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名赣南籍国民党将军简介
122名赣南籍国民党将军简介兴国籍:47人一、上将:1人
胡谦(公元1879——1927年),原名寅文,字斡丞,后改字戆忱,江西省兴国县北门外瑶岗脑村人。孙中山的的忠实追随者,国民党高级将领。江西陆军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辎重科毕业。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底回江西,任江西陆军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四标二营管带。1911年9月参加光复袁州、萍乡,任袁(州)临(川)瑞(金)都督府都督。江西统一后,改任萍乡分府都督,后为江西都督府高级参谋。
1913年参加湖口起义,任赣南兵站分监,李烈钧赣军旅长,江西讨袁军总参谋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往上海寓居,后赴日本。1917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任广东军政府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后兼广东护国军讲武学堂教育长。1920年随李烈钧赴贵州。任镇远行营高级幕僚处处长。同年返粤,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1921年任驻粤滇赣军前敌总指挥。1922年5月任援赣别动军总指挥,率部讨伐陈炯明部。次年春,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军政部高级参谋、代理军政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军需总监、同年任大本营增城命令传达所所长,率部于增城击败陈炯明叛军。1923年底任广州大本营军政部军务局局长,代理陆军部次长。
1924年,胡谦担任大元帅府军政部次长、建国军北伐第三军军长,任北伐讨贼军第三军军长,兼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经理军需事宜。同年10月任中央军需总监。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教育长。1925年初第一次东征时留守广州。同年秋参加第二次东征,“同年(1924年)11月,因教育训练繁复,增设教育长一人,以第八军军长胡谦任之,秉承校长之命,掌理校务”。在平定杨刘叛乱中,“先生亟督率黄埔学生千余人,进攻猎德,歼灭赵成梁部”,“至第二次东征,蒋总指挥任先生为总指挥部参谋长,先生建议必先破惠州敌军之老巢,以除师行之障碍。洎惠州克复,蒋总司令嘉奖先生功,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八师师长,留守惠州兼警备司令,后方巩固。大军北伐直进,无后顾之忧,先生大有力焉”。任东征军总指挥部参谋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八师师长。北伐开始后驻惠州,任惠州警备司令。1927年9月因与张发奎、第四军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发生冲突,胡谦兵败,被李处决于惠州。后被迫赠为陆军上将。曾出版发行《胡谦将军传略》等。其事迹载入台湾出版的《黄埔军校先烈传略》。二、中将:7人
1、胡嘉诏 (1887一1962) 字检汝,兴国县枫边乡坊坑村人。长官司令部军粮监察处中将处长。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获京都帝国大学士本科学士学位。归国后,致力交通建设事业,初任四川铁路工程师,1925年江西省道局成立,下设工务、总务两科,出任工务科长。1928年,任江西公路处处长,筹划全省地方公路建设,主持制定《江西省修治六大干线实施计划》,将赣粤、赣湘、赣闽、赣浙、景德镇湖口五大干线计划中的景湖线向南延伸,经乐平、万年至余干黄金埠与赣浙线相接,成为赣皖干线,另增赣鄂干线。限于财力物力,六大干线时停时续,在当年底完成赣粤公路的南昌至莲塘段。1932年3月,拟订“赣粤、赣浙、赣湘、赣闽四线并进工程计划”,经省务会议通过实施。其时蒋介石“围剿”红军,他任南昌行营公路处处长,负责抢修战时公路,保障军需物质供给与畅通。1934年全省新修公路里程2332公里,为民国时期年修公路里程最高纪录。在他主持督办下,赣粤、赣浙、赣湘、赣闽、赣皖线先后完工,但工程设计粗糙,施工简陋,质量低劣。1935年,调四川、贵州,主持西南地区交通建设,任川黔公路监理处处长、四川行营公路监理处中将处长。抗日战争时期,主持设计修建滇缅公路。1943年,奉命回江西,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兼任第三战区粮食管理处中将处长、长官司令部军粮处中将处长、中国工业协会江西分会主席等职。任内制订全省县市区街道建筑规划草案17条,制订房屋管理租赁规则19条,完成九江十里铺飞机场续建工程,修复战时被毁的南昌至吉安、吉安至泰和、赣县至南康公路,主持颁发《江西省城市建筑法》。1947年,当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解放前夕赴澳门,任澳门大学土木工程学教授。后迁居台湾。2、欧阳焕(1896-1969 )名登资,字怀甫,江西兴国枫边乡密石村人,南京中央军校中校兵器教官,1911年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教官,技士长,军事委员会兵工专科学校少将教育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研究委员会中将委员。3、王根僧(1896~1965)别名兆熊,又名更生,江西兴国城岗乡大获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第四期第二总队一中队分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十六团参谋长,第五十七师上校参谋处长,西安绥靖公署参谋处少将处长,第一一七师副师长、代师长。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任第九十六军副军长,第七兵团副参谋长。1949年随董其武等起义。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兼石河子管理处长。1965年冬病逝。4、王建煌(1907~ )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毕业。别字浣欧,江西兴国高兴乡小春村人。中央军官训练团政治研究班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排长,连长,营长,第三十六师团长。抗战爆发后,任第二十三师参谋主任,参谋长,副师长,代师长。1946年后任陕西关中师管区司令,广西南宁师管区司令。1949年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总统府特派华中战地中将视察官。同年10月到台湾,任“国防部”参议,1960年退役。5、王隆玑(1905~?)别号伟弦,江西兴国潋江镇西门内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历任第五军排、连、营、团长,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起任第五军野战补充旅副旅长,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学生大队长、教导团团长,第四十六师副师长,第一六七师副师长、师长,1943年2月授陆军少将。1944年率部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后任第九十一军副军长,整编二十七师副师长。后任国防部高参。1949年到台湾。6、谢远灏(1899~1979)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浩然,江西兴国长冈乡塘石村人。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四期、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毕业。早年加入赣军,任队长、代理排长。1923年到广州,加入建国赣军(李烈钧部),任总指挥部讲武学堂学生队长。1924年6月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长、连党代表,补充第一师营长、团附。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8年起任第一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军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兼特别党部书记长,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五团团长,江西省保安第一旅少将旅长,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少将监察专员,第六十五师少将政训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校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上校主任秘书,预备国防第一师副师长,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少将副处长。