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人为什么反感惠城人称本地?
文/伟卜博1,所谓惠城“本地人”其实是早期的客家移民,本地话是从客家上游的赣南、龙岩、兴梅地区延伸过来,“本地”跟先秦无关,跟东晋无关。
惠州市志《人口.大记事》第45页写得很清楚: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惠州市属长年战乱,民死田荒,多年未复,兴宁、长乐及安远、武平异邑客民流入归善、海丰、永安等地界”,这里记载的就是惠城本地人祖先迁入惠城的过程,因为惠城周边的客家人都是入清后,政府推出“废界复耕”政策后才迁入,两者迁入的时间,官方志书和民间族谱都有明确的记载,本地人比客家人迁入的时间早一百年左右,而且都是从客家地区迁入。“本地”是水源音的别称,是先来后到概念,是客家人对客家人的称呼,是历史的概念,而不是土著与客家的概念。
2,客家人在惠州落地生根已有几百年历史,已经成为地道的本地人,“本地”作为历史产物,不能继续被惠城人利用。
3,“本地”还有排外的含义,你是本地,意味着别人是外地,是不和谐的符号,不利于大家和睦相处,所以,本地标签不能继续被惠城人滥用。
也许有人会问,《太平寰宇记》不是说宋朝末期,惠州四属原籍有6115户,客籍2224户吗,那些人到哪里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人的生存状况。
我国人口众多,有五千年历史,但到清朝初期,全国总人口才1.4亿人,可见古人生存状况非常不容易!可以想象一下,全国都战火连连,生灵涂炭,唯独惠州独善其身,繁荣昌盛,这可能吗?惠州有那么幸运吗?如果有那么幸运,《惠州市志》也不可能说惠州市属民死田荒,多年未复。
那么,惠州土著到底去了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做过解释,而且这个解释被学者广泛接受,宋朝以前的部分土著去了广西或者东南亚国家,有部分土著被肃清,自宋朝以后,广东历史上多次出现肃清猺贼、蛮贼、番贼的记录,每次肃清后,都大量人口消失。另外,广东民间盗寇掠城的事情也时常发生,迫使住在城里居民四处逃散,那时连县令遇害的事情都时有发生。单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志书就有记载草寇掠城,民户逃散,所存者仅八里,而县治倾圮尤甚的记录。杀戮过后,虽然还剩下少量杂七杂八居民,但他们还是早期的客家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