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采和和蓝玉,究竟是什么族的?
每个姓氏的人,都对自已祖先的能人伟人哲人充满了兴趣,我们也不例外。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关于蓝采和和蓝玉的故事,蓝采和是唐代之人,后来成了八仙,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后来被杀死。记得我爷爷曾这样跟我说过,传说蓝玉被人冤枉,灭九族,于是姓蓝的人纷纷改为汉族,以避灭顶之灾。所以,我一向对朱元璋都没有好感,喜欢看辫子戏,呵呵。但后来,我突然有一种感觉,也许我们把储如”蓝采和“和”蓝玉“视为祖先,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他们都是汉人。而且,明朝时代,真的有民族之分吗?显然,传说,只能是传说,不能当真。但我们的族谱至今打着:汝南郡,种玉堂。
但我现在始终搞不清楚,古汉人有否姓蓝的?天下姓蓝究竟有什么联系?我在网路上查了很多资料,一踏糊涂,有的资料甚至持相反的意见。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http://www.yanruyu.com/jhy/author/detail.asp?sendid=26403&detailpage=1)。原来蓝姓汝南郡,种玉堂的来历是这样的?原来天下蓝姓始祖是畲人?为什么与其他网路上说法的相差如此之远呢?
看来,搞清楚,汉人姓蓝的,畲人姓蓝的,壮人姓蓝的等之间的联系和源流,比哥德马赫猜想还难呀。:D
悬赏五只ga3cuo,帮我搞清楚。
[ Last edited by 注册用户 on 2004-7-12 at 21:05 ]
答复!
看来兄弟也是俺本家呀!我一值反对如此观点:姓蓝的就是畲族或瑶族或者其它什么族的!要知道我们就是客家,至于客家的渊源还有争议!我很赞赏兄弟的客家意识!只有如此,客家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呵! 我认同蓝姓管他什么族
那是历史造成的
我们是从梅州迁来的
但我们是恢复了的
我还是偏向于“盘,蓝,雷,钟”是畲
这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求助】我想找蓝姓畲族人,最好是广东大埔的
我是广东大埔人,姓蓝,是汉族,现在听说潮汕的蓝姓都是畲族,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畲族呢? 我是广西的,我们这边的蓝姓分壮和瑶两族。瑶族的蓝姓过“夕九”(五月二十九日),壮族蓝姓不过夕九,这是标志性的区别。我一直怀疑这两家来源是否一样。Re:我想找藍姓畲族人,最好是廣東大埔的
本人藍海,乃廣東省大埔縣湖寮古城藍姓人士,網址:lamhoi6@yahoo.com.hk近年,由「大埔十修族譜委員會」編纂的《大埔縣藍氏族譜》(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在香港出版,資料相當完盡,相信可供有心研究藍氏歷史之有心人作參考。現將讓書版頭之《十修族譜序》錄於後,謹供各藍姓梓叔兄弟參閱:夫族譜者,乃記載一族世代相傳蕃衍之歷史,為國史、省誌、縣誌之輔助真實資料也。吾族大埔縣肇基始祖大興公於南宋自閩龍海隆教鄉輾轉而卜居湖寮古城,歷時八百年,相傳迄今已歷三十多代。吾族族譜已經先賢九修矣!然修族譜距今彈指已越春秋六十五,世事滄桑,其中族眾遷徙更廣,遍及國內各省市,在港、澳、臺和海外異國他邦謀發展者亦日增。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吾埔邑藍氏家廟得以復建竣工,更顯壯麗輝煌。海內外有識宗親﹐回鄉者必先詣廟瞻仰。欣慰之餘,世彬將軍等紛紛建議續譜並獻良謀,深知任重道遠,工作浩繁,思之修則匪易,不修則有斷譜之虞。旅居新加坡僑賢仁昌、作釗於乙亥年秋榮旋至廟朝祖,暢敘族情,都有同感。大興華僑聯誼會會長嘉林和顧問昌棣、延賢等力主內外同心,迎難而上,決心續修,事必成功。眾望所向,並得各委員支持,遂開始籌備工作。
溯受姓開族鼻祖昌奇公派下,傳至一百三十世大興公上祖一系,吾族老譜都有簡略記敘,一脈相承,大可明瞭。自大興公以下,以大小宗七派為主線,下分各房系,以世系表為綱,支分次序詳明,雖繁亦簡,按世系記載各裔孫簡歷為目,則綱目分明,木本水源,尋根問祖易也。此乃吾族老譜精華,則繼承之。
遍觀各族之譜,借鑒他山之玉,經編委會決定,補充以下五則:
一.始至十三世祖塋墓和名祖祠宇,均照相印存族譜,以示景仰,以後若景觀變遷亦可存照。
二.增歷代人物表,可光前勵後也。
三.當代英才耆宿為續譜題詞、作聯、賦詩,頗具歷史價值,亦錄於譜前留念。
四.凡對續譜有功宗賢和樂捐人民幣壹仟元以上者,均得印二寸玉照壹張於譜,凡捐資五仟元以上者,再獎全套族譜壹部,以資表彰。
五.增加楓溪林場、松口均伯公房裔孫壹仟多丁宗親,查明無誤,尊重事實入譜,並將原《湖寮藍氏族譜》易名《大埔縣藍氏族譜》。
