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兴宁天妃宫与城隍庙
本帖最后由 风轻79 于 2024-5-7 19:01 编辑前段时间在神光山游玩时,看到祝枝山纪念亭上一幅他主持编纂的明朝兴宁城池图,驻足许久,500多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兴宁有幸这位江南大才子任知县,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文化与记录。他主持编纂了《兴宁县志》,并留下了许多千古诗篇,为兴宁的人文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祝知县编纂的明朝城池图里,兴宁旧时有城隍庙、关帝庙、宝成寺等,西门附近竟然有个“天妃宫”。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我肤浅的记忆中,天妃宫妈祖庙应该是我国东部沿海才有的崇拜,特别是在广东、福建地区非常的流行。我也参观过许多的天后宫,深为他们的文化所吸引。而她竟然出现在我的家乡,带着激动与好奇,又开始去寻找关于家乡逝去的历史记忆。
妈祖崇拜起源于宋代,妈祖又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出海的女神。妈祖原名“林默”,于北宋出生于福建莆田,在28岁时因救渔民而不幸遇难,后历朝历代均有褒封,清朝时封为“天上圣母”。天后宫不仅在中国沿海有分布,而且传播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
我国自北宋开始陆上丝绸之路就已基本断绝,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线。思想、文化、物品的交流非常频繁,各国间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共同进步。而大海神秘莫测,充满着未知的恐惧,保平安归来的妈祖变成了沿海人民的共同信仰。我们兴宁地处韩江流域的上游,自明朝起兴宁成为潮盐集散地后,随着潮兴两地交流的加深,两地文化也渐渐相互渗透,保平安的妈祖自然也传到了兴宁。因为妈祖保佑的是行船的人们,无论你是在海上,还是在河上,“只要你相信我,我就保佑你平安”,天后娘娘这样说道。所以从开始保出海行船的平安,演变到后来的保生活事业的平安,兴宁自明朝开始一直就有天妃的信仰。信仰最初都是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惧怕,从而保持对自然的谦卑与敬畏。人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神秘力量,在高高在上神的庇护下,人们只是祈求生活中的平安顺遂而已。保平安的天妃娘娘,自然也就成为了古时兴宁人的一种信仰。当然我们地处山区,对妈祖的崇拜,不太可能像其他神明一样得到充分认同。所以,传到兴宁之后的妈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改“天后娘娘”为“天妃娘娘”。 当然,妈祖崇拜不仅仅传到我们兴宁,今梅县、水寨、华城等均保留有天妃宫。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俗称“三月三”,是当地非常隆重的节日。为何三月廿三会被叫成“三月三”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今年华城举办的“三月三”天后宫妈祖文化节。这个节日,华城人们一直延续了好几百年,中间略有间断,近期主要是在文革期间。后来五华政府与民间都开始重视,重新恢复了这个文化传统,并在十几年前被评为梅州五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五华人们引以为傲的一张文化名片。当然,为何三月廿三会变成“三月三”呢?许多人也解释不出原因了,我想这早已不再重要。因为那时人们生活困难,总要在辛劳之中找点生活的乐子,妈祖诞辰这个重要的纪念日,大家一起招呼亲朋好友前来,祈祷人人平安顺利。或许,三月廿三念起来拗口,叫着叫着就变成“三月三”了。因为日期大家都记得,平安喜乐才重要。
“三月三”一大早,位于华城后街的天妃庙早已装扮一新,众多信众早早等待着节日的到来。特别是这几年都请来了普宁英歌队来华城交流演出,潮客两地共同交流丰富完善妈祖文化。他们天还没亮就租大巴车从普宁出发,路上就开始化妆准备。早上9点整,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从天妃庙出发。开头的是显眼的华城“三月三天后宫妈祖”几个彩绘大字的挂幅,背后三角旌旗上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一路敲锣打鼓,气势非凡。排头阵的当然是普宁英歌队,虽然天下小雨,他们依然神采奕奕。“宋江、公孙胜、李逵、武松、孙二娘、时迁”等众多好汉均在场,每到路口宽敞处都会有热情表演,受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英歌队之后金鼓金锣登场,大家都知道游行主角要来了。在“肃静”“回避”的木牌后面,首先登场的是威武不阿的四大天王。在天王的护送下,大红轿子缓缓而来,神龛里端坐的是妈祖,只见她头戴冕旈,身着霞帔,手执如意,神威显赫,雍容端庄。妈祖的到来,让不少老人神情肃穆,双手合十祈求平安顺利。 妈祖后面是几组打扮的像宋人的仙童,坐在彩车上,向观众不时微笑挥手,向大家送上祝福,犹如广府地区的“飘色”文化。紧接着的是一对对母女。穿着汉服,打扮成古人模样,大手牵小手。向两旁鼓掌的观众挥手致谢。这两只紧握的双手更多的是新旧两代人的传承,孩子们也会记住上辈人的叮嘱,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定然会一代代继承下去的。母女队伍后面是客家地区的舞龙舞狮,只见龙飞凤舞,狮子生动活泼。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游行队伍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队伍的最后是几块彩幅,上面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安居乐业”等字样,为父老乡亲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游行队伍穿街走巷,历时三个小时,所到之处,人潮涌动,大家都喜气洋洋,热闹无比,也同时为妈祖出行送上最热烈的掌声与祝福。
参观完华城天妃游行后,我回来在老街附近寻找兴宁天妃宫的记忆。据附近一位近百岁的老婆婆介绍,兴宁天妃宫一直都在,她年轻时还常参加兴宁的天妃娘娘游行,非常的热闹,是兴宁传统的重大节日。那时队伍也是从天妃宫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时常高呼口号如“天妃娘娘万打万岁”等,兴宁城各大街道都会经过,其中最重要的是游经河唇街,那里信众特别多,因那边商铺多由潮汕商人开设,每年的游行捐款也是那里最多的。有一年还特别隆重,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中午1点才结束,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破四旧”运动中,天妃宫、城隍庙等均被破坏拆除。后天妃宫改造为兴宁县第二幼儿园,今为福寿托老院。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半点天妃宫的模样了,兴宁大多数人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传统。东门城隍庙也同时被拆除了,改建为人民礼堂,后为大型商场,现为永欣电子公司。在今城隍庙旧址旁一窄巷深处,仍摆放着“城隍爷爷”和“城隍奶奶”两位老人家。他们两位今天略显寂寞与孤单,虽然二老好些年头都已不再出游了,却仍在坚守着自己的地盘,依然庇护着兴宁城区的二十多万人们,保佑着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都能风调雨顺,百业兴旺。(2024.5.5)
补充内容 (2024-5-8 16:07):
在以前,兴宁不仅有天妃出游,还有城隍出巡,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举行城隍庙会,即城隍爷出巡,日期由庙会自定,主要是在天气干旱或洪涝期,城区人将城隍爷像抬出来,用来祈雨或求晴,一路敲锣打鼓,香烟缭绕。有一年大旱,城隍游城一周,调皮的兴宁人把城隍老爷放大坝里晒太阳,大有你不下雨,我就不请你回来的阵势,或许老爷也是给晒晕了,三天后果然天降大雨。 更正一下,应该是妈祖最初被称为“天妃”,后来在元明清历代逐渐被加封为“天后”。清康熙年间,妈祖被正式封为“天后圣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