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文化春节习俗——上灯
上灯习俗的由来,据说是由于客家人为了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从秦朝开始,六次南迁,客居他乡,居无定所,最期望人丁兴旺,家族壮大。在客家话中"灯"与"丁"谐音,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借上灯来庆祝添丁,生命延续。同宗同族每年上灯节,共同祭祖、慰祖,念祖恩,增进团结和凝聚力,上灯文化由此传承下来。
正月十三前后,河源客家人要为上一年出生的男孩举行上灯仪式,也叫赏灯,升灯,响丁。
在这一天,他们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到家里参加添丁酒,喝完酒之后,他们会把花灯吊在祠堂上面,随后把新丁的名字记录到族谱当中,这就完成了上灯仪式这个环节。但是整个添丁的仪式过程并不简单,包括订灯、花灯制作、拜灯、追龙等。
据了解,用来“上灯”的花灯一般是手工制作,用彩纸和竹条做成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灯笼,里面挂一盏小油灯。红红绿绿彩纸或抒写祝颂语,或绘有山水、花鸟等各式吉祥喜庆的彩色图案,给花灯赋予了纳子祈福、美好期望的寓意。
“上灯”习俗从古至今,已逐渐变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血缘观念的重视,对生命延续的庆贺,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来源:连平宝 view.inews.qq.com/a/20220210A003PF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