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2-5-13 00:11:49

龙泉举办西部客家水龙节

http://travel.tom.com/Archive/2001/7/20-63442.html
龙泉举办西部客家水龙节   
   2001-07-20 07:59:21  来源:四川新闻网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2-5-13 00:13:22

RE:龙泉举办西部客家水龙节

根的追寻

宋客

  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龙虬错节,是因为它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泥土,尽情地汲取大地的养料;一个民族、一支族群从古远的历史走来,经千百年风雨而不衰败,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态,盖源于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根的厚重沉雄。
  说实话,当我来到四川的时刻,看到这里热情好客的客家人和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事象时,着实吃了一惊。以前沉在书斋,接触了不少四川客家的东西,但总有一种如隔五里云雾的感觉。百闻不如一见,和当地的客家人拉起了家常,没有了身在异乡的落寞,有的是他乡遇故知的亲切。
  四川客从何来?从闽粤赣边区走来。穿行在成都近郊的东山客家方言区,一种做客家人的自豪,时时闪现在脑际。不错,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是从广东五华、兴宁、梅县、镇平及汀州、赣南等地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随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去的。“康熙年间,我祖闻得四川地广人稀,圣主招安百姓”。客家先民,怀着拓殖家业、耕读传家的理想,车马摇摇,携家将雏,六千里路云和月,直指天府之国。他们在四川稍一安顿,又派后生回到祖地,“将祖先的骸骨背负上川”,万里斜阳,如同背负熊熊的火种,从此,客家文化薪火相传,在阔大的四川盆地汇成了浩浩的文化长河———
  他们带去了祖宗的方言,一晃三百年,即使在湖广话逐渐成为主流社会通行的语言后,客家人亦不为所动,不忘“阿姆话”。他们带去了山耕的文明,春日踏青,中秋斗酒,重阳登高,岁社祭祀,飘飘稻香。他们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在巴蜀文化的大海中垒起了联络亲情、交流信息、团结协作的各种会馆,成为坚守客家文化的心灵阵地。花开花谢,文化的传承就像一根“接力棒”,从房长叔公手上传来,传到子孙后代。兴实业,建公益,办学校,修族谱,靠着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铺就了四川客家的文化长城。
  是的,客家文化以包容性、开放性而不是排斥性、封闭性的方式,行进在历史的隧道。每到一地,他们总能与土著和睦共处,若力辟垦,建设家园,化当地优秀文化成果为己有,成为汉唐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标识。每当异族入侵、国难当头的多事之秋,客家人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捍卫文化的崇正画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田园走出来的客家儿郎,任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沐浴,发出智慧的光芒。
  四川的客家人,从盆地走来,聆听了天下客家对西部的呼唤,在这激情澎湃的客家热潮中,突然,眼睛一亮,筋骨大作,根的觉醒顿时化着了强大的力量,来自海内外的客家学专家学者,汇集于成都的东山之上———参加成都国际桃花节暨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追寻客家先辈的足迹,沉醉在客家亲情的酒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2-5-13 00:14:31

