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保护非遗 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
赣州:保护非遗 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17-02-15 来源:赣州文明网
http://jxgz.wenming.cn/wmhc/201702/t20170215_3103650.shtml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行当”。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赣州,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老行当。传统手艺人走街串巷、以手作艺,留下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记忆。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慢工细活逐渐被科技与机械替代,土法造纸、竹编、糖画等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社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需要传统手工艺坚守。其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变革。贴近时代需求,借助现代化力量推陈出新,是传统手工艺重焕生机的必由之路。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传统手工艺这颗明珠会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她应有的光芒。 现状:艰难坚守 传人难觅 上犹县营前镇是赣南四大古镇之一,蓝世明是镇里唯一的锡匠。近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铺子里专注地拿锤子敲打一把锡制酒壶。卖350元一把的酒壶,看似价格不菲,却要经过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十几道工序,敲打2万次以上才能成型。打锡的收入只够蓝世明勉强养家糊口。 锡匠活儿苦,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忍受得了身体的痛苦。从业18年,眼看着同行纷纷转行,蓝世明依然用淳朴的方式坚守着父亲留给他的铺子。他一直想收一个徒弟,然而这手艺几乎没人愿意学。 俗话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手艺在身。曾经吃香的传统手工艺,如今为何少有人问津?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工艺品进入批量机械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而传统手工艺制作因为工序复杂、工效低,逐渐失去市场。市场萎缩,师承自然成难题,大部分老手艺人不愿意让子女继承自己的衣钵,年轻一代也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此外,一些老手艺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传授技艺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的现状,近年来,赣州市加强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工作,宁都长胜陶器制作工艺、信丰虎山勾筒制作技艺等多项传统手工艺被列入市、县级“非遗”名录,无论是宣传推介,还是给手艺人提供展示的平台,政府都做了努力,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尚未形成合力,往往是文化部门“单打独斗”,大多数群众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机构和工作机制亦不完善,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对困境中的传统手工艺不过杯水车薪。 而那些仍在坚守的手艺人,既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感情,又想赚到钱、谋求更大发展。他们期盼着传统手工艺“老树发新枝”,期盼着“政府能多想想办法”。 出路:融入生活 走向市场 传统手工艺边缘化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手艺人的身份也转变成了“守艺人”,为了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寻找出路。 会昌县扬非藤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厂长许广生认为,传统手工艺必须从简单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缩短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以更好地活在当下。 作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昌藤艺一方面受到皮质、铁质、木质家具生产的强势冲击,另一方面,其取材于天然、全手工制作、绿色、健康等特点十分符合当前消费潮流。在许广生等手艺人的推动下,会昌藤艺实现四大变化:藤器产品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编织原料从以藤条为主向草绳、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编织技术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混编技术方面转变;产品花色从单一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2016年底,扬非藤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搬至该县台商工业园,厂房面积扩大6倍,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藤器厂。 瑞金竹编工艺大师杨荣仿认为,传统手工艺产品不应靠数量取胜,而要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融入文化内涵,增加产品附加值。70岁的他专注于民俗风情和红色历史题材的挖掘,创作设计了客家少女系列、红色景区系列、送郎参军系列、戏装系列等400多种竹编手工艺品。他的作品在文博会展出过,还在瑞金一些景点出售,深受游客喜爱。 相比其他的手艺人,30岁的明杰是年轻人,他想到了借助商业的力量,组建客家民间艺术协会,把赣南本土从事剪纸、草编、草鞋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的同行集结起来,经常性承接美食节、展销会、婚庆、楼市开盘等活动。在他看来,同行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合作,将传统手工艺共同推向市场,让手艺人的作品能够流通起来,从而摆脱生活的困顿,也让更多人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造血:政府搭台 因势利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种门类中,传统手工艺最具生产性质。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核心技艺和文化价值才能发扬光大。为此,赣州市倡导对传统手工艺实施生产性保护,努力构建“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的造血机制,让许多沉寂的传统手工艺回归大众视野。 在全国最大梅花园——全南县南迳镇古韵梅园,钟新民的手工竹篾粉筛销售亭人气爆棚。“县里开办了传统手工艺品培训班,教授学员如何改良技艺、与时俱进,让我重拾靠手艺吃饭的信心。”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钟新民在古韵梅园搭建了一个销售点,现在一天能编五六个粉筛,还常常供不应求。 有“民间手艺之乡”之誉的于都县,则以电商扶贫为抓手带动传统手艺人增收致富。在政府的帮助下,岭北镇小伙谢普兴入驻农村e邮电商服务站,为村民网销手工棉被。他还成立手工棉被行业协会,对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吸引100多名弹棉被的手艺人参与,其中90%以上是贫困户。如今谢普兴的4家网店每家月销售额均在4万元以上。 “保护传统手工艺,需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赣州市群众艺术馆非遗办主任康诗俊说,对一些无法迎合市场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应注重“养”,运用文字、图片、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建立数据库,设立资料展厅,进行收藏展示。 对能进入市场的传统手工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政府搭台,通过文化惠民周、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提高其亮相率;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专项保护经费,争取列入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以授予称号、奖励资助等方式提高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鼓励其开展传习活动;并在学校里开设相关课程或专业,培养后继人才。 当然,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在引导传统手工艺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近几年崛起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不错的契机。康诗俊建议政府加大招商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介入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开发;建立规范的手工艺类旅游商品市场,推进手工艺旅游商品进线路、进饭店、进景区,营造良好交易环境,使传统手工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赣南日报 张惠婷) http://jxgz.wenming.cn/wmhc/201702/W020170215342516607521.png令人怀念的赣州传统老工艺 ●石城横江重纸制作工艺 横江重纸以嫩竹为原料,需经过八道工序:砍竹麻、削竹麻、腌麻、剥竹麻、踏麻、加蓝打浆、操纸、焙纸。其纸张具有洁净、细嫩、光滑、韧度强、耐水性好、抗虫蚀的优点,保持数百年不变质,在清朝被誉为“天然国宝”,列为贡品。 ●宁都长胜陶器制作工艺 宁都生产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宋初,需经过选土、陶坯、制釉、上釉、进窑、封窑、点火、烧制、出窑等20多道工序方可制成一件陶器。因其材料天然,烧制方法原生态,制作出的陶器经久耐用、没有污染。 ●于都小溪酒饼制作技艺 于都小溪酒饼制作时间最好选在每年农历七、八、九月。制作时先将早谷碓成粉,每百斤稻谷加水七十斤、酒饼草一斤二两、桃叶一两,充分拌匀后放入框架内压碾成饼,再切成小块放入发酵房内。两天后,待细小绒毛全消退,进行晒干,酒饼方可制成。 ●瑞金竹编制作工艺 瑞金竹编工艺品从生活用品如竹篮、簸箕、竹椅开始,逐渐向观赏类竹制品发展,如鹰、虎、鸟等。制作工序包括剖篾、劈条、开片、分层、梳丝、漂白、染色、上光、防霉蛀处理等,并运用雕刻等手段,使产品更具灵性。http://jxgz.wenming.cn/wmhc/201702/t20170215_3103650.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