1944年2月任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1946起任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黄埔同学会非常委员会中央干事会干事。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少将参谋,“国防部”史政局专门委员,兼中央政治大学教授。1952年退役。 1953年1月升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少将副司令。 1955年1月23日在台湾台北病逝。2月15日追晋陆军中将。7、胡信 (1904—1973) 字元忠,兴国县筲箕村人。父从商农。有田产数十亩。本县翊华高等小学毕业,兴国县立中学肄业,广州新亚英文中学肄业。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毕业。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24年春由其伯父胡谦(时任广州大本营陆军部代理次长)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历任黄埔军校第六期队长,永丰县县长,国民党军陆军第四十七师政训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新二十三师第二旅代旅长,第二、三师师长,第二十三军副军长。1947年11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同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初,任陆军第一二三师师长;同年冬,往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73年8月7日逝世。少将:40人1、肖培元(1900-1968)江西兴国潋江镇萧屋村人,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八期(比照黄埔军校第十二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第一处少将高参。2、胡霖(1900~1990)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毕业。别号泽民,江西兴国鼎龙乡湖溪村人。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八期、中央政治学校高级班、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三期,圆山军官训练团政治作战班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辎重队长,入伍生部辎重科区队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兵站总监部少校副官,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兵站总监部济南兵站上校站长,军政部武昌兵站站长,第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十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一0三师少将副师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参议,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委员。1946年起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高参兼政训室主任。同年底调国防部任政工干部训练班主任,国防部高参。1949年到台湾,1956年退役。3、谢寿麟(1894-1976)号德徵,1894年5月生,卒于1976年10月,江西兴国五里亭凤凰村(今潋江镇)人,陆军少将,历任江西武宁县县长、江西省田粮处副处长兼第三区战时粮食管理处少将副处长。4、张廷玉,原名张声桥,江西兴国方太乡三角村人,1906年生。毕业于黄浦军校第三期,任师政训处处长(部队番号不详),1938年12月19日在山西沁源遭日机轰炸殉国,年32岁,追赠陆军少将。5、吕锟(1904~?)江西兴国潋江镇南门人。行政院行政人员训练班及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连、营、团长,四川荣经、江苏溧水、江西新余、江西新昌等县县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宫部高参室少将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新四军军部少将联络参谋.陆军总部第三编练司令部蟠龙师师长。1946年3月授陆军少将,1949年到台湾。6、李继煌,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南外村人。国民党军少将,陆军五十二师少将副师长。7、曾伯熹(1905~1939)江西兴国方太乡宝石村人。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五期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团长,第十一师少将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江西浔饶师管区少将司令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1939年冬在赣州病逝。8、萧大钧(肖钧) 1905-1946,少将参谋长,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萧屋村人。曾任国民党军预备第六师少将参谋长,江西万安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清剿区少将指挥官等职。9、蓝铁民(1907-?),字兆吉,江西兴国长冈乡仁塘村人,1926年10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湖南步兵学校少将主任教官。10、肖御寰(1906-)江西兴国潋江镇镇西门人,1926年10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后任国民革命军荆州宜昌师管区少将司令。11、曾庆业(1908-)江西兴国茶岭村人,1926年10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后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师第一四六旅少将副旅长兼政训处长。12、谢清华,原名毓麟,1908年生,兴国长冈乡塘石村人。中央步兵学校高级班毕业,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第十六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六九师副师长,江西赣南保安总团副总团长,赣南师管区副司令。1946年起任整编第四十二旅副旅长,第七十八军新编第四十二师少将师长、副军长,1949年任国军第70军少将高级参谋,同年去台湾。13、蔡壁,(1903-?) 字质纯,江西兴国社富乡社富圩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曾任二十三师少将副师长。14、钟祥 江西兴国潋江镇花兰井人,曾任民国三十七年任装甲兵团少将参议长。15、胡礼周 江西兴国鼎龙乡湖溪村人,黄埔四期毕业,曾任江西保安司令部、南昌警备司令部少将联络参谋,去台。16、胡义宾(1905~1942) 江西兴国鼎龙乡湖溪村人。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五期结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第五师政治部中校主任、上校团长,第二十三师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参加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豫南会战、鄂北会战。1942年所部加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北作战。同年6月27日返国途中,与日军激战殉国。革命烈士17、黄定伍 (1894-1951),又名黄定五,号才桂,兴国县潋江镇西门口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庐山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期、中央步兵学校高级班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学员总队总队附.