RE:龙泉举办西部客家水龙节

http://home.66163.com/Fujian_w/news/mxrb/010402/4_2.html
外域采风
四川的客家人

● 宋 客

  三月的蓉城,草长莺飞,桃花灼灼。3月18—19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学专家相约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在这里举行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就“四川与客家世界”这一学术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客家大省 人口众多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就在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生息着一支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至今仍操着一口被称为“土广东”方言的客家民系。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客家学者罗香林先生在他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就注及四川的客家人现象。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四川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市有63个,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以上,客家语的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仅成都东郊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居住着50万客家人。若按客家自统或心理认同计,四川客家人的总数大约在250—300万之间,成为我国继闽粤赣三省之后的又一客家大省。
  据田野调查,四川客家的分布地区有:成都的龙泉驿区,成华区、都江堰、广汉等;川北的江油、仪陇、巴中、广安;川南的内江、资中、简阳、泸州、宜宾等,以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会理等县。其中,尤以成都东郊和沱江流域线以及仪陇和西昌最为集中。
  客从何来 闽粤赣边
  四川作为一个移民大省,历史上曾经多次接受来自外省的移民。四川客家大省地位的鼎立,就是在清初和抗日战争以来半个世纪的多次移民的基础上形成的。尤以前者为甚。
  明清之际,四川境内连年征战。先是陕西张献忠农民起义,横扫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安徽各省之间,最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清军入关后,农民起义被大肆镇压,前后费时10多年。不久,又是“三藩之乱”,战火再次在四川点燃。连年的战争,使四川境内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省入籍者只有16090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合计在籍人口只有9万多。大量劳力的耗减,导致土地成片荒芜,由此带来全省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为了恢复四川经济,清王朝在政局稳定以后,便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两湖、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农民入川垦荒,从而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这些移民构成,除来自两湖地区外,尤以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者为多,因此这次移民运动又被史学界称为客家历史上的第四次迁移。
  与会学者认为,从表象上看,直接构成这一部分的移民来自粤东北占了绝大多数,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移民的先祖又大部分来自客家祖地。个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一次展示了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
  客家文明 薪火相传
  客家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与移民迁徙相联系相包容的文化现象。二三百年前,当客家人追随当时的西进移民浪潮,在四川登场亮相时,就以大无畏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于西部开发,在清初四川百废待兴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为四川经济的复苏和进一步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各省移民云集的环境中,唯有来自闽粤赣的客家人,逐历史大潮而出,以其强烈的乡土习俗和特殊的语言作纽带,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日月经年,客家文化不但未被消磨,反而傲然屹立于巴蜀大文化的大海之中。
  许多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闽粤赣客家人进入四川后,加强了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为古老的巴蜀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独具特色的广东、福建、广东会馆,遍布全省各个角落,见诸记录的就多达1400余座,成为寻找客家人创业足迹的标志性建筑。当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位于龙泉驿区洛带镇内保持完好的广东会馆、江西气馆等客家民居建筑时,无不为客家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建筑的磅礴气势所惊叹,领略到充满生机的粤东、赣南客家原乡文化的无限魅力。
  客家人物 各显风流
  闪烁着华夏文明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四川客家儿女。他们在开发四川,促进四川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精英。在历史的丰碑上,赫然镌刻着四川客家人的名字。他们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无帅朱德,仪陇县人,祖籍广东韶关。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国家领导人郭沫若,乐山市人,祖籍福建宁化。戊戌变法死难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富顺县人,祖籍福建武平。辛亥革命后,被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追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青白江区桃渡镇人,祖籍江西。抗日战争时期,台儿庄战役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王铭章,新都县人,祖籍广东。
  此外,四川客家人中还有以率众反抗清王朝著称的四川义和团首领,巾帼英雄廖九妹(尊称“廖观音”),新都县客家人,祖籍广东兴宁。以《厚黑学》一书名世,影响遍及海内外的哲学家李宗吾,自贡市人,祖籍广东。将易经八卦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现代天文学家刘子华,龙泉驿区洛带镇客家人。撰写大量文章,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著名英籍女作家,中国问题专家韩素音,四川郫县人,祖籍广东梅县,等等。才会专家学者,就四川客家人及其体现出来的客家精神作了全面的诠释。
  四川,正举着高大的“客家牌”向世界走来……
  石灰石的夹缝里,各种各样的树木顽强地向上生长着。树与石的结合都是天然的盆景。藤萝树蔓直挂,苔藓蕨草横生,怪石嶙峋,山风悠悠……
  阳光从摇曳的树缝里射入,像一迪吧的射灯闪烁,那是一切生机的来源,各种植物都变得美了。遐想之际,一阵暗香偷袭而来,是月桂;瞧,这平常的白毛藤,在树林里、在阳光下耀眼起来!
  景区的接待处,矮小的红顶屋宇,在这绿色的烘托下,更有了色彩的反差。小桥流水,春天的龙石 空 洞真是醉了!
  绿色,它可不像南方的雪,时有时无没个准。它是春天的染料,春风过时必要绿的!
  龙 洞的春天,绿芽忍不住钻出枝条,是这里的主调。汽车在蜿延曲折的山路上爬行,春意盎然,香风扑鼻,我们在这里享受森林浴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泉举办西部客家水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