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enter 发表于 2020-6-29 19:50:37

论坛预告 | 变与不变: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2020.06.30)



  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是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经过不断摸索、努力实践,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特别是近年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势,形成鲜明特色和创新风格,成为整个华南地区艺术理论和艺术创新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中心。为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理论学科水平,促进艺术学理论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结合当下新冠疫情态势,拟举办系列网络学术论坛,邀您“云”中相“会”,通过互联网,就艺术学理论前沿、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对话,以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2020“云”中相“会”是一个系列专题性网络学术论坛,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论坛以腾讯会议系统为交流平台。每个专题由一位资深学者担任学术主持。
  该系列学术论坛专题三,主题为:“变与不变: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论坛拟邀请6-8位国内客家艺术研究知名学者和客家音乐制作人(乐队),从理论创作和表演实践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客家音乐的源与流、变与不变,揭示新时代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专题三   变与不变: 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0年6月30日 19:00-22:00
  腾讯会议:851673085(会议ID)
  直播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8g3BfSm1vI19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即可观看)

thinkcenter 发表于 2020-7-30 15:52:46

专家研讨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认为——
客家音乐既要原汁原味,也需创新意识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客家音乐与光阴有关,它古老悠长,历久弥新;它又与一个族群有关,诉说和传唱着一个群体的心声。 ”近日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网络学术论坛上,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如是解释此次论坛的主题—— “变与不变: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论坛上,专家学者从理论研究和表演实践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客家音乐的源与流、变与不变、传承和创新问题。

  “我的祖籍是江西赣州安远县,安远县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很多客家的民歌都与赣南采茶戏紧密相连。我从小听着客家音乐长大,工作后无论到哪里演出,我都会准备一首赣南客家民歌。 ”据国家一级演员、江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杜欢回忆,“有一次我应邀到台湾华冈艺术学校作学术讲座,因为了解到台湾有很多客家人,所以讲座选定的主题就是客家音乐。讲座的过程中,我示范演唱了一首‘牡丹调’ ,结果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他们觉得旋律有点过时,语言也听不懂,所以现场教学的时候,半天才教会两句” 。讲座结束之后,杜欢回到江西,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在想怎样才能够把客家音乐传播得更广、更深入,怎样才能够让年轻一代的观众接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杜欢认为,在保留客家音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创新,要考虑现代年轻听众的听觉习惯,运用现代创作技巧,将现代的语汇、现代的演唱风格融入到传统的客家音乐中去。

  “这两年的工作过程当中,也创作了很多融合客家音乐元素的原创歌曲。最近还创作了抗疫题材歌曲《我的歌唱给你听》 ,旋律非常好听、非常现代,并融入了客家音乐元素,里面有变化音,有转调,还有离调等各种变化。 ”杜欢说,这样的作品无论哪一年龄段的听众接受起来都非常容易,希望通过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客家音乐。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党政机构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以及客家舞台艺术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执着追求,以客家音乐为基础的客家舞台艺术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中央民族乐团创新中心副主任肖文礼介绍说,“例如,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永远的歌谣》 、山歌剧《等郎妹》 《桃花雨》 ,以及交响乐《土楼回响》 、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 、舞剧《大围屋》等等。这些剧目有的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有的捧回了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等奖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

  “这些客家舞台艺术作品重视展现地域特色、突出客家文化符号,创作者真正将客家符号融入创作中,而不是贴标签式的使用。而且在创作上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为一体,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手段创造演出的视觉形象,这也是这么多年在客家地方戏剧创作领域的一个很大进步。艺术门类和表演形式也从单一到多元转化。 ”肖文礼谈到了剧目具体的创新之变。

  说起创新,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俗风情交响音诗画《山那边里格水那边》无疑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该作品近日完成了对外彩排演出。 “这个剧目剧本初创时,立意为客家音乐元素的声乐套曲,之后在这个基础模式上融入了‘剧’元素,如人物、事件、情节、矛盾等等,汲取清唱剧、歌舞剧、音乐剧的特点打造成创新型、跨界融合的交响音诗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诗歌、绘画、舞台美术、 LED大屏流动的画面,渲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呈现。剧目有7个乐章,通过客家人最重要的7个传统节日,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将它们搬到舞台上。去年申报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这部作品作为为数不多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复评答辩的跨界融合作品。 ”杜欢告诉记者,希望这部作品将来能够走出江西,到别的客家地区,包括到别的汉民族地区,以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到国外一些客家人聚集的地方,进一步勾起客家人的美丽乡愁。

  论坛上,专家学者谈及创新的同时,也指出了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和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肖艳萍坦言,当代客家音乐作品颇多,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粗制滥造、品位不高的作品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还是缺少客家传统音乐的积累。“客家音乐展现的是客家人的历史文化、生活日常,集中展现的是客家人的精神内涵。客家音乐在歌词表象上常引用客家典型俗物、俗谚等作为创作主体,而在旋律上运用具有客家特征的音乐、旋律使音乐充满浓郁的‘客家味’ 。但客家音乐创作并非不遵循章法,而需深谙客家传统音乐的特征,才能创作出好的客家音乐作品。 ”肖艳萍说。

  “在赋予作品现代理念、强化主体立意、强化现实意义方面要防止刻意和直接。创作者应更加关注客家的乡土社会,创作出彰显客家共同特质和不同特性的作品。尤其要注重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不要让客家舞台剧目成为客家学、文艺学、音乐史、文艺批评等学科的空白和缺失。 ”肖文礼表示。

  “近年来我到过不少地方做客家山歌传承方面的田野调查,发现传承状况令人担忧,传承人普遍年岁已高,有的前一年采访过他,第二年就离世了。 ”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邱立汉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客家山歌是一笔丰厚的艺术创新资源,除了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外,还为客家歌曲、剧目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为嫁接“新枝”提供了根本。

  “当然也出现一些令人兴奋的亮点,比如说深圳,很多来自广东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的客家人组建‘深圳客家山歌队’ ,经常聚集演唱山歌、传习山歌,或组队参加山歌擂台赛,还组建了有五百人的‘深圳客家山歌活动群’ ,天天群里唱山歌、斗山歌,十分活跃。另外,例如由广东电视台摄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新客家代言人陈菊芬担任总导演的12集纪录片《千年客运——中华客家山歌》等也都对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邱立汉欣慰地表示。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0710/index.htm?page=/page_2/202007/t20200709_485644.htm&pagenum=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坛预告 | 变与不变: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