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廖姓的来说说吧!!!
廖姓的族人们来吧!聊聊本姓的过去,现在,将来吧!:D:D:D:D 怎样聊,聊什么? 我来啦,说点什么好呢?
轉帖《关于修复廖氏始祖花公墓呼吁书》
轉帖关于修复廖氏始祖花公墓呼吁书
廖氏宗亲、花公裔孙:
座落于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乡立英“田鸡浮塘”的廖氏始祖花公墓自北宋至今已越千年沧桑,真可谓“千年古墓,百万裔孙”。
年年岁岁,风风雨雨,人事变迁,墓地缩小,如今面积仅有2.3平方米,无法容纳每年成千上万来自各省市区祭祖的宗亲。每逢雨季,道路泥泞,弹丸之地,难以拜谒。凡到过坟茔的宗亲出自内心之感叹:“祭奠失去立足之地,有损祖宗道貌尊严!”于是急切呼吁“传承廖氏,修我祖墓,裔孙行动,不得延误!”。
近日经花公祠墓修缮筹委会部分在杭宗亲商议:当务之急(第一期工程),需购地100M2为护墓内外围圈与祭奠人行道路使用,以解决扫墓“行路难”之困境。为此,筹委会呼吁每位花公裔孙应为始祖奉献一片敬孝之心,为修墓捐送一笔祭奠之资。为尽快筹集修墓资金,凡廖氏宗亲、花公裔孙,都应尽力捐资,以感应祖宗在天之灵,从而恩泽裔孙之昌盛矣!
经筹委会研究决定:凡为修复祖墓捐款人民币50元以上者,经在《花公园简报》刊登芳名,予以表彰,其中捐款500元以上者,除在《花公园简报》刊登芳名外,另立碑纪念。望广大宗亲、花公裔孙为修复祖墓尽忠尽孝尽力!
恭祝 海内外宗亲
鸡年大吉、事业辉煌;家庭幸福、贵体健康!
廖氏始祖花公墓园修缮筹委会
2004年12月25日
联系地址:福建省上杭县临江镇西门天文巷2号
联 系 人:廖伟民(筹委会秘书长) 邮编:364200
联系电话:0597-3842561 本人已通过家乡亲人代为转交捐款
请公布汇款帐号,方便汇款
相信会有更多的廖姓宗亲通过银行、网上银行等方式踊跃捐款以表忠孝
廖姓宗亲只要看看本论坛中的长教廖氏迁徙图
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花公后代
当然不在迁徙图范围内的也未必就不是
但是在迁徙图范围内的就肯定是
因为长教的开基祖是花公后代
田鸡浮塘--------------据说是该墓四周皆为水田,远处望去,就象田鸡(青蛙)浮在水塘上面。
[ Last edited by fslr on 2005-2-24 at 08:57 ] 春节前后各地廖氏宗亲自发组织到花公墓地祭拜,只是墓地到处都是烂坭,行走非常不便,为尽快解决行路难问题,春节前我向“廖氏花墓园修缮筹委会”提议:各地廖氏宗亲在今年集中时间,统一祭祖,并将人员名单向当地政府汇报,当地政府如果在祭祖人员多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组织接待工作,这样就能促使政府协调解决祭祖道路安全问题,请各地廖氏宗亲及时发动,尽一份孝心。
我不姓廖,但凑个热闹,发表一篇我的作品。
入川客家人的缩影—廉溪廖姓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从东晋、南北朝时避战乱从中原迁居今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一带,相对当地土著人来说后来者是客,故名客家人。客家人固守古汉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语言等,语言古朴、民风淳厚。又因生存环境恶劣,故客家人以勤于开拓、坚韧不拔的性格著称,随着清初移民填四川,一部分客家人迁入筠连,其中定居于廉溪的廖姓可算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廉溪廖姓的创业者廖世宾原是居住在广东省和平县的客家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父入川,几经辗转来到筠连,不到一年其父去世,廖世宾夫妇以当佃农、打零工维持生计,凭着客家人勤于开拓、坚韧不拔的性格,廖世宾夫妇从帮工到做小生意,慢慢地勤俭积累,逐步地买田置产,到晚年几乎买下了南起红庙子(今廉溪小学),北至真武山的沿河坝田,人称“廖半坝”,廖姓客家人终于在筠连安居下来。进入清末、民国后,廉溪廖姓人数虽不算多,但也拥现出一些著名人物,如在戊戌变法中推行新政、新学的廖国钧,参加辛亥革命后又荣获“国医”称号的廖鸿畴,在县内首倡妇女解放的廖素秋(女),蚕桑、茶叶专家廖涵秋,抗日名将廖新楠等,均在县内外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过贡献。
廉溪廖姓至今还保留着客家人传统的含汉族古音的称谓,如称呼祖父、祖母、父、母、姐、妹分别叫为阿公、阿婆、阿爷(读成“阿牙”)、阿娘、阿姐(读成“阿夹”)、阿妹(读成“阿梅”)等。
台灣 廖姓
我所知道廖姓在台灣大概可分單廖與雙廖.所謂單廖就是人往生後墓碑上一樣刻上廖姓.雙廖就是生前姓廖往生後就改回姓張.另一說法是.張皮廖骨.還有就是不吃雞頭.----單雙廖全台灣都有.不過雙廖集中台灣 西螺地區.我的印象中沒見過客家人是雙廖的.而我本身是單廖 武威堂.因為台灣大多講閩南話和標準話所以大部分客家人都會三種以上方言.老一輩還會講日本話.目前我還會講客家話.父母客家話口音不一樣.還好兩種我都會.不過下一代會講的人已經不多雙廖
Posted by accer at 2005-2-27 10:37我所知道廖姓在台灣大概可分單廖與雙廖.所謂單廖就是人往生後墓碑上一樣刻上廖姓.雙廖就是生前姓廖往生後就改回姓張.另一說法是.張皮廖骨.還有就是不吃雞頭.----單雙廖全台灣都有.不過雙廖集中台灣 西螺地區.我的 ...