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务团长,第三十五集团军预备第六师参谋长、副师长、少将师长。1946年7月退役,1951年春病逝。18、钟铁斋(1901-1967) 江西兴国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上校副官处长,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少将炮兵高参。19、陈泮藻(1897.11-1950)字梓屏,国民党军少将,江西省兴国县社富乡黄冈村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法国、德国,获理学硕士。曾军事委员会任北伐军政治部处长,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教官,教育部参事,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局长。1946年春去台湾后任中正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学院教授、代理院长。1950年在台北逝世。著有《药用生物学》《中国温泉纪要》《文学批评》《国学概要》等。20、毛麟义,生于1903年,字运生,江西兴国均村乡石溪村石背毛屋人。毕业于黄浦军校潮州分校第四期,历任:排、连、营长,中校团副、参谋主任、中央教导总队武汉区队长、上校团长。1938年5月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率27军46师276团官兵参加兰封会战阻击日军,在河南开封、兰封与日军14师团激战,在惨烈战斗中亲自担任敢死队长与敌正面拼杀捐躯报国,与日军激战中阵亡,年35岁,追赠陆军少将。埋葬于开封县罗王火车站附近。邢军纪同志所著《黄河大决口》对毛麟义参战有专门描述。21、肖桂荣,江西兴国潋江镇东街人,曾任福建福清师管区少将司令兼《党军周报》主编。
22、曾庆楫,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军需科毕业,曾任国防部少将督察官。
23、李世椿 江西兴国埠头乡人,曾任127师380旅少将旅长。
24、黄衍全 江西兴国潋江镇人,曾任粤、闽、赣边防游击总司令。
25、黄家吾 字省三,江西兴国潋江镇人,曾任第十战区长官司令部少将参议等职。
26、黄邦本 江西兴国潋江镇人,少将。
27、黄邦霖 江西兴国潋江镇人,1944年8月任中美合作所第一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少将总队长、少将教育长。
28、王定华 江西兴国埠头乡人,少将。
29、黄子信 江西兴国鼎龙乡人,少将。
30、李佐援 江西兴国江背乡人,少将。
31、刘华章 江西兴国潋江镇人,少将。32、钟开泰 江西兴国鼎龙乡龙冈头人。曾任陆军炮训部暨通信署政战部少将主任。
33、黄强 江西兴国崇贤乡人,少将。
34、张志朝 江西兴国潋江镇人,少将。
35、温良(1907~?) 江西兴国人。1925年到广州,人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备团排、连长。中央警卫师特务团营长、代团长,第五十九师一七五旅上校参谋主任、参谋长.少将副旅长。1933年2月在江西与红军作战失利被撤职。1937年11月22日陆军少将。
36、胡倚云(1913-1971)江西兴国人,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四期(比照黄埔军校第八期),后任国民革命军南昌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37、蔡昌田(1910-1987) 江西兴国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后任台湾台南防卫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38、黄天存(1900- ?) 江西兴国国民党陆军少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47年11月24日授予陆军少将。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教育长、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第六团团长(1941年夏编成)、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三团团长、忠义救国军第二纵队司令。
39、胡义康(1905--?)江西兴国人,黄埔三期,少将。
40、黄子祥,江西兴国鼎龙乡水东村人,联勤总部少将(在台晋升)。石城籍:11人
上将:2人
赖世璜、字肇周,1889年出生于江西石城县屏山长溪。1908年考入江西省陆军小学,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民国三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步入军旅生涯,历任连长、支队长、旅长、师长等职。民国十五年率部加入了北伐之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他挥师北伐,首先攻克了赣州,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横扫闽西,一路攻克抚州并协攻南昌,战果辉煌。随后他率部连克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并驻守江苏无锡,他所率的第十四军成了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但是,这位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将军,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与桂系军伐素无交往,命运注定是悲剧。1927年将介石下野东渡日本,白崇禧等桂系军阀控制了南京政府,不太亲近桂系的赖世璜被白崇禧视其为蒋介石的人马,列入了被排挤的对象。为了达到排挤赖世璜的目的,白崇禧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赖世璜经常率部孤军作战,而在军火、军饷上又不给予支援,造成了第十四军的战斗力明显削弱,损失严重。借机白崇禧强加给赖世璜将军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克扣军饷,畏缩不前。”而赖世璜将军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铁汉,他在军前与白崇禧据理力争,并当众指责白崇禧,从而加重了白崇禧对赖世璜的仇视心理,并下定了除掉赖世璜将军的决心。1927年9月29日,赖世璜去上海治病,刘峙所部宪兵队奉白崇禧之命在火车站绑架了赖世璜将军,并关押在上海军政部四十多天,后又被押解到南京第一陆军监狱监禁。1927年12月30日,白崇禧下令杀害赖世璜,一代北伐名将,年仅三十九岁的赖世璜将军被桂系军阀杀害,制造了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大冤案。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
赖名汤(1911-1984),江西石城人。北伐名将、空军一级上将中央军校第八期、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陆军参谋大学。回国后,曾任国民党政府空军中队长、空军留美学员总领队、驻英国大使馆空军武官。空军第三路司令部参谋长、驻英国大使馆武官、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署长。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国防部”第二厅厅长、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联合勤务总司令、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部参谋总长。是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常委。1971年获委内瑞拉一等海功勋章。
中将1人
