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客家文化 面向韶关未来
——韶关市首次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总论这次韶关市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召开的,也是韶关市客家联谊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出席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市客家联谊会理事会成员共50多人。会议收到论文有49多篇,其中外地专家学者撰写的有8篇(包括广州、赣州、梅州、连州、阳山、英德等市县),韶关学院、电视大学教授和学生撰写的有23篇,市党政机关的13篇,各县(市)15篇。 从论文的内容上看,重点研究了三方面的课题:—是客家文化方面的有30篇,占70 %左右;二是客家文化与发展经济、旅游方面的有6篇;三是客家历史名人方面的有12篇,主要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祖籍在韶关的朱德元帅、客家抗倭名将陈磷等。 这次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从论文的地域性和研讨论文的内容深度上都是空前的。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一、进—步明确了中国客家的源流和韶关客家的历史地位。韶关学院曾汉祥教授的《移民活动视角下的客家》论文指出:"客家是移民活动的产物,没有移民活动就没有客家"。全球客家有一亿二千万人,我们中国客家人的根都在中原,自晋朝以来,经历 了五次(有的学青说六次)大迁徙,辗转中华大地,最后到港澳台和海外,正如——首客家颂中所言;"晋朝中土乱,士族竞南迁,自闽移居粤,自湘流入川,勤播文化种,谨守祖宗言,更作五洲客,敢为华夏先"。我们韶关的客家(包括清远三连地区)大部分也是从福建、粤东、江西等地几次迁移过来的,在我市各县山区扎下了根,繁衍生息,至今达到近300万客家,占全市人口近80%;后来有一部分迁至湖南和贵州、四Jl,有一部分迁至广西、云南,有些到了海外。许多客家理论工作者都在探讨韶关客家的历史地位究竟有什么说法?会前会中有的同志说:江西备州称它是客家的摇篮:广东梅州又说是中国的客都,而我们韶关(曾称韶州)是中国客家人重要的─个集散地和迁中的转运站,因此,韶关也可以说是我国岭南的客州;总之,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韶关艰苦创业,为韶关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火的贡献。电视台范炎兴在《对韶关客家在客家形成历史中地位的思考》—文中,也提出了几方面的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二、进—步明确了客家人特点和客家人精神。客家人的特点很多,民俗也很突出,曾汉样的《韶关客家民俗简介》、廖晋雄的《客家围楼文化》、廖威的《粵北客家木雕》、 曾平的《风水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等文对此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关于客家人的精神,国内外客家学术界论述很多,这次会上,姚亚士、胡可新等撰文也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客家人精神集中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勤奋好学、艰苦创业、自立自强、尊老敬祖、爱国爱乡。同时他们提出:客家人精神是由客家人独特的文化、深远的历史打造出来的, 是由客家人的民性、民风、特性、风尚、品质、气质等构成的,继承和发扬客家人精神和党中央 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完全合拍的,客家人精神也一定要在和谐社会中才能发扬光大。 这些观点也 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提升和肯定。三.进一步明确了客家文化面临的新问题。广州市铁一中廖文撰写的 《客家文化传承论》指出,当前客家文化出现了三种新情况。一是软体 文化式微和传统伦理价值、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客家建筑艺术等出现了新变化(语 变味、艺术失传....... ;二是硬体文化消逝。如客家民居、文物古迹等有的被淘汰,有的被放弃 有的被改建......是客家中心地出现发展危机。其表现在客家人心理共同体的多向分离,有的 客家内部产生距离、分异,"大民族文化"削弱了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等等,使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也被削弱。针对上述新情况,廖文提出;必须建立"保护性传承"的思路。这与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劳格文博士提出"抢救性保护"正在流失的文化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具体对策上,廖文提出三点: 一是整理、发掘、发展客家文化,慎重提出"扬弃";二是竭力保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三是燃点客家精神新火炬新时代,也需要有客家杰出人才扛起振奋客家精神的旗帜。