雙廖,亦即張廖,本來也是客家的,他們是俺仔。他們的祖先是從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遷到台灣的,福建官陂是客家廖姓地區,他們的祖先廖三九郎,也是武威郡廖氏,廖三九郎娶邱氏,只生一女,招張元仔入贅。張元仔,字再輝,諱原仔,也是福建詔安客家人。廖三九郎公將百年歸老時,恐怕張元仔會忘廖返張,而張元仔便向廖三九郎發誓「生當姓廖,死後始歸張」,故台灣西螺雙廖,生時姓廖,死後墓碑上便改回姓張。至於台中張廖,則是在日治時,有日本憲兵入雙廖人家搜查,屋主為免日本兵懷疑為何廖姓人家而神主牌上則寫上張字,為免麻煩,故訛稱為張廖氏,自始便有張廖氏之出現。雙廖之所以由操客家話祖先改變為閩南方言,是由於當時的形勢,雙廖生活在閩南人周圍區域,客家人多生活在新竹或桃園等地,在這周邊為閩南人的區域,雙廖後代不得不改變語言,但在祭祖時雙廖家仍會用詔安客家話誦讀祭文。 太感動啦雙廖原來還有這一段典故.太珍貴.好難得喔.趕快收集起來.
泉州廖姓
我是泉州廖姓/听祖上说,是从龙岩和三明搬到安溪。然后再搬到惠安的。
我们的号叫做武威。
【推荐】我们县也有姓廖的
陆川清湖镇也有姓廖的,而且出过一位挺有名的将军,就是新桂系里面的廖磊,曾做过安徽省主席,以治军严谨,英雄勇善战著称,为官有清颂,惜年寿不长,逝于安徽任上 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的人民如今全部姓张!以前祖先是姓廖的!为什么现在全部改姓 张 了
有兴趣的话到漳州客家
看看“死张活廖”天下奇
看完这篇文章就全部知道了!
世彩堂也即万石堂,都是三国廖立的后代,不信请看!
【福建宁洋城(现龙岩漳平市双洋镇)武威万石堂廖氏族谱】注释资料集远祖世系
1 世:权公(字世重,东汉武陵〖现湘西北的常德武陵〗尉),生子二:长子:立 、次子:止。
2 世:立公(字公渊,长沙巴郡太守)(据《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廖立传: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征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徒长水校尉。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后丞相掾(李邰)[李邵]、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邰)[邵]、琬具白其言于诸葛亮。亮表立曰: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于是废立为民,徒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徒所。妻子还蜀)。生子三:长子:察 、次子:济 、三子:源。
3 世:察公(字晦明,三国吴秣陵〖现南京市〗尉),生子四:长子:壅 、次子:洵 、三子:冉 、四子:瑄。
4 世:壅公(字子寿,零陵〖现湖南永州〗令、司牧(正九品)),生子三:长子:孝先 、次子:忠先 、三子:义先。
5 世:孝先公(字重亲,丹阳〖现江苏丹阳市〗令),生子四: 长子:贵彦 、次子:贵良 、三子:贵清 、四子:贵远。
6 世:贵彦公(字元英),生子三: 长子:镇 、次子:共 、三子:汶
7 世:镇公(字定邦),生子三: 长子:玉 、次子:珍 、三子:金。
8 世:玉公(字世宝),生子二: 长子:彦敏 、次子:彦修。
9 世:彦敏公(太常寺少卿),〖注:太常寺,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生子一: 奉贞。
10 世:奉贞公(字安节),生子一: 汾。
11 世:汾公(字元清,金吾大将军),〖注: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生子一: 凌。
12 世:凌公(字冲宵), 生子一: 广。
13 世:广公(字宇宙,唐天宝7年(公元748年)进士,常州〖现江苏常州市〗刺吏〖注:唐代地方政权沿承隋制,设州、县二级。州设刺史,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属吏。〗),生子二: 长子:达、次子:进。
14 世:达公(字时亨),生子一: 云。
15 世:云公(字从龙,侍郎),〖注: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官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生子一: 怀恩。
16 世:怀恩公(金华〖现浙江金华〗令),〖注:唐代地方政权沿承隋制,设州、县二级。州设刺史,县设令〗生子一 : 讚。
