笑,厚厚的两片嘴唇间流溢出甜蜜:“或许是我们都有颗慷慨丰富的心灵,不蜷缩在生活的角落,勇于直面人生,才酿造了这满怀激情的生命与爱!
  客人不愧是诗人,虽没有正面回答我的提问,却以诗句般挚诚的心声撩拨了我的思绪。
  安子固然以“自我的造就”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但是,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倘若没有客人观念上的更新,倘若深圳户籍的男性青年以户口、金钱、地位等眼光取舍爱情的价值和家庭的组合,也许,安子至今仍在寻觅她所期冀的“白马王子”吧?
  从这个角度看,安子感谢客人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就入情入理了。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深圳户籍的男性青年难道不应该效法客人吗?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造就的打工妹,正以她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期待着……

  “我终于发现,我拥有了大海,而大海也同时接纳了我”

  她们期待着更多更多的人认可她们的青春价值,期待着在深圳“有个温暖的家”,却同时愈来愈意识到“自我造就”的特殊意义,并在心田中竖起了效法的榜样——安子,无疑是优秀代表之
  安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岭南女儿家适中的身材,典型客家妹子的脸蛋,文文静静的举止,普普通通的衣着。在娇美、艳丽、爽朗、活泼的女性比比皆是的边陲都市,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平凡而朴实,朴实得让人感觉到几许乡土气息。不过,她那白净的皮肤,潇洒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温柔的谈吐,以及那用心聆听他人言笑的神态,却流露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魅力。待和她作过几次交谈,待获知她“自我造就”的历程之后,这种魅力就更加逗人喜爱了。
  那是在1984年盛夏的一个烈日下,一个身子单薄的17岁的女孩,告别了粤东北故乡的群山、流水,独自闯到了深圳……
  那是在某电子厂的流水线上,一个懵懵懂懂的妹子,“机器人”般地往线路板上插着零件,待回到两溜12张上下铁床的12平方米的陋室,累得真想大哭一场……
  那是在某宾馆的收银台前,一个胸前别着024号牌子的姑娘,总是微笑着迎送形形色色的宾客,因此很快被晋升为“领班”……
  那是在某装饰公司的设计室里,一个满头秀发、初来乍到的青年,居然一举搞成了构思新颖的广告画册图案,因而被封为“总经理助理”……
  那是在深圳大学中文系星期天大专班的教室中,一个衣着简朴的打工妹转动着一对眼珠,悉心聆听着、思索着老师的话语,不时专注地作着笔记……
  上述几个镜头中的“主角”,自然是安子。
  就在找工之余刻苦攻读的日子里,凭借偶然翻到一本《女子文学》的契机,安子发现了“自我造就”的新天地,并在一位青年作家的鼓励与扶持下,坚定了走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信心。于是,在喧闹的噪音里,在蚊子的叮咬中,在不眠的台灯前,在疲乏的晨曦下,她孜孜不倦地耕耘着缪斯的园地。于是,她的名字连同那一篇又一篇诗文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她的形象连同“青春节拍伴我行”的旋律闪现在《明天会更好》的电视荧屏上,她的声誉连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期望”被装进了各种各样的“安子信箱”。于是,她以“打工者优秀代表”的身份,迈着轻快而又沉缓的步子登上了《百万星光耀鹏城》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
  也正是在这种时刻,她深深地、深深地感激所有那些关照着她、关注着她的人们,并由衷地发出了心声:“我终于发现,我拥有了大海,而大海也同时接纳了我。”
  这大海——就是百万打工大军无悔的青春,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绚丽的人生……

            作者:李志。原载《深圳商报》1992年1月18日。

             

唔声唔声正先生 发表于 2004-8-4 23:50:57

安子是我们客家打工仔的精神领袖。

盐味板 发表于 2004-10-6 00:33:57

安子是吹出来的作家,看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而之所以吹得出来是因为有人力捧,总之靠的不是实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小女孩能混到这个份上,也不简单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从打工妹到特区女作家--安子 (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