邓子超(1899--1951),又名德宗,字其善,江西石城县龙岗珠塘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入闽投许崇智部当兵。十三年五月五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至毕业。其间曾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十六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邓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此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江西保安十四团上校团长。1934年任江西省保安第3团上校团长。翌年参加“赣东北清剿指挥部”,曾率部于安徽省与赣皖边区工农红军作战数次。二十七至二十八年抗战爆发后,率部驻防庐山抗日,孤军奋战1年多庐山得以保全。三十年以保庐山有功,1941年迁任江西省第9区(岷山)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1942年12月调任江西省第5区(浮梁)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兼任鄱阳湖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及三青团第三战区浮梁分团主任。随后任波阳县县长、湘鄂赣边区第2路指挥官。三十六年十一月参加石城县国大代表选举,被选为候补国大代表。1949年4月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高参。南昌解放前夕,奉江西保安副司令胡素之令,管制南昌市所有公私汽车,调配所有车辆日夜抢运军用物资至吉安。嗣后携家眷徙居赣州。1950年在赣州被捕,1951年1月于宁都被处决。
少将8人
陈方(1897-1962),字芷町,号大荒,江西石城人,诗文书画皆精,兼具政治经济之才。在政界他善于揣摩迎合蒋的意图,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凭着能书善画的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力,其表陈屡屡得蒋青睐被采纳利用。他处理文书敏捷、周到颇受蒋的赏识和宠信。是蒋介石的贴身秘书、乃蒋的心腹干将、蒋的左右手。1946年4月之前长期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二处侍四组任少将组长(“侍从室”的核心机构之一,主管政治、经济、党务以及蒋介石急办的一些机密案件);1946年4月---1948年5月任国民政府文官处政务局长;1948年5月---1949年任总统府第二局局长;蒋介石下野,陈代写下野文告。李宗仁任代总统,陈提出辞职。李宗仁任命陈为总统府国策顾问。陈于元月底飞广州,后又赴香港,以画竹为主。1953年离港赴台湾,仍任国策顾问。但因病未能从政。陈中年后,浸淫绘事,专写墨竹。陈之写竹,尤喜酒酣挥毫,洒落参差,灵活生动。蜀人张大千至推誉为元代以后写竹之第一人。陈闲居台湾后,常与画家马寿华、郑曼青、陶芸楼、刘延涛、高逸鸿、张彀年等屡开联合画展,时称七友。陈方时称“江西才子”和“民国才子”,吴国祯先生曾赞之为“天下第一刀笔吏”。
陈以仁:江西石城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党保密局华北办事处处长。
温士伟(1898—1976)字越凡,曾用名圣镛,江西石城县高田人。民国五年(1916),赴浙江任盐务局文书。翌年返赣,任省防团赣州镇守衙门司书。七年,任赣军独立军军部少校参谋。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部少校参谋。十四军北伐,未从军行,留任十四军补充团营长,驻赣州,兼任烟酒局局长职。嗣后入南昌将校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调独立第七师任营长。二十一年随军抵沪,驻江苏昆山。以参与“反蒋(介石)”活动,被当时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关押达一年之久。释放后,于民国二十七年,至南京陆军工兵学校普通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重庆中央军训部工兵处任上校科长。三十二年调任长沙第九战区工兵十四团团长。抗日战争结束,原编制撤销,入南京训练团学习。三十六年调任江西上高团管区副司令。翌年改任吉安团管区司令。三十八年任国民党二十三军少将副军长兼参谋长。同年七月去台。后任台湾东守备区副司令。1976年6月死于台湾。
温良恭:江西石城县丘坊湖口人,陆军某军部少将高参。
何 平:字中俊,江西石城县沔坊人,中央党政班十六期毕业,曾任桂军第四队总指挥部补充总队主任。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7年5月21日任少将。1938年1月28日任第七十三军第十六师师长。后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少将参谋长、高参。
赖荣升,字焰生,时年25岁,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江西石城屏山镇人,黄埔军校通讯地址为石城县屏山市邮政代办所转交。曾任福州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赖巨川 江西石城屏山镇人,曾任广西全县、永福县县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少将军需处长。
游牧民:曾用名国鑫,江西石城县城人,曾任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五十六师少将副师长、宁都专署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9年前往台湾。
南康籍:18人
上将
卢师谛(1886—1930)字心臣,号真轩,又号锡卿,江西省南康县(今为市)唐江镇卢屋村人,1886年12月28日生于四川成都,陆军上将。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四川中华革命党司令长官、中华民国军四川国民军副司令等职,是孙中山的亲信干部之一。1930年12月23日病逝于南京。应四川国民党人的请求,国民政府以国葬礼安葬卢师谛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以之陪侍总理陵寝卢师谛。1930年12月25日追赠陆军上将。
卢同佑 南康唐江人,保定军校毕业,军委会后勤部副部长、陆军中将、湖北统监部上将。
中将
卢 佐,1894年生,江西赣州南康唐江卢屋村人,保定军校第6期。时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1945年03月08日授予中将。
赖伟英,南康人,曾任吉泰警备司令、南昌警备司令,1947年7月22曰授予陆军中将。
赖传湘,(1904-1941),江西南康人。1926年10月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总部交际科员、上尉副官、少校科长、少校副营长、上尉连长等职。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因英勇善战,晋升第一补充师第三团指导员。1937年7月,任四十七师十八团上校团长。10月,奉命率部增援武宁,堵截日军,坚守河山圆棺材山等阵地,击退敌军多次进攻。1939年3月,该师奉命开抵黄埠岗,在金鸡山口战役中,歼敌千余。后敌军大批增援,并用飞机大炮坦克配合,向阵地疯狂进攻。他率十八团独挡阵地正面,与敌周旋,激战3昼夜,终于击退了敌人。12月晋升本旅少将旅长。第三师少将步兵指挥官、1941年5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第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率部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指挥所部英勇杀敌。在竹山埔、梁家段地区狙击南下日军。1941年9月24日在抗倭战争第2次长沙会战中牺牲于湖南梁家塅,时年37岁。后国民政府追晋赖传湘为陆军中将。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郭礼伯(1905~?)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原名礼阳,别号君鸣,江西南康人。父从商开油行,经济中等。本县城南国民小学及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庐山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六期毕业。曾任赣军步兵团见习,驻粤赣军司令部差遣、司务长等。1921年由彭程万、李明扬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李明扬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第一团排、连长,中央教导第二师营长,第四师上校团长,江西省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少将主任委员,江西省军管区副司令。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第一九四师副师长、代理师长,第九战区第一九五师师长,第七十九军副军长,新编第六预备师师长,军政部第十六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参加武汉会战,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等。1946年7月退役,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到台湾,续任“国大代表”等。
