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子助力地方创新客家古建监测体系
闽西群山之间,一座座客家古建筑正经历着科技赋能的保护革命。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中华古建筑抢救性保护调查组”联合宁化县住建局,构建“卫星遥感+人工巡检”天地协同监测网络,让百年土楼、千年宗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套覆盖“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立体化监测体系,成为全国文化遗产智慧保护的创新实践。卫星“天眼”织密防护网 隐患无处遁形
在宁化县住建局监测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全县173处古建筑的“健康数据”。通过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系统可精准识别0.5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形变,对比历史影像数据,自动生成风险预警报告。2024年台风“海葵”过境期间,卫星监测发现彭坊村古建筑群西北角出现3.2毫米位移,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避免结构性损伤扩大。
调查组推荐权威机构开发的“古建生态智慧监测平台”已接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数据,可提前72小时预测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对建筑的影响。在宁化文昌阁,墙体含水率、木构件腐朽程度等12项指标实时回传,当夯土墙盐析结晶厚度超过0.3厘米时,系统自动推送维护方案。“过去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说话。”县文保中心主任邱明华表示,卫星遥感使古建监测精度提升80%。
“铁脚板”丈量文明厚度 每月巡查雷打不动
科技监测之外,宁化县还建立起“县—镇—村”三级巡查机制。16个乡镇的古建保护专员每月携带智能巡检设备开展“规定动作”:用裂缝监测仪检测墙体,精度达0.1毫米;通过AR眼镜扫描梁架,自动调取维修档案;使用无人机对屋顶瓦片进行多光谱分析……这些数据同步上传至卫星监测系统,形成保护闭环。
在石壁镇,文保员老张的巡检包里装着“古建守护者”终端机,发现屋檐渗水只需拍照上传,AI系统5分钟内生成诊断报告。“去年用这个设备发现了7处隐患,最快2小时就有工匠到场处理。”老张展示的巡查记录显示,2024年全县累计修复瓦片脱落、木构虫蛀等问题436处,处置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
天地协同见真章 千年技艺续新篇
天地协同监测体系不仅守护建筑安全,更为传统技艺注入科技基因。在福建师范大学团队参与下,宁化县建立“数字工匠”培训基地,将卫星监测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工匠通过VR设备可模拟修复复杂构件。宁化住建局聘请的古建专业,三明学院安显楼副教授介绍:“现在修复斗拱前,先在数字系统里‘预演’,成功率提高一大截。”
这套体系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2024年,宁化县古建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下曹村“卫星守护的明清建筑群”成为网红打卡点。文旅部门开发的“古建筑健康地图”向游客开放,扫码即可查看古建筑监测数据,这种“透明化保护”模式赢得游客好评。
“从太空卫星到田间地头,我们期望构建起全天候、全要素的保护网络。”福建师范大学团队成员徐凯瑶表示,该项目已列入智能建造试点,未来将推广多处历史建筑。当科技之光点亮文化传承之路,那些静默伫立的古老建筑,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当代史诗。
转发:https://www.eol.cn/fujian/fjgd/202504/t20250401_2661657.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