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和革命家的两难 —— 解 读 鲁 迅(上)
文学家和革命家的两难—— 解 读 鲁 迅(上)
张长兴
一伟大的鲁迅
在五四作家中,能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者,中国应首推鲁迅。
在其作品——尤其是在《呐喊》、《彷徨》中的思想高度,以及其在艺术形象中的震撼力,中国至今无人可超越。在《狂人日记》这中国第一篇反封建白话小说中对几千年来“吃人”礼教的揭露,在系列小说中,他对阿Q、华老栓、祥林嫂等一大批“愚弱”国民的典型塑造,至今令人难忘!虽然时光流逝七八十载,但鲁迅先生弘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揭露的国民劣根性与病态,却能一直影响到今天,甚至伸延到今后相当长时期。只要中国什么时候特别需要科学与民主,鲁迅的小说便是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实而问世的。我认为,对鲁迅小说的评价——尤其是对其思想高度的评价,无论如何赞誉亦不会过分。
有人说,从艺术性看,《故乡》此类小说最完美;而《阿Q正传》、《药》此类作品则有过于显露的“主题先行”味道,艺术性略低。我则认为,两者各臻其妙,不能厚此薄彼。因为:一、从作品的社会影响(效果)看,后者远大于前者;而且,阿Q这个典型已永久屹立于世界文学画廊中。二、“主题先行”不是邪门歪道,它到底是创作方法的一种,也的确产生了一大批成功作品。
杂文,到了鲁迅的笔下,亦成了高峰。其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炼,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唐末小品的激愤,清末小品的讽刺攻击,无不在鲁迅笔下得以继承与创新。这里,我重点谈其杂文的思想性。鲁迅后期杂文水平高,理所当然。中国的新生,离不开无产阶级与共产党;鲁迅完成了立场转变,符合中国大潮。为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发挥匕首和投枪功能,这是作为思想家、杂文家的鲁迅的唯一选择。
我们还要称赞鲁迅的独立人格。以往许多文章不太及此,实在令人遗憾。
一、鲁迅出于书香世家,竟然能够看清本主流派,在“寄意寒星荃不察”之际,尚“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实在让人可敬。
二、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革命口号最响亮;然而,鲁迅对其许多主张,不同意则不同意,甚至敢对垒争鸣。而我们队伍中的许多人,却是“红色崇拜”——一见大旗便五体投地,高呼“吾皇圣明”!
三、对“红色主人”敢说“不”!长期以来,主管文艺界的周扬,搞宗派整人,谁也惹不起。鲁迅转入中共,本应对代表中共的周扬等人“言计听从”;但他偏偏“不”,敢顶“四条汉子”,这,同样不简单。我向来怀疑,鲁迅革命如此坚决,被毛主席誉为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却始终不加入中共。这,到底是党的决定(留在党外更有利),还是洞察秋毫的鲁迅认清了中共内部亦“不干净”而不愿加入呢?四、对胡风、冯雪峰坚持已见。胡风、冯雪峰加入中共,对其(尤其胡风)本人是大悲剧。从三十年代起,他们便不太融洽于中共主流派,且被视为“异端”而长期专政。但鲁迅,直至临终,尚仗义执言,爱护有加。若无独立人格,则万万不行的。为此,对有独立人格的鲁迅,有人曾戏言:“假如他活到解放后,定右派无疑!”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对敌的“横眉冷对”宣传得多,而对他面对自己人的“冷箭”的“横眉冷对”宣传得少。这,同样是遗憾!我想,假如中国大陆文人多点在爱国前提下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假如大陆主流派又容许这种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则乃中国大幸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