胡翼烜,1907年生,江西南康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6期高才生,作为36师从基层提拔的一代名将,在怒江反攻中即屡...后任19军军长、第4军军长,逃台后于1950年10月调升54军军长,金门防卫中将副司令官、预训部副司令、总统府中将参军等职,1972年元月退役。
少将
吴德泽(1893~?) 别号溥仁,江西南康人。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陆军步兵师连、营、团长,师参谋处长。1925年到广州黄埔军校任上校战术教官。1927年随校迁南京,仍任中央军校步兵科上校战术教官。后任新兵补训旅旅长。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暂编第一军预备第六师少将师长。1946年2月退役。
谢承瑞(1904-1937) 江西南康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上校团长。 1927年10月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攻读陆军专业,1930年1月毕业。1937年时为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0旅防守工兵学校。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0日,光华门两次被突破,但入城日军均被歼灭,有少量残敌隐藏于城门洞内。遂建议组织敢死队清除残敌获准。半夜,从箭楼上将汽油桶摔到门洞口,点燃烧敌,并亲率教导二团敢死队打开城门,与从城上缒下的一五六师敢死队前后夹击,敌人悉数被歼,且俘获一人,原本抱病参战的谢承瑞为火焰灼伤。此后坚守光华门。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少将。
朱鸣刚(1907--1997)号国光,江西南康人。中央军校第7期、陆军大学第15期毕业。1939年任陆军大学教官,1940年任军政部第44补训处参谋长,1948年任整编第78师227旅少将旅长, 1949年9月25日在新疆迪化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新疆军区炮兵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处长,兵团第22师副师长兼13团团长,兵团哈蜜管理处副处长,新疆自治区建工局顾问,新疆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97年8月20日在乌鲁木齐病逝。
幸华铁(1902~1977)别号守义,又名秀凝,江西南康人。赣南中学毕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肄业。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辎重队队附、兵站分站主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工兵大队中校党代表,中央宪兵司令部第四团营长、团附,军事委员会干训班上校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察战区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第十七军政训处长。第四十军政训处长.中央交通辎重学校少将政训主任,中央机械化装甲学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军委会战时干部训练团江西干训班特别党部书记长,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第九战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将代主任。1946年任第四绥靖区政治部主任。同年秋退役,当选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任立法院交通委员会委员。1949年到台湾,续任“立法委员”。1977年1月16日逝世。
幸良模(1900~1936)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毕业。别号范如,江西南康人。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毕业。历任中央军校训练部技术教官,炮科第一中队中校队长,中央陆军炮工学校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1935年任军政部炮兵独立十团少将团长。次年秋演习中被误伤阵亡。
赖秉权,南康人,黄埔军校六期。1946年任东北行辕少将总务处长,被俘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学校学习并派回江西任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
谢承瑞(1905—1937)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1930年1月法国军事院校毕业。1937年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12月率部保卫南京。9日亲率敢死队冲杀日本第九师团,战死殉国。追赠少将。
卢盛棻(1899--1935),亦作卢盛、卢盛梤、卢盛梁 , 江西省南康县(市)唐江镇卢屋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历任入伍生队见习,教导二团排长。曾任中校营长、上校大队长、军训处团长、少将参谋、少将督练官,陆军中将。 父从实业,经济中等。1914年本县塘江圩私立乐群高级小学、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1923年在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任教。同年冬到广州,充中央直辖第三军司令部中尉差遣。1924年春由卢师谛(中央直辖第三军军长)推荐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军校入伍生队见习,教导第二团排长。1929年冬任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入伍生团第二营第六连连长,第二步兵大队中校大队附、上校大队长。1935年7月病逝。
卢天鹏(1900--?)字子雄,江西省南康县(市)唐江镇卢屋村人,国民党少将。
卢 汉 南康唐江人,保定军校毕业,第三军少将旅长。
卢 铸 南康唐江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任军政府秘书长、湖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政府主席。赣县籍:9人
赖汝雄(1903-?),国民党陆军中将。字壮威,江西赣县人。黄埔军校二期,1924年10月参加平定商团叛乱战斗,荣立二等功。1927年在著名的龙潭战役中,因功由营长升任为团长,何应钦曾称其“铁胆钢头”。1938年参加参加台庄,升任师长,1943年调升为第78军军长,1945年率78军参加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豫西(西坪)战役,打败日本木村师团长,击溃日军200余次进攻。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8年先后被发表为第九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第六编练司令官、台湾警备副总司令等均未到职。1949年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荐其为1973年追晋陆军上将:六十年代,赖汝雄举家赴美定居。
方 天(1900-1993)国民党陆军中将。字天逸,号空如,江西省赣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工科、陆军大学十一期,“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二十五期。早年从军,自排长累升至司令官,后任军政部署长、国防部厅长、参谋次长。后转入政界,任江西省政府主席。赴台后任“国家安全会议国防计划局”副局长,“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后任“国大代表”,国民党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刘秉粹(1893~?) 黄埔军校兵学教官。别字健中,赣县人。江西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历任驻粤赣军第二师连、营长,师副官长,赣军讲武学校教育长。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少校兵学教官,中校兵器教官,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参谋长,第一军第二十师补充团团长,中央警卫师参谋长。1928年后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中将参事。1936年11月授陆军中将,任军事参议院咨议。著有《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史实》、《东征校军的特点》等。
