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百年方言的语境变迁态势与客家话危机的出现
本帖最后由 不以物喜 于 2020-11-14 20:23 编辑韶关市地处湘、粵、赣三省交接地带,市区非农业人口39.31万,来自五湖四海,城区绝大多数人会说普通话,其中大部分人兼通粤语,能听懂粤语的人为数更多。
本世纪初韶关市(原曲江县城)主要通行客家话和以“本城话”为代表的虱婆声。抗日战争期间,韶关市是广东省抗日后方和省政府所在地,省港一些机构人员纷纷迁来,人口从六七万骤增至二十四万;粤语逐渐取代了客家话成为优势方言.近七年时间的相处韶关人在接受粤语的同时也接受了广府文化,并将抗战时广府人带来的语言和习俗保留到现在。
韶关是粤北重镇,交通便利,加上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商贸繁盛,聚集了不少外地人。民国初粵汉铁路广韶段通车以后,南来北往的人更多,其中不少人说国语。解放初,大批南下干部留驻韶关,进入机关工厂、学校工作,大跃进期间,国家将韶关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仅1958年11月就有两万多人报到还不算他们的家属和后来陆续到来的人员。这些人数量大,来的时间集中把普通话迅速地大規模地传播到社会上,奠定了韶关市区通行普通话的基础。
韶关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多民系杂居的地方,韶关人不排斥外来人员,也不排斥他们的语言,普通话、粤语在韶关传播开来以后,得到市民的认可而通行。当时不论是机关、工厂还是学校开会,上课等正式场合都是用普通话买东西时您若说普通话,售货员一般也用普通话跟您交谈。今天郊区农村不少中年妇女也能说普通话。
韶关市城区土话和客语者约七成半以上的人会说粤语,在非正式场合,人们比较喜欢用粤语交谈,遇上不会说粤语的人,韶关人是很乐意使用普通话的,许多在韶关市生活了二三十年的外省人至今仍不会说客家话和粤语,却并不感到生活上有多大的不便。
原本没有粤语分布的韶关市,在这100年的时间里,由于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广州难民带来了粤语。而且由于过去几十年,香港影视文化的强势传播,让很多韶关本地人接受了这种广州人带来的方言,使广州话逐渐取代了韶关本土的客家话成为韶关市区的强势方言。广州话不仅是在韶关市区反客为主,就连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也是如此。广州话的进入韶关渗透,让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变成了一个客粤双方言区,而客粤双方言区就是指一部分客家地区的语言,由于粤语渗透,受粤语影响,成为客粤双方言区的。
韶关是宋元明几个朝代所形成的客家话区,是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广州话渗透,使韶关一些地方成为客粤双方言区;韶关市区、乐昌市区、仁化县城,原来是客家话区,现在不仅通行广州话,而且在韶关市区的浈江武江,广州话已经成为主要的交际语言。
这100年来,韶关的方言很大的变化就是,广州话代替了韶关土话,成为了仅次于客家话的第二大方言。广州话虽然在韶关是个被本地客家话包围起来的方言岛,远离粤语大本营,但因为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加上香港的文化传播,使得广州话在韶关得以流行起来,于是出现了韶关客家话的危机,韶关客家话危机的出现也让大本营地区客家人开始觉醒,发现和意识到,客家大本营也不是客家文化的安全岛。 韶关客家话危机的出现也让大本营地区客家人开始觉醒,发现和意识到,客家大本营也不是客家文化的安全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