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25-4-8 22:54:01

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兴宁人)

王硕威,男,汉族,广东兴宁市人 ,1980年1月生,中共产党员,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福建舰总建造师。
现任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7%A1%95%E5%A8%81/22486313

王硕威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到参加工作以来,完整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
王硕威因能力出众被委以重任,参加了对辽宁舰的改造工作,主要负责解决旧航母的电磁兼容问题。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经验后,在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建造中,王硕威担任副总设计师。 而此次,王硕威则作为福建舰的总建造师,继续在建造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现任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2020年4月1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王硕威的名字位列其中。

人物关系
播报编辑

父亲王兴权是兴宁市坭陂镇人,母亲是湖北人,与王兴权是大学同学,均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现武汉理工大学)。

获得荣誉
播报编辑

2009年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0年、2011年两次获评“辽宁舰”工程攻坚会战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先后获得原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4篇,国防科技报告3篇,2017年当选为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8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yanxiuhong 发表于 2025-4-8 22:56:21

中国最牛80后!25岁造航母,32岁任总师,堪称“国宝级天才”!
AEIC学术交流中心
2023-08-05 10:12
广东
2022年6月17日上午,命名为“福建舰”的航母举行下水仪式。

这是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更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空母舰,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而在台前幕后欢呼的众人当中,有一抹身影难以忽视,那就是这艘国产航母的总设计师、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成员——王硕威。

今年43岁的他,已有3艘航母的设计建造经验,25岁参加航母建造,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32岁成为航母总师,堪称中国航母事业的“国宝级天才”!

01与中国“航母梦”一起成长

说起来,王硕威投身海运事业,这是有些家学渊源的。

王硕威的父亲祖籍广东梅州,是兴宁市坭陂镇人,1964年高中毕业,后来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造船系。

他的母亲则是湖北人,同样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

这对同班同学相识相知相恋,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并于1980年诞下王硕威。

父母的大学专业无疑影响到了孩子的专业选择。

1998年,王硕威在高考志愿填报上选择了华中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的船电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这成为了他大学四年栖身的地方。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这是个被誉为“新中国舰船工程师的摇篮”的地方。


在王硕威成长、求学的时候,正值中国“航母梦”复苏的时期。

1998年,在乌克兰的拍卖会上,前苏联第二艘航母“瓦良格”号(原名“里加”号)待价而沽,中方以2000万美元竞标成功,当场办理了拍卖成交协议。

1999年,中方付清所有欠款之后,与乌方签订购买“瓦良格”的正式协议,获得了船主证、船籍证等十多份法律文件,“瓦良格”号拥有了中国国籍。

但因为国际海域格局复杂,多方势力拦阻,“瓦良格”号与负责的中方人员一路奔波,四处飘荡,直至2002年才进入中国领海,抵达大连港。

然而,还有棘手难题摆在中国科研人员眼前。

苏联解体前只完成“瓦良格”号70%的工程,加之苏联的电力设计等方面与中国的皆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如何让这座庞然大物重启并投入应用,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正当中国航母事业亟需人才之时,2002年大学毕业的王硕威叩响了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的大门。

要知道,王硕威所读的专业在当时可是“香饽饽”,他的许多同学签约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研究所的工作显得是如此的“冷板凳”。

而无数中国人的“航母梦”正是王硕威的理想所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解,王硕威依旧坚信自己的选择。

这一呆,就是二十年的时光,他完整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两艘国产航母的研制过程。

02 踏上万里征途,造就“辽宁舰”

22岁能走进“701”所,意味着“天才”,更意味着“重担”。

在“701”所工作三年之后,年仅25岁的王硕威接过一项重任:解决“瓦良格”号甲板的电磁兼容问题。

在航母这项世界最为复杂的巨型系统工程平台上,电磁状况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电子设备的种类繁多,大量无线电和卫星天线也层层叠加,电子系统的工作频率不同,电磁极易互相干扰。

如果它们在开机时互相干扰,那么航母甲板难以安全作业,航母的战斗力和安全性都难以保障。

加之中国科研人员第一次接触航母,没有任何国家和外方人员能在此领域伸出援手,中国航母事业的第一代人本身就如一张白纸,没有经验,没有图纸,没有指导。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下去!”

王硕威带领着团队伙伴在黑暗中摸索,在挫败中前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他们从查资料做起,几千份文件摆在案头,他们详细查阅一篇又一篇文章,从理论中寻找可落地的方法。

随后,一行人相继完成了搞仿真、做试验等工作。

他曾回忆,团队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连续多天户外作业,也曾在高温、高湿、高盐的岛礁坚守数月,平时加班加点、彻夜不眠更是常态。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节省试航时间和保证实验环境,他们一般都在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进行测试。

夜深人静时,也正是王硕威等人在甲板争分夺秒进行实验的时刻。

寒冷凛冽,他们一站就是一整晚;晨光熹微,他们赶着回实验室继续分析数据。

在如此用功下,王硕威等人从全舰电磁兼容性顶层规范论证开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从顶层设计、问题预测,再到多层控制、分阶段验证的设计路线。

从25岁到32岁,从弱冠年华到不惑之年,王硕威的苦心孤诣最终铸就大国重器。

他开创性完成航母电磁兼容联合实验,第一次形成电磁干扰性静态与动态等效实验,攻克了一道世界性航母工程研制难点。

他还开创性完成航母电磁兼容性1:1陆上联合试验,首次形成了电磁干扰性静态与动态等效试验、脉冲电磁环境下弹药安全裕度等效试验等创新方法,有效攻克了工程研制难点。

逐一攻克技术难关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在2012年威武出海,正式亮相。

中国的百年“航母梦”,终于成真!

但与此同时,外界质疑之声喧嚣尘上:

中国人有能力自己研制航母吗?

03 再接再厉,圆梦国产航母

“辽宁舰”改造工作的完成,对于王硕威的航母事业而言,这只是个起点。

研制国产航母的重任正等着他和他的团队。

这一次,我国要打造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的国产航母“山东舰”,王硕威升任为型号总体副总设计师。

“山东舰”的船体要由一块块巨大特殊铁板焊接,看似简单的研制实际上要突破几百项技术难关。因为其钢板强度,是普通民船的好几倍,焊接难度也因此更高。

王硕威带领团队首次采用以总段为导向、各专业协同推进的区域设计模式,他大胆地以三维设计为平台,以总段为周期进行设计,显著提升了航母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为确保工程研制节点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后五年间,我国突破了航母特种钢和专业焊接等百项关键技术难关,拿下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无论是船体设计与锻造,还是阻拦索等装备,亦或是电力电磁系统,“山东舰”的一切全都由中国自主研发。


2017年,山东舰隆重下海,中国迎来双航母时代,让无数等着看戏的人被“打脸”。

王硕威说:“当舰船报国的火炬,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必须勇于担当,才能接好班。”

随着2022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他们用成绩告诉世人,这个“班”,他们接得很好!

“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这是新中国建造过的最大的军舰、亚洲制造过的最大军舰、除美国外全世界最大的航母!


参加工作的二十余年来,王硕威与航母一道成长,除了解决种种技术难关,他还获得多项荣誉。

2009年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评“辽宁舰”工程攻坚会战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和2020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先后获得原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拥有了一支平均年龄36岁左右的航母研发设计建造队伍。

未来,我们会有“004”“005”“006”……的航空母舰,也会有一代又一代投身航母事业的科研人才与研制队伍,一同走向深海,走向辉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兴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