刘 英, 江西赣县,第3军32师师长,挂少将衔,47年11月12日河北石家庄战斗中阵亡。
吴楚山,少将。字擎天,江西赣县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3期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70军独立33旅少将副旅长,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8年10月任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9年8月在江西宁都被解放军击毙。
罗张(1894~1936),黄埔军校工兵科上校科长。又名顺、伯谦,别字伯骞,江西赣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日本陆军大学工兵科毕业。1926年到黄埔军校任工兵科高级教官、上校工兵科长。1930年5月任南京中央军校交通科少将科长。1935年4月授陆军少将,任陆军大学高级教官。1936年病逝。
赖汝霖(1891~1933),黄埔军校中校战术教官。别号宇昌,别字宇苍,江西赣县人。江西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辎重科毕业。历任江西陆军第二师排、连、营、团长,赣军第一混成旅参谋长、少将副旅长。1925年秋到广州,入黄埔军校教授部任中校战术教官。1926年随军北伐,攻克武昌后任武汉中央军校步兵大队中校副大队长兼教官。1928年任第十三师参谋处长,第六军团司令部少将参议。1933年在鄂豫皖边“围剿”红军时阵亡。
徐雄士(1888-?)江西赣县人,南京中央军校上校军队教育教官,国民政府东南战时干部训练团少将副教育长。
梁逢启(1891-)江西赣县人,南京中央军校地形教官 国民政府军训部少将参事,1940年1月4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雩都(今于都)籍:9人
中将1名:
1、李志鹏(1908-1968)于都贡江镇人。国民党中将。1930年黄埔军校步兵科第五期毕业后,曾任连长、少校营长、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六中队少校分队长,第三十六师陆军步兵中校,少将旅长、师长。五十四军副军长、二十三军军长。1949年去台湾。抗战时期,历任第36师第106旅旅长、第36师师长。36师于1936年整编为德式机械化部队,由蒋介石直接控制(嫡系中的嫡系,另外还有87师和88师), 部署在京畿重地, 最受蒋介石器重与信赖,最早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式训练的部队。 1937年36师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是德式师中唯一建制完整的部队。 1938年5月参加豫东作战,在开封地区作战中毙敌千余。 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 , 9月36师在师长陈瑞河的指挥下在富金山及800高地阻击日军第2军,创下了整个抗战期间最为辉煌的战功。36师此役从万余人锐减到800人。 1940年3月李志鹏出任36师师长,赴晋东南与日军开战,首战即力克长治,掩护国军调整兵力部署。后至陕南豫西地区休整,继而南下入川,于 1941年7月进驻西昌,守卫四川。 1942年3月-1945年3月: 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本作战,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大量作战武器与药品等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战争历时3年零3月,中国政府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是抗战中国军队伤亡人数最多战场之一。 1942年3月, 36师(司令长官部直辖)奉命进入云南,作为远征军的后援。 1942牛5月中国远征军失利后撤回国,日军直入滇西,威胁昆明。36师抵达滇西祥云,在怒江东岸炸断惠通桥,肃清乘橡皮舟艇渡江的日军小部队,并构筑工事展开防御。日军在松山由进攻转入防御,双方形成对峙。 其后 36师参与腾冲光复战,仰攻高黎贡(北斋公房山口,海拔3200米,这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缅北、滇西反攻战等战役。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抗战胜利后,李志鹏任整编第四十五师师长、第二十三军军长。1949年任赣南师管区司令。1951年2月赴台湾,后赴美国。
少将8名:
1、丁翠国(1900-)于都新陂人。曾任国民党武昌行营上校秘书,宜昌行辕少将处长,中央三青团团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副处长,中央训练编审组长,济南大学教导主任,国在代表。1948年去台湾。
2、丘健(1896-1937)别名健予,于都利村人。保定陆军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团参谋主任、师参谋长。1934年进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1937年毕业.“七七”事变后,任命为陆军第五师步兵第十五旅少将旅长。同年10月在四川去綦江校阅部队时因车祸殒命。
3、朱致一(1907-)于都梓山人。1930年--1935年,先后在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军班、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36年--1949年,曾任第二师参谋处长,陆军宪兵少校,军政部第三军官总队副总队长,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十三期青年团第三中队上校分队长,旅长兼参谋长,第九十五师少将副师长,中央训练团团部副主任,三青团庐山夏令营营务少将副官总队长,中央训练团赣南师管区副司令兼师长,中央训练团办公厅主任,七十五军军长,七十八军军长等。1949年去台湾。
4、李灏(1907-)于都岭背人。1926年江西省立四中毕业后,在国民党十四军任政治宣传员,副官处中尉副官,上尉参谋。1929年--1949年历任国民党于都县党务指导兼县公安局长,县游击大队少校队长,县党部干事,县政府督学、《县新闻报社》副社长,国民党南安县、上犹县特派指导员,江西保安第二十八团副团长,二十三团上校团长,赣保安第七团上校团长,江西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兼省府于北赖村特别区署区长,宁(都)于(都)瑞(金)兴(国)四县“靖共”指挥官。江西省参议员,省政府会计专员,保安公司部十八团团长,省钨矿公司顾问。于都北区区长,县参议员,县党部书记,李弥部第六编练司令部少将高参兼第八军少将副参谋长暨特务团长。1950年任第十一纵队少将司令,云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少将校阅点验组长。1954年率部从缅甸去台湾。
5、萧湛荣(1898-1969)字天琦,于都仙下乡三贯村人。省立赣州师范毕业后,在于都昌村中学当过教员和代理勤学所长,省长公署稽查义仓委员等职。后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在白崇禧部任参谋,上校主任参谋,少将主任监察官等职。1949年11月,在广西百色率部起义,被留在广西军政委员会工作。1957年5月,江西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增补其为政协委员.1969年12月17日在丰城病故。
6、陈忱天(1910-1955)于都岭背人。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班工兵科学习。曾任少尉代理排长,河南省保安十一团少校政治训练员保安处少校服务员,军委部桂林战地参训班参、团副,隶属师长,第二十七军十五师步兵干训班师部中校参谋,九十五师参谋长,、师长,三十七军干训班第六期上校兼军事教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辕官佐、上校科员、参谋主任、团副、课长、科学教官,国防部军垦组长、后勤少将。1949年去台湾,1955年病逝。
7、谢锡昌,号燧生,于都人。中央军校8期步科毕业。曾任整编30师30旅副旅长,1948年5月30日在临汾战役中于山西乡宁被俘,经教育后释放。1949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30军30师少将师长。1949年12月25日率全师官兵约7000人在四川成都宣布起义,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师副师长。