上述观点和对策是极其宝贵的。 到会其他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实践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如梅县旅韶联谊会,针对离退休的越来越多、年青人越来越少的问题,夫年成立了中青年分会,积极发展下一代会员,这实质就是解决客家的传承和“接力棒"问题,值得其它联谊组织去研究探索。四、进一步明确了张九龄在唐代和客家史中的地位。张九龄既是唐朝的知名宰相,又是韶关客家的历史名人。关于研究张九龄的七篇论文都是韶关学 院和电大的老教授和机关的老领导撰写的,他们集中论述了如下三方面的观点:一是论述了张九 龄在盛唐诗坛的核心地位和历史贡献。黄志辉、王搞非、许远贤、邹捷中、熊飞等专家的论文都 讲了很多宝贵的观点:二是论述 了张九龄开凿梅岭的的功绩(南雄庄礼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三是论述了张九龄是韶关客家人、落籍始兴,后居曲江。幼年聪敏,七岁知属文,二十岁中进士,五十七岁当宰相,是唐朝诗人之核心人物。还发明信鸽,载入了中外科技通讯史册。许多同志谈到:张九龄既是客家先辈的精英,又是客家人崇文好学的楷模,九龄风度值得后人永远继承;四是在研究张九龄的同时,还有七篇论文研究了朱德、陈磷等客家历史人物,使我们进一步拓宽了对客家名人的了解。五、进一步明确了客家文化与发展经济和旅游的关系。与会者普遍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客家文化又是韶关特色文化的主体,它与发展韶关的经济和 旅游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的作用,推动韶关经济的发展呢?专家学者提出了如下六个 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1、挖掘客家民俗文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英德市林超富提出建造北江游廊 旅游热线文化品牌。如;自然景观、考古文化、庙宇文化、村落民俗等。这对我们韶关很有借鉴;2 、着力挖掘、宣传和营造舜文化的旅游氛围,丰富我们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市旅游局申敏 新) ;3、挖掘客家文学旅游资源,发展"红三角"旅游,即韶关、郴州、赣州红三角经济区一(市 总工会职工旅行社罗世雄) ;4、 重开发丹霞山"客家民俗文化村",提高旅游文化品味(韶关学院 邹文娜、肖维东等) ;5、创新摹桂林,创建生态市。电大许远贤副教授建议把张九龄作为韶关旅 游城市的品牌,包括重修张九龄家族墓,重建风度楼,新建曲江张九龄纪念馆,发掘九龄书堂岩 以张九龄为城市"名片",把舜南巡韶石山的九成台作为"城徽"。重修大鉴寺,开辟禅宗圣地;6、修建张九龄纪念公园。在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时,韶关提案建议把帽子峰修建为张九龄公 园。后来有的同志建议,根据新城规划,把芙蓉山建为张九龄公园更好。这次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的成果仅仅是初步的,由于准准的时间比较仑促,组织工作还有 许多漏洞;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对如何提升客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待深入等等。客家,对于韶关举足轻重。进一步提升客家文化对于促进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和推进韶关经 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促进各级党政领导,进-步重 视客家文化的研究。我们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要面向韶关未来。围绕韶关客家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认真调查,深入研究,比如:韶关客家比较贴切的特点和定位?韶关客家比较准 确的来龙去脉。韶关客家人与外来人的历中渊源关系:;韶关客家人与梅州、赣州、福建、湖南客家人语言、民俗等文化区别;韶关客家人与瑶民等少数民族的区别和关系;韶关各县、市客家的认同与区别;韶关人精神是什么和它与客家人精神的区别等等。客家文化的研究是我市永恒的主题,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广大客家学术研究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认识, 抓住重点,围绕中心,深入研究,打造品牌,使客家文化不断传承和提升,不断丰富和发展,为韶关打造文化城市、为促进韶关经济和"红三角"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作者:林立芳、李彩彬,分别为韶关学院原院长和韶关日报原副总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