此亦為十修族譜凡例增例,可謂恢弘先緒,更臻完善也。
續譜委員會成立後,即多方籌集資金。丙子年七月,喜迎旅臺恩就宗賢榮歸,瞭解實況後,主動先捐港幣貳仟元,提議發動在鄉梓叔樂捐襄助。發林委員首先資助人民幣三仟元,高柱族賢響應又捐三仟元,繼而族眾紛紛解囊,捐貳仟元、壹仟元、幾百元者不勝枚舉。自此,高陂商界能人銘偉君樂捐伍仟元;旅新加坡敬祖愛宗僑賢滾猷會長資助貳萬壹仟元;旅澳門鏵纓永遠會長義挑大樑,樂助全部印刷費用。
新加坡藍氏總會老、新會長作釗、正厚兩僑賢既慷慨捐金又負責號召星、馬宗親,及時填好世系、簡歷兩表,全力支持。海內外族人熱烈贊助,通力合作,充分顯示合族團結,對十修族譜之關心與重視,亦使修譜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丁丑年春,以大興華僑聯誼會為主,成立藍氏族譜續修委員會,公推嘉林會長負全責,並議舉正、副主編和編委,下設資料員,正式開始族譜續修工作。經主任、顧問、委員、會長、編委、資料員等積極奔波,辛勞工作,廣為聯絡,收集資料,認真審核,一絲不苟編輯成冊。自籌備始歷時五載,十修族譜乃克藏事。
斯舉也,是以紹前徽而啟後賢。續修吾族之譜,振振繩繩於憶萬斯年,則是合族之厚望也。
昌棣學淺,忝承主任、編委囑序,義難辭卻,不揣鈍筆陳情,謹以為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三月
廿八世孫昌棣撰時年八十有二
Re:我想找藍姓畲族人,最好是廣東大埔的
有關大埔湖寮及藍姓客人的一些史料(紀念大埔開邑480周年)
漢待晉義熙九年(西元413年)時,福建南部南方古“南越國”勢力擴張和古“閩越國”勢力從閩中往閩南移動。晉首先分廣州東官郡,在粵東北和閩南立義安郡,轄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5縣。今漳州南境屬義安郡綏安縣(縣治在今雲霄縣境內),北境仍屬晉安郡晉安縣管。這一時期閩粵邊界有“義安”、“綏安”、“義招”、“海寧”等地名。義招即今廣東大埔,有湖寮古城,當時轄今永定、長汀等處,《隋書》作“昭義”,《南越志》作“義昭”。《宋書州郡志》載:“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又載:“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義招”的設立對客家淵源的考據是很重要的,我們從晉設“義招”的歷史中,發現許多客家學者常常稱“義招”是客家第一次南遷的“流民”所設立,並引為客家是中原士大夫南下的的說法,但《宋書州郡志》的“以東官五營立”,證明“義招”是由當時的“東官”人北遷而來所設,根本就不是“北方士大夫”則是可以確定。
考據藍姓族譜。查今台灣新竹、桃園縣的藍姓饒平客家人,其族譜記明祖先是初居福建漳浦,後裔藍慶壽從福建漳浦移大埔縣湖寮社下壢村茅坪,明嘉靖年間由藍勉齋次子藍寬遷入饒平水口,後遷楊梅山邊大崗,再遷小崗山腳下,今居饒陽藍屋村。饒平大埔藍姓既從漳浦所出,又比對漳州《漳浦赤嶺藍姓族譜》和《漳林藍氏族譜》,前譜稱:“總祖慶福公,是元晦公藍琛的長子。藍琛於元末明初從江西始遷漳浦,居前亭下尾(今稱莊厝),地名藍厝井。生三子:慶福、慶祿、慶壽。”後譜稱:“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三世祖藍元晦。”顯然比對漳浦、漳林二譜,他們對遷入漳浦世系上下出了矛盾,但都稱在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漳浦。
再查江西三個重要畬族藍姓淵源。1.貴溪市樟坪畬族主要有藍、雷二姓,明朝中期由廣東汕頭遷入;2.鉛山太源畬族,由廣東潮州鳳凰山遷入。3.金竹畬族主要有藍、雷、古等姓,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將以上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部分比對,江西畬族藍姓與漳浦藍姓的所謂“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二者剛好相反,並且時間上,藍姓入漳浦為元末明初,此則較早於藍姓入江西的時間。據此,初步分析應是大部分江西畬族藍姓應是原住漳浦,大約在明朝中期之後到清初之間,再分遷潮、汕、汀各處,又再分別由潮、汕、汀遷到贛東北等處居住。但這樣的分析,仍不能解釋另外的江西金竹畬族,所謂“明清時期,由福建長汀遷入”及“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經過詳細研究藍氏淵源,就有了解答。關於藍氏沿革,有族譜記載先是承古神農氏淵源,後謂“傳至108世藍明德為江南始祖。又122世藍吉甫(西元1161—1229年),逢金人兀朮之難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後裔分居…等縣。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又查有族譜謂“有稱藍仁之後,…到唐朝武周時,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之父、揚州節度使藍明德成了江南始祖,藍采和(唐開元天寶時人)祖父藍瑞郁,父親藍明德(西元647—700年),藍采和子藍仁深受藍采和隱世思想的影響…。”等敘述。