8.金恩庆,1943/4/6-,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人,现任中国国民党黄复兴党部主委。陆军军官学校第34期毕业、1974年三军大学陆军学院毕业、1979年战争学院毕业、1984年炮兵研究所毕业。在台湾历任军职:步兵连长、营长;郝柏村将军的侍卫官;陆军第333师炮指部指挥官;陆军第32军参谋长;陆军第333师师长和226师师长;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陆军第69军军长;“警备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等。1991年5月任军管区台东师管部司令,晋升中将。1992年3月任马祖防卫部司令。1993年任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中将次长。1995年任“国防部”常务次长,1997年任陆军副总司令。1999年1月任台湾军管区司令兼台湾海防巡防司令部司令,晋升陆军二级上将2002年2月退役,转任“总统府”军事战略顾问。2010年5月7日,接替王文燮任国民党黄复兴党部主委。宁都籍:10人
1、中将:1人
黄镇中(1898--1950)长胜镇青茅寨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
温晋城(1890--1969)宁都县城人,东北行辕政治委员中将秘书。
2、少将:9人
刘百川(1899--1947)石上镇城头村人,青年远征军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任委员。
刘伟文(1900--1950)固村乡刘坊脑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参谋长。
李馥斋(?--1950)竹笮乡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官。
李调元(1885--1952)田埠乡东龙村人,军事委员会测量第九队队长。
黎明(1919--1957)东韶乡人,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参谋长。
邱楠(1916--1979)石上镇莲塘村人,国民政府驻苏联军事代表团团员兼秘书。
王文(1911--1998)长胜镇老街人,陆军第一一四师师长。
温济民(1904--)黄陂镇金坑村人,甘肃省河西警备总司令部第三处处长。
李能秀(1909--)洛口镇人,陆军师长。
大庾(今大余)籍:4人
刘云翰(1910-1981)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西大庾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等。抗战时期,任第六十七师第一九九旅副旅长、第十一师参谋长、第十八师副师长、远征军长官部副参谋长、第十一师师长等。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处长、厅长、辽沈战役时任新编第五军军长。平津战役时任第八十六军军长。1949年,任长沙绥靖公署南昌指挥所副主任。后赴台湾,任台湾国防部参议、工兵学校校长、联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陆军供应司令部副司令等。1981年5月17日在台北病逝。
沈发藻(1904-1973)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西大庾人。黄埔军校第二期及陆军大学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抗战时期,任第八十七师副师长及师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处长、第三分校主任、暂编第二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署长、装甲兵编练总处处长、国防部第五厅厅长、第十三兵团司令官、第四兵团司令官等。1949年去台湾,历任陆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台湾防卫副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73年2月4日在台北病逝。
刘占雄,男,汉族,字清泉。1819年生江西大余人,家境贫寒,自幼失学。9岁丧父,15岁入伍。作战机智勇敢,担任军官。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蔡迁锴团营副,在汀泗桥武昌战役中冲锋临阵,身先士卒,晋升团长。1930年任十九路军六十一一九旅少将旅长。1931年2月,十九路军调赣参加对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刘曾率部与红军多次交战,同年10月调往京沪担任卫戍。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侵犯淞沪,他率旅防守闸北河湾一线,沉着应战,灵活指挥,与部属同仇敌忾,屡败侵犯日军,坚守阵地月余。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民主政府”,刘占雄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以现职师长军委会少将参议衔诱他倒戈,他借故去香港养病,退出军界,宁愿闲居香港,大余而不受职于蒋。 1939年冬,抗日战争进入高潮,他不计职位高低,毅然以第九集团军少将参议衔兼第六预备师第十七团团长之职,率领部队开赴广东揭阳阳坑抗日前线,半年后,由于操劳过度,肺病复发,回家乡治疗无效。于1940年8月31日病逝,终年49岁。
黄仲麟(1891--?)大余人,南京中央军校战术教官,陆军少将。
张永观 (1890~1930),别号如九,江西大庾(今江西大余县)人。曾任黄埔军校中校战术教官,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毕业。1925年秋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随军参加第二次东征,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中校兵器教官。据罗林虎调研,他还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预备师补充团副团长、代理团长,北伐军南昌指挥部警备队长,江西省政府军事厅科长、参事。1930年冬病逝。瑞金籍:4人
钟同礼(1911---199):瑞金人,他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要职。抗战期间,钟同礼先生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作战精神,在对日作战中光荣负伤。钟同礼先生于1949年随国民党军去台,去台湾前系赣南团管区少将副司令,在台湾曾任台东师管区中将副司令、台湾“国防部”战略顾问和“国大代表”。钟同礼先生一贯赞成两岸和平统一,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张少舫,江西瑞金人,(东北军张系)陆军少将、第51军一一三师参谋长。 1942年8月,日军调集一万五千余人发起第四次鲁中作战,对鲁苏战区第一一三师防区唐王山――擂鼓山一带实行“铁壁合围”。遂指挥所部与敌激战两昼夜,突出重围。1943年2月,日军2万余人发动大“扫荡”,企图寻歼鲁苏战区主力,又率部顽强抗击敌人。不久,奉命突围。在张家溜、书院山之线,遭到日军左右夹击。仓促间,率部抢占了张家溜西南城顶山,居险死守,奋力抗战。日军不断增兵,将所部800余人层层包围。激战中,歼敌数百,自己也伤亡过半。遂下令集中火力突围,并亲率敢死队员数十人冲杀于第一线,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杨遇春(1908.03—1991.05)字柳青,江西省瑞金县武阳镇杨屋前人 ,其父碧秋,在乡创螺石小学,螺峰书院, 母赖氏。杨遇春早年入读雩水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农专肄业一年,投入陆军第四军随营学校,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独立第七师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父病故,回乡奔丧期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擅长游击战术,在闽西一带扩充队伍,历任红12军独立第七师第一团代理团长,12军34师101团团长,彭杨学校第一大队队长,1931年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4月兼闽西军区汀连清宁指挥部分部指挥,5月任红12军35师师长,10月任苏区建宁模范少年先锋师师长,1933年任福建军区建泰黎红军独立师师长,6月任粤赣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团长,同年枪杀政委高传遴后投靠国民党军第56师旅长桂振远,任第五十六师师部参议、后任闽粤赣三省总中将薪高级顾问,参加对红军第五次“围剿”,1934年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中将薪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招抚特派员公署参谋长、武昌行营参议,同年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1936年任重庆行营参议,1937年任军委会中将待遇参议。