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音的发展趋势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6-28 14:20 编辑这个汉语方言关系示意图说明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个“老湘语”、“新湘语”,说明湘语受到强势的官话冲击,分化为新老两派。
“新湘语”与西南官话有密切关系或者说同源,而“老湘语”是古汉语的一支发展而来。
面对自北而南的官话冲击,历史上是吴、湘、赣最为严重。而就客家话来说,局部地区,如闽西客家话,一些其它地区客家话的h声母字如香、乡变为s或sh、x声母,也是官话的影响所致。
从大的方面,整个客家话的语音系统,特别是词汇,受官话的影响是在加速。但是从大的方面,从整个客家话来看,在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整合趋势,有些语音由于使用人口相对较少,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如下图的sl声母,可以预测会消失,原因是大环境影响,国语、强势汉语方言广州话、梅州话等的影响。
边擦音声母sl在各地客家话的分布格局
sl声母来源于古越族语言,最早是出现在粤语和广西平话、粤西闽语等汉语方言,后来波及到客家话。客家话在粤西、广西的历史最短。
粤西、广西北、中、南部都不能幸免,不同程度地出现sl。
图中粤西-广西35个乡镇就有14个乡镇有这个声母。
另外,暂未发现江门、云浮、肇庆和韶关的客家话有粤西-广西地区粤语常见的这个sl声母。
清远的连山客家话有这个声母。
从粤西-桂南核心区的客家话来看,保留s声母的情形还是比较好的,sl声母只出现在边缘的一些乡镇,如廉江青平、博白龙潭。而博白新田、博白沙河、博白迳口、廉江石角镇还是s声母,陆川全境暂未发现有sl声母。
sl声母在客家话的分布地理,东起广东阳江,西至广西防城港,北至广西柳州。
将来客家话的整合,这个声母可能会消失。
这个sl如何发音,讲讲其。 发 l 的 位置发s的音
舌尖前元音1在广西和粤西地区均有发现缺失,但是在桂北只出现1例,即柳州大埔镇。无1也是闽南话、粤语普遍现象。
粤西-广西沿海地区缺失1比较明显,尤其是粤西地区。粤西-桂南核心区(博白、陆川、廉江)还有1的存在,不过也有部分乡镇出现1的缺失。
闽西-梅州客家大本营都有1。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7-29 01:17 编辑
“光广挂瓜关惯怪快”有无u介音
这些字,梅县客家话全部有u介音,同普通话。有相当一部分客家话,“挂瓜关惯怪快”有u介音,但是“光广”两字却无u介音,这一类型在广西分布较多,闽西的上杭、武平、永定也属于这一类,地图中用紫色表示。我本人平时讲的客家话就是这种模式,这是从小时候开始的事情,那时候我还在福建某华侨农场念小学和初中,周围的客家话有两类,第一类是全无u介音,第二类是“光广”无u介音而其余字有u介音。原本我家里说的是第一类,我当年一直在琢磨有u无u的读音哪个更好的事情,最后我硬生生把第一类读音改为第二类,这一说就是几十年没有再变回去。现在,我又在重复做少年时期做的事情了,就是偶尔把部分sl声母字改为s声母读音。我记得小时候我的一个表弟还很小,客家话读音还“不标准”,把sl声母字说成s声母,还被他家里人纠正的事情。其实,我们广西客家人的祖先几百年前在福建和广东的时候,哪里有sl声母啊!一个“不正确”的读音传承几代之后反而是“标准音”了。现在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们都还是讲全无u介音的第一类。从某种角度讲,我属于读音“不标准”。
图中全部有u介音的用红色表示,梅县、大埔都属于这一类。另外,台湾与此同。全部无u介音用绿色,兴宁、五华属于这一类。另外,惠阳与此同。大部分字无u介音用蓝色,这一类型最少,只有两个乡镇:武宣三里、英德渔湾。
从本地图u介音有无的分布来看,有或大部分有u介音占据多数,34个乡镇。全无u和大部分无u,17个乡镇。
全部u:20个
大部分u:14个
全部无u:15个
大部分无u:2个
预计这个分布格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维持着,因为有u无u丝毫不影响交流,使用习惯更改不易,也无绝对更改的必要。
