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竞清 发表于 2022-11-29 22:11:05

浅谈以中国茶文化为的配道产业的前景

浅谈以中国茶文化为的配道产业的前景

                                    温竞清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至今有4700多年的茶史。         201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暨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致贺信,对博览会的举行表示祝贺。习近平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希望你们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习近平主席对发展茶产业、壮大茶品牌、传承茶文化提出了殷切期望,令人备受鼓舞。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流中重要的一笔财富,中国茶文化内容丰富,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人们走进中国茶文化宫,可全面了解中国茶形成与发展。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我国茶叶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迅速发展,目前茶叶生产遍布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人员就高达8000万人。据《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为121万公顷,到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攀升至257万公顷,占全球茶园面积的一半,位居世界第一。茶园面积的扩张,带来了产量规模的上升。2003年,我国茶叶茶凉为77万吨,到2014年,茶叶产量上升至210万吨,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茶叶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甚至已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当前具备较大优势的农业产业之一。综上,茶叶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仍向好,在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后,还可以跟随“一带一路”的战略,把茶叶出口到外部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将达到34万吨。          例如,笔者家乡---广东紫金,紫金山好水好人更好,好山好水出好茶,美了环境、兴了经济、富了百姓。近年来,紫金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路子,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品牌化,茶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改善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当前,“ 一带一路 ” 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紫金茶叶走出国门提供了机遇。希望通过茶博会,架起友谊桥,打好文化牌,唱好经贸戏,让更多中国茶叶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紫金茶叶走向市场、飘香世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需求得到了持续的释放,茶行业得到了稳健的发展,全国18个产茶省茶叶总产量227.8万吨,近10年来茶行业产量保持平均10%的增速稳定增长。相比2005年的93.5万吨的年产量,10年间产量增长超过一倍。很多地方开设了茶艺馆、茶园、茶宫,如深圳、浙江等地的茶博会,人们可尽情体验到茶文化之美、领略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商务活就“一带一路”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文化旅游在茶产业创新转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等议题,开展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为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随之消费属性,消费观念,产品创新,品牌内涵,业务模式,渠道构成,运营管理方式以及资本八个不同角度的茶行业发展趋势。一是茶叶正在回归日常饮品的属性,自饮茶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 二是消费习惯随消费群体的分化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成为茶叶消费的新趋势。三是创新产品和新的茶叶衍生品,将进一步满足不断分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五是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六是渠道分工日渐显著,多样化的渠道构成拓宽了茶企销售的宽度。七是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方式将激活渠道潜力,创造新的销售增长空间。八是资本助力茶叶企业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出新议题,如分别为一带一路战略为当地乃至全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文化旅游在茶产业创新转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茶旅融合发展在产业扶贫中的独特作用。中国茶文化产业作为“兴文强茶联盟”单位,打造全国一流践行实施茶文化旅游的单位之一。把茶乡之旅,融入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传播更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其展示内容生动,呈现形式活跃,让人更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纳这种传播感受与文化的形式。同时,茶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人们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达形态。茶旅是茶与旅游两个元素在日常生活之外的结合,是人们单一生活模式的有力补充和丰富,与当下人们推崇的生活方式相吻合。          此外,当前的中国茶产业,六茶共舞,“六茶”包括喝茶、饮(料)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是个有机的整体,既要有做精茶叶,做强品牌的匠心之道,更要有跨越茶叶做强茶产业的创新之道。做到“六茶共舞”,一是要树立新理念。他认为,“六茶共舞”,重在三产(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贵在文化引领,科技支撑,企业运作,政府主导。践行“六茶共舞”,就要树立跨越茶叶小品牌、小产业,做强茶业大品牌、大产业的理念,实现从茶叶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小茶业业态向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新业态、多业态的大茶业转变。二是要做到“文化为魂”。“六茶共舞”只有融合优化多元文化元素,彰显古今交融,雅俗共赏,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多元特色,做好茶旅结合、茶禅(道)和合、茶文融合、茶养契合、内外聚合的精彩文章,丰富文化链,拓展科技链,延伸产业链,创新营销链,提升价值链,使茶业接二连三增加成长力,使跨界拓展新业态新产业增添鲜活力,把“六茶共舞”舞得更精彩。三是要做到科技(人才)驱动。丰富人才链,拓展科技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新业态,做强大茶业,是“六茶共舞”的动力源泉。茶界科技院校和相关科研、文化机构要融入“六茶共舞”新舞台,努力创造一个从茶叶走向茶业,从茶农走向茶师,从茶园走向市场,从茶乡走向茶都,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小品牌、小茶业走向新业态大品牌、大茶业,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崭新局面。四是要做到“创新为本”。在品牌创新方面,当前,中国茶品牌重点应是满怀诚信,别具匠心,着力打造国家品牌、世界品牌,规范公共品牌,做精文化品牌,做强企业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文化以及设立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在绿茶创新方面,重点要在“易氧化、不适宜人群喝茶和品牌宣传、营销”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推进绿茶生产创新发展。在体制创新方面,可考虑培育茶业龙头大品牌,大企业,创建起茶品牌企业联盟等。同时,就产业发展而言,茶文化旅游的推进,应是让产业服务生活的一个实例,也是享受“有茶生活”的最好体现。             因此,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的配道产业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更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好产业。

深圳紫竹斋主人温竞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以中国茶文化为的配道产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