而有隱世思想的藍仁是確有其人。元末明初福建崇安縣將村里(今武夷山市星村鎮)有藍仁、藍智兄弟詩人。藍仁字靜之,著有《藍山集》等;藍智字明之(一作性之,西元1315—?年),著有《藍澗集》等。藍仁性隱,元末避居武夷書院山長,明軍進入福建後,他的兒子被充軍成都,死於途中;他的女婿早喪,女兒帶著幾個子女守寡;他自己也被強令遷居兩淮,不久遇赦還家而死。藍智的一生較為平淡,他在元末沒有任官職。明初被選任廣西按察司僉事,居官以清廉稱著。
因此就藍氏承古神農氏淵源部分,不論如何,所謂「藍吉甫的攜家逃奔福建,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最後身至福建福清縣五福鄉,藍姓畬族入閩由此開始。」這樣的劇情描寫顯然太過離奇,這也是南方人(包含學老、客家人)稱從中原南下的一貫寫法。另外藍明德、藍采和都是唐代人,稱是藍采和之後又扯出一個福建藍仁是藍采和之子,但這樣的譜系記載,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破綻。那也就是藍采和、藍仁父子,豈能一為唐代,一為元末明初人,況稱為藍仁之後,藍仁子充軍成都,死於途中,當然無後。因此,這樣的譜系太過遷強,藍氏所謂“承古神農氏淵源”顯然也就不足為信了。
至於另族譜記“七郎公(諱炯,字文明)與昆仲七人,由長汀縣各自奔散四方,遷往建寧府(今南平市),以文學問世,由建寧出仕提舉江西等處學校,遂為開閩一世。藍琛為二世祖,開閩三世祖元晦公(諱兆,號延瑞)又遷居福建漳浦縣,轄前亭嶺,後移海澄縣鎮海隆教社,是為開漳一世。開漳二世慶福公,入贅長卿,定居於此,又為長卿一世。”此譜所記之建寧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066年)改原建州為建寧府,是閩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建寧、建陽、浦城、崇安、建安、甌寧、松溪等縣。這樣的譜系提及「出仕提舉江西」大致是和漳浦畬族都稱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的描述基本相同,又「以文學問世」這樣的家世也和藍仁、藍智兄弟詩人吻合的。
這樣,閩粵藍姓輪廓就大致是,元代閩西長汀縣藍姓有兄弟七人,依畬族譜系分別是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兄弟七人(編注:依照藍氏傳統世系編排,應是六人)等各自發展,藍炯(念七郎,字文明)同兄弟某遷到建寧府因有學問,藍炯被提拔到江西教書,兄弟某則傳下藍仁、藍智等。藍炯後來生藍琛,藍琛生藍元晦,元末明初時由江西遷入漳浦。後來漳浦後裔寫族譜時,因為祖先難追溯,所以稱藍炯為開閩一世。這樣的考據,根據從目前所有查得到的藍姓族譜來看,如將各譜前段所謂「北方南下」部分剔除,各譜都是敘述由七兄弟開始接續各世系,因此這是元末後潮、汕、汀、贛畬族藍姓最真實譜系。但即使如此,不在此七郎系統的應該還有,其中包括被漢化或改姓者。另外此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原因是畬族藍姓很早就在福建漳浦古屬義安郡的綏安地區,唐代陳元光開漳時,所謂“蠻獠嘯亂”事件中的藍奉高和廣寇陳謙與苗自成、雷萬興其中的藍姓正是。因此,這些原綏安畬族後來發生什麼事情?是怎麼遷到長汀的?下面再另外做說明。
除了陳元光時有藍奉高之外,畬族最早在綏安是有根據的,南宋末年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諭畬》該文稱:“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猺、曰黎、曰蜑,在漳者曰畬。西畬隸龍溪,猶是龍溪人也。南畬隸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贛…二畬皆刀耕火耘,崖棲穀汲,如猱升鼠伏,有國者以不治之。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因此,雖然此時“畬”才出現在文獻上,但開漳州的“蠻獠事件",證明唐代以前他們就是已經在這裡繁衍,則是勿庸置疑的。這也是“藍姓七郎系統元末明初由長汀遷到建寧輾轉江西又遷入漳浦,也可說他們只是再遷回漳浦而已"的理由,而事實上包含藍姓的畬族更早以前就是福建的主人,理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
居港埔藉湖寮古城人士:藍 海 撰
網址:lamhoi6@yahoo.com.hk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