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客家话使用趋势。
从目前所能了解到的情况,似乎绝大部分客家人都会说惠阳音,虽然他们祖籍各异,有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梅县、大埔、五华、揭西(河婆)、龙川等地。他们说的客家话都趋于一致,集体朝着惠阳音方向转变。在吉隆坡地区,年长者尚能讲两种语音的客家话,年轻一代则只会讲惠阳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惠阳音是否有较大成分的重新组合?与中国的惠阳-惠东客家话有何差异(外来成分除外)?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11-29 05:32 编辑
我本人家族的客家话语音的发展演变。
据说祖先从福建迁徙广西博白,时间不得而知。但是从目前资料得知,博白、陆川两县客家大部分祖籍福建,尤其是上杭最多。接下来才是梅州、赣州、粤北、粤西地区。而从粤西、粤北直接过来的,间接来源地也多是福建。迁徙时间主要分为明中、明后、清初、清中四个时期,合计400年。其中,明中后期占较高比例,距今400-500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博白、陆川的客家移民带来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客家语音,现在不同乡镇的客家话语音的差异就与此有关。我个人的推测,不管我家族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迁徙到广西博白县,都会受到人口占据多数的客家语音的影响。我的家族,可能是福建音客家话演变为博白音客家话的主要参与者,也有可能是迁来较晚只是受影响者,总之是二者之一。最起码在二 三百年前,在博白的祖先们,说的就是当时不同于福建闽西的(广西)博白音客家话。
这里面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小时候,和我同村的一户人家,严姓,名字字辈是“之”,村里绝大多数人把之念成zi(接近ji),而不是z1(有人拼音记为zii)。这户人家的长辈指正说,要念z1。不过,没有1韵母只有i韵母的大众,仍旧不会“纠正”过来,照样读zi。强势的白话、受白话影响的客家多数派始终占据上风,大环境势不可挡。今天,在粤西-桂南地区核心区(陆川 博白 合浦 廉江 化州),仍然有相当多地方的客家话保留了z1 c1 s1。换言之,也有不少地方的客家话没有了z1 c1 s1。可见,语音变化受环境影响很厉害,纯与不纯,标准与不标准,只是具体针对某个或某些字音韵而言,相对的概念。
后来,我的家族又从博白迁徙至防城县(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听说在防城的居住时间并不长,估计是三四十年而已。这么短的时间,原先的博白音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为防城音。但是在之后,随着时间的持续延长,从我的祖先离开防城的那一刻开始(19世纪70 80年代),到我出生的那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时间也持续一百年了,都基本上是与防城客家人在同一个居住区域内,这才是最关键的时期,对我们的客家语音来说,这一个100年,足于发生一些标志性的改变了,博白音演变为防城音。那个特别的sl声母,也许就是这个一百年的时间内进入了我们家族的客家话语音系统。经过对比研究,我目前说的客家话,与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的客家话接近程度高于博白县各个乡镇(龙潭、沙河、新田)。
简略概括就是,福建闽西音——>广西博白音——>防城港音,时间跨度500年。
