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利用客家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
仪陇县利用客家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发布时间:2017-05-24 09:27:58来源:仪陇报仪陇县,红色文化厚重,巴蜀文化浓郁,客家文化独特,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现代商业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独特的客家文化优势,在川东北地区独领风骚。充分利用仪陇客家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可为仪陇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目前,全球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多万人,分布在我国大陆的18个省(市、自治区)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全世界其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地客属团体以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简称世客会)为纽带,为全球客家人恳亲联谊、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互惠互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仪陇是我国西部仅次于成都东山洛带最大的客家聚居区,仪陇客家人是明末清初从粤、闽、赣迁移而来,现有30万客家后裔传承客家遗风,客家人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保存较完整,现县内约有5万人仍能流利地说纯正的客家话,仪陇客家聚居区还有大量有特色的客家生活生产用具,有不少客家民间艺人还身怀客家歌舞、编织等技艺。朱德是全球客家人的杰出代表,朱德故居和朱德诞生地就是具有典型客家风格的建筑,琳琅山景区内的丁氏庄园,堪称“川北客家第一庄”。马鞍镇老街、新政老街、石佛双祠村饶氏祠堂等均是客家先民迁川定居后按祖籍地风格修建的、较能全面体现仪陇客家民俗风情的客家古建筑。源远流长的仪陇客家文化已在全球客家领域享有川东北“客家胜地”的知名度,已成为仪陇旅游在川东北较有特色的名片。
如何利用好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优势,打好“客家文化”这张牌,这需要全县人民的智慧。
客家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17 10:36:47 来源:仪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客家人随湖广移民进入仪陇。经历400多年的繁衍,仪陇客家人已发展到30万之众。以朱、郑、丁、饶、陈等为主的20余种姓氏的客家人,分布在以马鞍为中心的29个乡镇,占仪陇县总人口的20%。仪陇是西南地区第二大客家人聚集地,仪陇客家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广东韶州,主要聚居在马鞍、乐兴、丁字桥、周河、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大丰、碧泉等地。其中朱德总司令就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仪陇客家人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仍有留存。马鞍境内的客家会馆龙母宫和客家民居丁氏庄园保存完好,为川北建筑抹上了鲜明的客家特色。客家民歌是移民文化的传统因袭,在格调、韵律、语言上,继承了历代诗词律绝的风格,又吸取了各地尤其是四川民歌的优秀成分,别具一格,久唱不衰。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说客家话 唱客家歌
2015年3月23日 来源:南充日报
“忘不了孩提时你如何辛苦把我养大,忘不了年少时你额角那染霜的银发……”3月20日,在仪陇县乐兴小学校,三年级二班语文老师梁恒正用客家话教学生们唱客家民歌《奶奶我爱你》。由于地处客家人集中聚居的“仪陇客家第一乡”乐兴乡,该校以传承客家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以传承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开设客家课堂,教学生们知客家史、说客家话、唱客家歌,并专门编制了与客家文化息息相关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根》。
据仪陇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良平介绍,仪陇客家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广东韶关。乐兴乡村民珍藏的族谱显示,清初时,各地人口大规模迁入四川,迁入仪陇的客家人有朱、陈、张、许、潘、丁等20个姓氏,主要聚居在马鞍、乐兴、丁字桥、周河、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大丰、碧泉等地。发展至今,已广泛分布于29个乡镇,总人口约22万,占仪陇县总人口的20%。
