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7-14 23:59:15
漳州诏安县官陂乡遇田楼,直径却有90公尺------------官陂乡就是纯粹客家庄。
闽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文化上的。那么即使是漳州的客家区,也不是闽南文化,而是客家文化。漳州地区20-30万左右的客家人(诏安,平和,云霄,南靖),全部都是土楼区。漳州地区的客家,移民与明朝的长汀、上杭关系密切。广东的大埔,饶平客家区也有一样的土楼。潮汕话区就非常罕见。
一个是地域上的,某种程度上永定都是闽南了,更何况漳州山区的客家村。
把土楼放在客家历史地理背景下考察,源流清晰,血肉相依;放在闽南文化中追寻,大概是缘木求鱼,舍近求远。-----------这点当然需要更扎实的调查研究,需要超越黄说。
希望没有搞错,但是我看很可能不少人就一锅煮了。
我也想买一本黄书拜读,看看里面的事实与逻辑上有哪些可取,那些可弃。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7-15 00:08:57
所以说这"黄砖家"都非常可笑。论起源当然是比久远了,再而是建造的是什么人,但他却比多,比大,比美。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7-15 00:16:27
漳州土楼民居最早出现于元代,南靖书洋乡石桥村永安楼建于元代中期,书洋下版寮村裕昌楼、辑光楼约建于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据南靖县统计,建筑时间距今400年以上的土楼有27座,300年以上的有37座,200年以上的有130多座。最大的土楼是书洋乡裕昌楼,高五层,每层54间,共270间。最高的土楼是梅林乡方形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共140间。
http://www.nihaotw.com/minnan/mnmj/mnmj5.htm
在下版村依山傍水处,巍然屹立着一座大圆楼,它就是闻名遐尔的裕昌楼。该楼始建于元朝中期,楼高5层18.2米,每层54开间,共270间。
http://www.zzslib.org.cn/htm/njtl/6.htm
[ Last edited by 南洋客 on 2004-7-15 at 00:18 ]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7-15 00:20:20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7-15 00:16
漳州土楼民居最早出现于元代,南靖书洋乡石桥村永安楼建于元代中期,书洋下版寮村裕昌楼、辑光楼约建于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据南靖县统计,建筑时间距今400年以上的土楼有27座,300年以上的有37 ...
----------------------这些都是漳州客家区,不影响“客家土楼”。
如果要争漳州(客家)土楼与永定(客家)土楼,我觉得还有道理;
要争闽南土楼与客家土楼,就是另外一码事了,两个问题要搞清楚。
llp
发表于 2004-7-15 00:22:24
目前大多在文化、社会人类学的层面上对土楼进行研究,或者在建筑学层面上进行研究。能在真正意义上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多方位研究的的却很少。黄先生试图把两者统一起来,虽然他是建筑行家但很显然他在另一方面有缺陷。而许多文化学者对于建筑学又不在行。如果建筑学家和文化学者共同来研究这个课题,“土楼研究”就会变得更为科学、深入和完整。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7-15 00:24:05
最早的圆楼是永定县古竹乡的"金山古寨"。该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今存遗址。
http://www.66163.com/Fujian_w/city/longyan/mxian/6_3.html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7-15 00:34:01
我手头有一本《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谢重光主编,黄汉民著,1995)
他把客家圆楼与闽南圆楼对立,可是我看他此书列举(24页典型的闽南圆楼)“龙见楼”在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注意:这个镇以客家为主,黄田村一半客家一半闽南,闽南村是客家村蜕变的,我们调查过),这个例子就不典型。很可能建楼的时候还是客家话的。
llp
发表于 2004-7-15 00:38:23
最早的圆楼是永定县古竹乡的"金山古寨"。该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今存遗址。
你所例举的不足以驳倒“漳州说”,因为云霄、华安、漳浦、长泰等地同样也有遗址且年代更久远。另外我觉得不要急于反驳(况且都是网上的资料),要驳倒“漳州说”并非那么简单,更不能激动。我们需要第一手的材料,需要更多的调查,要用建筑学、发生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及研究成果来证明“客家土楼本土说”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7-15 00:48:51
Posted by llp at 2004-7-15 00:38
你所例举的不足以驳倒“漳州说”,因为云霄、华安、漳浦、长泰等地同样也有遗址且年代更久远。另外我觉得不要急于反驳(况且都是网上的资料),要驳倒“漳州说”并非那么简单,更不能激动。我们需要第一手的材料, ...
当然最久远的会先摆上网宣传。但我看到最多的是南靖的,而且还是客家为多的地区。
llp
发表于 2004-7-15 00:58:03
不能想当然,做学问要象严兄一样,多做社会调查用事实说话。你看他对客家方言的研究不是想当然出来的,而是亲自到实地录音、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7-15 01:19:13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5
《客家土楼历史文化背景》一文对黄的观点作了有力的反驳-----llp推荐相关阅读。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5-3-31 19:18:20
我在这个帖子中提到的:
关于 赣南-闽西-粤东 客家建筑内部一致性这个命题,终于有人来响应了!
http://www.tianyaclub.com/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204&idArticle=3267
《中国土楼》
序
从动荡的中原举族南迁,几经流徙多方辗转,一支支客家人群先后来到了山高水长、偏安一隅的中国南部山区。
闽西南是客家人较早落脚的地方,其中一个叫作石碧的小小山村被称作客家祖地。这是一个敢于放逐自己的人群,从远处走来,又不断地向远处走去。他们走在路上的身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不息的写照。赣南、粤北粤东的山谷坡地也成了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这块三省接壤的土地上,饱经沧桑的客家人创造了他们的家园,开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数百年过去了,当居住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人回望乡村,发现客家人的家园虽然主要是用土夯成的,却是那般庞大和奇特,处处充满着客家精神和人文气息,不由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民居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作土楼,在赣南叫作围屋,在粤北粤东叫作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
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中的永远的家园。作为客家文化的结晶,它们并非横空出世,其出现首先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三种样式的客家民居,无疑都来源于中原的夯土文明。当然,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也正是每一种文化传播必然遇到的正常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变异是一种适应性变化。”所以,客家人在闽西南建造土楼,在赣南建造围屋,在粤北粤东建造围龙屋,正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这三种客家民居所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不论是闽西南土楼,还是粤北粤东围龙屋,抑或赣南围屋,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完全一致。所以,广东梅县的温公祠、福建永定的振成楼、江西龙南的燕翼围,不同的形态,给人的印象却是同样深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客家文化精华。
这三地的客家民居,目前以闽西南土楼最广为人知,闻名遐迩而游者日众,已正式列入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基于这一事实和三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本书书名便由“土楼”独享)。赣南的围屋和粤北粤东的围龙屋在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方面,起步较迟,许多大围大屋破旧不堪,其中一些还被当地村民遗弃了,犹如一个古旧文明的废墟让人唏嘘不已。
一群人,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片大房子里,这种奇特的生活景观,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这就是客家人,在闽西南、赣南和粤北粤东这块传奇的土地上,创造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并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和劳动。
何葆国
2005年3月27日
(《中国土楼》即将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非学术著作,为面向旅游者的通俗读物)
http://www.tianyaclub.com/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204&idArticle=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