我虽然也经常跟别人说我祖籍广西博白,但是客家语音系统还是称为防城港客家话。语言与籍贯不相符合,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防城港、博白、陆川等地客家话差异不大,基本上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学习就可以顺畅交流。前面说过,这几个县的客家人祖籍是多元化的,虽然有较多的人来自福建,尤其是上杭、武平。但是梅州各地、江西安远、粤北英德、翁源、粤西廉江等地也不少。不管是从哪里来,最后语音都趋于一致,内部的细微差异,只是一个大的汉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粤西-桂南系统客家话的内部差异,不同乡镇不同县具有不同的语音。这个内部差异,远小于梅州市内各县区之间的差异,更小于闽西各县客家语音的差异。
这是客家话的语音发展趋势的历史的一部分。在现阶段以及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地区的客家语音系统会和其他地区的客家话进行重组吗?理论上来讲,如果某地区的客家话不在这个地理坐标处被历史抹去,那么,他应该会有所变化,很难保守而丝毫不变。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11-29 05:51 编辑
从今天粤西桂南地区客家话的语音分布格局,结合本地区客家移民历史,以及本地区非客家语言的环境,先了解形成原因,再接着预测将来本地区客家语音的走势。
表格中的红色部分是我家里说的客家话语音,大部分属于典型的本地区多数派的读音,也有“非主流”的,比如“矮”,我说e,只有2个分布点,而说ai的多达16点,说ei的有3点。我说的sl声母,和s声母之比是9:12,人数相对较少,但是sl声母非常有地方特色,历史、环境造成,非祖籍地带来。24个项目,第一类属于多数派,我说的客家话大多数(19个)属于第一类,有4个属于“第二类”,包括sl声母,有1个属于第三类,即矮读ε。说明我的家族说的客家语音随大流,也是本地区典型语音系统。
占据比例较高的可称为“主流语音”,有的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例如“州周”读ziu,19点,其它读音只有2点。又例如“回味”读ui和读ei之比是18:2。有的比例只是略高于另外一种“非主流”读音,例如“挂怪”有无u介音,有无比例是12:8。又例如舌尖前声母r,有r无r之比是12:9。
如果能够每隔二 三十年做一次调查,可以大约推测出本地区客家语音的演变趋势,目前能做的是观察历史到现今的演变方向,期望能从古今变化规律、成因,推测未来发展演变趋势。
按乡镇数量多少初步做的统计归纳,粤西-桂南地区整体的主流语音项目如下:
1、无舌尖前元音1(支持是=挤妻西)
2、周州丑臭手受 iu
3、保毛到讨脑老早草嫂高好奥 o
4、听 en【ên】
5、珍真陈尘身神 in
6、回位倍尾肥味围费伟飞威美 ui
7、舌尖前浊擦音声母r的有无 有
8、舌尖前边擦音sl声母 无
9、低底弟啼蹄泥犁 e【ε】
10、“户步路大后豆受旧限万件料尽硬病梦”的声调 第四声
11、你 ni
12、“光广挂瓜关惯怪快”有无u介音 有
13、有无两套对立音z c s和zh ch sh 无
14、凡 an
15、法 at
16、画 fa
17、银 en【ên】
18、餐 an
19、饭 an
20、国 ok
21、针枕深沉审婶 im
22、梯 oi
23、矮 ai
24、有无撮口呼 无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8-5 08:23 编辑
“州周”读音的地理分布
iu韵 u韵之比是40:6
“回味”读音的地理分布
ui韵 i韵之比是 35:12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9-10 05:20 编辑
声母r的有无 前浊擦音r还是后浊擦音r的地理分布
三者(无 前 后)的比例是 31:13:8
在本图中的所有客家话分布点中,粤西、粤北无后浊擦音r,广西仅有1个分布点(贺州)有后浊擦音r,移民来源地广东五华。粤西-广西客家话,无r和前r均有分布,前r主要分布在粤西、桂南、桂中地区。
梅州无前浊擦音r。
闽西三个点全无r。
我个人的感觉,无r和前r区别不大,后r感觉比较不一样,特别是卷舌明显的地区的后r。普通话的r是后r,日ri。
“县”这个字,博白客家话有无r和前r之分:ian(ien)、ran。也有韵母不同之别:ren、ran。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11-26 02:17 编辑