17 世:讚公(字廷宣),生子一 : 凝。
18 世:凝公(字元直),生子二 : 长子:明、次子:晦。
19 世:明公(字子曦),生子一 : 晶。
20 世:晶公(字孟光,隆平〖注:隆平县:初为昭庆县,开宝五年(972)更名为隆平县,熙宁六年(1073)省入临城县为隆平镇,元佑元年(1086)仍置隆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侯),生子四 : 长子:前 、次子:后、三子:左、 四子:右。
21 世:前公(字胜启,唐末僖宗年间生,〖注:约公元九世纪七十年代〗南剑州〖现福建南平市〗刺史),生子一 : 泰岁。
22 世:泰岁公(字五郎,秘书省校书郎〖注:官为正第九品上阶,唐白居易、王昌龄,宋黄庭坚、苏洵、柳公权等皆授此职〗),生子一 : 公智。
23 世:公智公(字二郎),生子四 : 长子:延福 、次子:延寿 、三子:延康、四子:延宁、五子:延富。
24 世:延康公(吉王府〖现河南长沙市〗司马〖注: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生子一 : 镇。
25 世:镇公(公元925年生,字铁坠,吉王府司马,于唐懿宗朝迁蛟溪(原名交溪)为顺昌廖氏始祖;其胞弟廖业仕睦王府司马迁大槎为槎溪先生始祖。),生子四 : 长子:再永 、次子:再顺 、三子:再生 、四子:再兴。
26 世:再兴公(字永吉),生子二: 长子:仲镐、次子:仲鲁。
27 世:仲镐公,生子一 : 范。
28 世:范公,生子五 : 长子:亮 、 次子:讷、 三子:美、 四子:昊、 五子:点。
29 世:点公,生子二 : 长子:则、次子:种。
30 世:则公,生子二 : 长子:隐、次子:冕。
31 世:隐公(字逸友,天圣八年(公元1027年)卒),生子二 : 长子:丕、次子:极。
32 世:丕公(字显承,生于雍熙三年(公元987年,丁亥),以孙刚贵赠少师〖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生子一 : 懋。
33 世:懋公(字慎修,奉议大夫(正五品),天圣元年(公元1019年)生,以刚贵赠少师),生子三: 长子:刚(世芳)、次子:列、三子:副。
34 世:刚公(廖刚,即世芳,字用中,号高峰。宋熙宁三年(1071年)生,绍兴13年(1143)年病逝,享年73岁,葬于蛟溪凤山之原。皇上赠少师,追封他为“顺昌开国男”。廖刚少年受业于著名理学家杨时门下。宋绍圣四年(1097年)中乡举,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待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等职。廖刚在宋朝任职期间,宰相蔡京当权,他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咒怨之声遍及全国。廖刚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论奏无所避;并反对秦桧卖国求荣,割地求和,积极支持李纲,岳飞杭金。廖刚博学多才,著作颇丰,著有《高峰集》、《高峰先生文集》、《诗经讲义》、《世彩堂》等。),生子四 : 长子:迟 、 次子:过、 三子: 遂、 四子:蘧。
35:世:迟公(知均州,今江西高安县),生子二: 长子:觐、次子:耆 。
过公(知梧州,今广西苍梧县),生子三: 长子:睍、次子:誢、 三子:觊。
遂公(知化州,今广东化州县),生五子: 长子:觌、次子:观、三子: 覵、四子:靓、五子:涀
蘧公(字伯宪,号梦先,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注:吏部尚書,正三品,仿自《周禮》的天官大宰(冢宰),主管全國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生子七:长子:靦、 次子:规、 三子: 视、 四子:觎、 五子:碶 、六子:觇、 七子:覩。
36 世:觐公(雷州通判(今广东海康)〖注: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承议郎〖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凡文官九品,有正、有从,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曰将仕郎。〗)生子七:长子:心祖、次子:恒祖、三子:
惟祖、四子:梦祖、五子:性祖、六子:恺祖、七子:惧祖。
耆 公,生子一: 敬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