仪陇客家民歌有山歌、嫁歌、丧歌等,多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具有客家语言、地域风土、乡间民情等地方色彩。总体上说,仪陇客家民歌是移民文化的传统因袭,在格调、韵律、语言上,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和四川民歌的优秀成分,大量运用比喻、双关、起兴、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可谓土洋结合、推陈出新。数百年来,客家民歌在仪陇客家民系流传,久唱不衰。
无论是山歌,还是嫁歌、丧歌,直接取材于客家儿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用歌声来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排愁解忧、鼓舞斗志。无论是生活劳动、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男女之恋等,都可以成为民歌的题材。
在乐兴乡土寨沟村七组,村民正在抬石头,他们边抬石头边吼号子。陈良平告诉记者,仪陇客家人在劳动中,为相互激励劳动热情,总是号子不断歌不停,如插秧时有插秧歌,车水时有车水歌,拉石头、抬墩夯土时也要唱歌喊号子,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一人领,众人和等多种形式,内容多为民歌、小调、顺口溜。最有意思的是客家人抬重物时的“报点子”,也就是多人合抬、前呼后答的歌号,形式上是在喊号子,但号子的内容要用悠扬婉转的歌韵来表达,如走前的呼“抬倒起”,走后的应“说起就起”;走前的呼“之字拐”(路弯曲),走后的应“两边摆”;走前的呼“稀泥烂窖”,走后的应“小心为妙”……很有客家韵味。
陈良平说,在客家歌中,最生动的歌谣当数诉衷情类。在乐兴乡和丁字桥镇一带流传的《九唱爷娘情更长》,生活底蕴浓厚,对父母的情感尽在歌中,字字含泪,声声道情:
一唱爷娘苦情长,养育恩典儿难忘,十月怀胎多辛苦,满腔心血喂儿郎,身疲力竭面色黄。
二唱爷娘苦难当,苦菜落肚化乳浆,日食夜眠爱护理,肥了孩子瘦了娘,甘愿自家受寒凉。
三唱爷娘痛心肠,睡尽几多屎尿床,孩儿一叫心发乱,赶紧打理换衣裳,累断腰骨累断肠。
四唱爷娘苦呛呛,最怕孩儿有病殃,有烧又冷好难过,求医煎药好惊慌,背上背下泪汪汪。
五唱爷娘挂虑长,儿会行走也提防,一怕同人打砣子,二怕玩水跌堰塘,一时唔见心发慌。
六唱爷娘情意长,过年过节好排场,杀鸡剖鱼子女食,一块好肉唔愿尝,自己灶房喝菜汤。
七唱爷娘细思量,子女长大娶妻房,件件家私早准备,做好柜子做衣箱,凑钱唔足借债忙。
八唱爷娘唔好忘,做人子女本莫忘,父母想你长江水,你想父母有几长?各人摸心问肚肠。
九唱爷娘难收腔,奉劝子女敬爷娘,家庭和睦人称赞,生活紧过紧春光,平平安安幸福长。
这九唱之意,既有九唱,也是久唱,父母恩情似海深,不思量,自难忘。
客家人崇尚自由,而客家民歌《九道拐》,就反映了客家儿女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呼声,体现了客家儿女的诚实本色:
男:天上那个星儿排对排哟,我和那个情妹下乡来哟;
女:手拿那个花扇甩两甩哟,心爱那个情哥快拢来哟;
合:小郎是冤家,难舍难丢哪一个?难舍难丢同年哥儿(同年妹儿),心肝舍你一枝花,怎能丢哟喂!你爱其花你情难舍(情难抛),你弯弯的眉毛你箭杆腰。老鸦叫,人来了,哪一个?妈来了!咋开交?快到树下去藏啊(躲啊),小郎是冤家。
据了解,这首民歌由县文化馆采自杨桥、马鞍等客家妇女口中,在创作中掺入了四川民歌的韵味,上世纪50年代分别参加县、市、省、全国民歌会演,被评为全国优秀民歌,中国唱片公司曾录制成唱片在全国播放。 仪陇县客联调研乐兴小学客家文化传承现状
时间:2017-09-19 | 来源:教科体局
9月14日下午,仪陇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客联副会长梁量,朱德故居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县客联副会长陈良平,县客联秘书长张莉华,来到仪陇客家第一校——乐兴小学,调研客家文化传承现状。
在学校部分领导的陪同下,调研组同志走进美丽的校园,目睹清幽的环境、整洁的卫生、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后,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调研组成员与学校部分领导就客家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座谈。支部书记、校长陈燕舞与张立、龚皓芸两位副校长等领导,汇报了学校在建筑物的打造、客家话的教学、客家习俗的介绍、客家歌舞的开展、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课题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听完汇报,梁量等调研组同志肯定了学校所做的各项工作实在、有效,建议学校设置一些兴趣小组以充实少年宫活动、举办客家文化节目汇演,并表态县客联将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
仪陇县客联此次调研,对于乐兴小学传承客家文化大有裨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