前面说到卷舌的r(舌尖后浊擦音),另外一个同属于卷舌声母的zh ch sh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语音问题。
zh ch sh r是否能够在将来客家话趋向一致的时候维持目前已有的地理分布格局,或者还能扩大地理分布区域,这或许还得受周围其他语言的情况以及官话决定。普通话这个全国官话是有zh ch sh r的,不过,客家话的邻居粤语(广州话)、闽南语(厦门话)没有卷舌的zh ch sh。全国对南方,演变发展方向实在是个未知数。
这个图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有无两套对立的声母z c s和zh ch sh”。
相关的一些资料说明,一些客家话声母系统里只有舌叶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卷舌音,但也不是平舌音z c s。
好多地方的客家话zh ch sh只是舌叶音,如陆川良田镇的zh ch sh就只是舌叶音,但是其声母系统里有z c s和zh ch sh的共同存在。也因此,本图中所出现的二十几个粤西-桂南地区的客家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卷舌声母zh ch sh。梅县、闽西连舌叶音都没有,只有z c s,但是闽西出现了j q x。同样,地处强势官话区的桂北柳州、桂林的客家话,也出现了j q x。长汀的客家话有zh ch sh的,是舌叶音(本图没有标注长汀)。
大约在梅县-蕉岭纬度以南的县份,具有有zh ch sh的客家话和他们形成南北对立。广西贺州的客家主要来自五华、揭西、河源,他们保留了祖籍地的zh ch sh。
无zh ch sh与有zh ch sh乡镇数量之比是:35:17
在台灣,由於國語及閩南語的廣泛使用,客家話正處於劇烈變動,新、老派客家話的差異已相當明顯。例如,時下很多年輕人已不再使用原有的客語詞彙,取而代之的是國語詞彙(如:時節→時候、目鏡→眼鏡、定著→一定、月光→月亮)。在語音方面,新派客家話也深受國語影響,例如,將重唇發成輕唇(蜂 )、舌頭讀成舌尖(中 )、入聲韻讀成陰聲韻等。然而,音位的分合或許較易察覺,但是音質的改變就未必如此。語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特別是正在進行中的語音變化,若不透過實驗語音學的工具與方法,這些細微的變化有時難以發覺。再者,根據abov(2001),語音變化中以元音及邊音最為激烈。有鑒於此,本文欲對處於國語及閩南語強勢干擾下的四縣客家話的單元音進行實驗語音學分析,一方面觀察這些單元音的分布格局,另一方面觀察可能的世代變化,特別是舌尖元音[1],因為國語及閩南語裡都沒有[1],可以預期會有較大的變動性。
————————《客家話舌尖元音的世代變異及其音韻學解釋》郑明中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8-29 05:52 编辑
元音1和i
表一裡的高樹客家話,所有苗栗四縣讀 1的,在高樹都變讀成 i,而其他客方言點也或多或少變讀成 i。
回到本帖4楼,广东-广西拥有总共3000万客家话使用者,在潮汕地区、粤北多数县、河源、珠三角地区客家话未参与比较的情况下,有i无1主要出现在粤西桂南地区。桂中-桂北地区只出现一个点无1.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8-29 06:01 编辑
關於詔安客家話的 1 , 有兩點需要特別說明。其一, 有位審查人認為詔安( 崙背) 的‘子’讀,與表一( 引自鍾榮富 2004:96)的‘子’讀的韻母不同,然而這是因為方言調查點的不同所造成的, 表一所列為桃園的詔安客家話。其二,苗栗四縣讀 1 的字,在雲林的詔安客家話裡部分變讀成 u , 例如 ‘梳’[ su ]、‘字’[ tshu ]、及 ‘醋’[ tshu ], 雖然數量上不及變多,但這似乎也代表著u 是 1 的另一個演變方向。語言變化有其傾向性( tendency),就目前的變化情形而言,絕大部分的客家話傾向於 1 變 i ,僅少部分客家話( 且限於為數不多的字) 有 1 變 u 的傾向。此外, 將舌尖元音變讀成 u 的情形也可在台灣部分閩南語使用者身上觀察到, 例如, ‘老師’讀成、‘石頭’讀成。
————————《客家話舌尖元音的世代變異及其音韻學解釋》郑明中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