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旋改为江南挺进军总指挥部,并代总指挥职务,在苏浙皖边区建立抗日基地,1938年7月调为江西全省游击副总指挥兼第九战区庐山地区指挥,赣保两个团,固守庐山,抗击日军,血战达十一月之久,歼灭日寇4300余人,伤敌700余人,缴获枪械580余件、大炮5门及一大批物资,获云麾四等勋章和光华甲级奖章等,旋兼任赣九区、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及区保安司令、第一次长沙会战时任第九战区第一集团军第2挺进纵队司令,后任第九战区高参,1941年参加军统,兼任财政部缉私暑江西省缉私处处长,1943年任军委会别动军第四纵队指挥,1945年调任军委会别动军第二纵队指挥官、交警第二总队总队长、10总队长。1946年春调任第二绥靖区第二处处长,1948年任交警第三旅旅长,第17兵团交警5师师长,率部于北宁路,塘沽一带与解放军作战,后调防浙赣路,任第十二旅旅长兼任浙赣护路司令,1949年2月5日曾在鄞奉公路一度被中共游击队俘虏,退往福建泉州,兼任福建泉州戒严司令,10月去台湾任“国防部”少将参议,1951年八月任“国防部总政战部”第六组少将组长,1955年调任台湾省保安警察第一总队总队长,1964年9月年升任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副处长,1977年升任内政部警政署副署长。先后获颂云麾四等勋章,干城,光华甲等奖章,忠勤勋章,胜利勋章多座,一等一,二,三,级警察,奖章多座,1977年退休,1991年5月病故于台北。妻余梦鸣、谢曼平,子六人,女三人。
袁九鹏(1902—1996)字肇南,国民党员,江西省瑞金市万田龙溪人,赣州四中毕业,考取陆军军校潮州分校。学成后,初任北伐军赖世璜十七军排长,在赣州战役中以一排兵力,巧夺天竺山,俘军阀百余人枪,擢升赖军一师三团十连上尉连长,后入中原,沿津浦路北上,血战临沂山区,斩阵夺旗,屡战屡胜,北伐军攻克天津、北京后,十四军改编为陆军第五师,驻上海,袁九鹏升任副团长。期间,曾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结训后,任国民党军江西省教导大队总教官,迁保安第二团中校团副,旋任十四团团长。抗日战争开始后,袁九鹏率十四团赴浙江乌龙山抗击日军,参与浙赣线会战,死守钱塘江北,与日军背水作战。抗战胜利,袁九鹏调回江西省保安司令部任编练科长。1948年春,袁九鹏调江西第七行政区任保安副司令,旋接任保安第三团团长。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江西全局。10月,袁九鹏遣人回乡招募袁氏子弟数百人,自编一营。江西保安第一师改为五十六师后,袁九鹏任师长,退往浙江舟山群岛,与人民解放军对峙。1950年夏,舟山全岛解放,袁率余部退往台湾。去台湾后,任第六十七军副军长、“国防部”高参。1963年退役。1996年11月28日病逝于台北。
崇义籍:1人
陈大庆(1905-1973)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江西崇义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东征、北伐。汤恩伯的亲信将领,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国民党军第四师师长、新编第二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抗战胜利后,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等。1949年赴台湾,历任台湾国家安全局局长、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等。1973年8月在台湾病逝,追晋陆军一级上将。龙南籍:3人
王升,字化行。1917年10月28日出生,江西省龙南县人,国民党籍。陆军官校第十六期毕业,中央干校研究部第一期结业。 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视导员,三青团江西支部组训组组长,赣县政府军事科科长,青年军第208师政工处上校科长,蒋经国秘书,国防部政治局少将司令,政工干部学校副教育长。1960年至1975年任总政战部副主任,并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1975年4月升任总政战部主任。1979年3月任中华战略协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联训部主任,后任驻巴拉圭“大使”。1991年10月返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92年7月成立促进中国统一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任董事长。 1957年当选国民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9年起当选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1976年12月当选第十一届中央常务委员,1984年退出中常委。1993年被聘为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2000年5月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刘仲荻(1906-1960)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西龙南人。1924年投身军旅,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连长、营长、团副。1928年后赴日本、意大利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钱大钧、蒋鼎文等部任职。1948年任国民党粤湘赣边区“剿总”副总指挥。1949年任陆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后赴台湾,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6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逝。谢恺棠(1910-)江西龙南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曾任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第51师152团团长,第51师少将师长。
上犹籍:1人
尹迪潢,字伯膺,上犹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是江西军务部军训课员,都督府副官,云南陆军第四军司令部参谋,少将军寓,总监皖赣湘禁烟监察使,江西省参议会参议员,议叙中将衔。”
会昌籍:2人
周维纲,会昌人,从江西起义到参加武昌首义之战,1936年2月5日国民政府令为陆军中将。1941年接任厅长职。
曾启亚,(1909--1983)少将。江西会昌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4期毕业。曾任陆军步兵学校教官,第4集团军第45师133团团长,中央军校南宁分校特种炮兵总队教育主任兼总队长,1936年任南宁防空指挥部主任,抗战爆发后任第11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上校副处长,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1940年任军训部步兵监少将副监,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部训练署处长,1949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第5工署少将署长,同年12月在云南曲靖参加起义。建国后南京军事学院军事研究员兼外国战史教官,江西省南城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委员。
信丰籍:1人
曾宪熔,江西信丰人,少将。
寻乌籍:1人
邝振翎(1885-1932) 江西寻乌人,南京中央军校少将政治总教官。
赣州(章贡区)籍:1人
胡锟,少将。字善金,江西赣州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曾任整编第49师26旅少将旅长,1946年8月在苏中战役中被俘。https://p26.toutiaoimg.com/img/pgc-image/4171e6fe9a8943568ad228c486b9e516~tplv-tt-shrink:640:0.imag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