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与梅花征文:梅花清香飘天下
梅花清香飘天下2004-07-03
--------------------------------------------------------------------------------
□刘 军
我第一次被梅花的凌霜傲雪、清香永驻的风姿所倾倒是在1996年的北京。当时,市山歌剧团晋京演出山歌剧《山稔果》,我作为《梅州日报》的特派记者随团采访报道。从南方来到天寒地冻的北方,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只有梅花在怒放着,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客家山歌时隔30年再次进京,意义重大,所以我们随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古小平同志刚到市府驻京办事处,就被闻讯赶来的在京客家乡亲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知是不是巧合,录音机播放的是《梅花三弄》,那种意境氛围和北国的冬天浑然一体,令人感动。
交谈后,我们发觉在京的乡亲还真不少呢,而且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为了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他们成立了“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北京嘉应科技信息咨询中心”等组织,专门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出谋献策。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乡对我说,她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回故乡,但家乡的梅江桥和那怒放的梅花,时常伴随她进入梦乡。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的心里都是热呼呼的,客家乡亲对家乡的热爱,对山歌剧的支持,着实令人感动。
《山稔果》演出前一天,我专门打的士去中科院哲学研究所,拜访乡贤侯鸿勋教授并送票给他。的士司机从我的口音中听出我是外地来京的人,我告诉他我来自梅州。“煤州?”他狐疑地问。“不,是广东省梅州市!”“呵,我知道了,”司机兴奋地说,“是梅花的梅,梅州,梅县,讲的是客家话,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我十分高兴,梅州出了叶帅,全世界的客家人都引以为荣。
“梅州出人才,”司机和我拉开了话匣子,“像梅花一样,梅州客家人在全国各地都有,中央首长也有不少是梅州人呢。我还知道黄遵宪、宋湘、丘逢甲等人都是梅州客家人。”
看来,这位司机知道的还不少呢,一问才知道,他正在读函授大学呢。
侯鸿勋教授是我在梅州就认识的乡贤。那次,他把自己所著或翻译的哲学书籍30多本赠送给剑英图书馆,我专门采访了他。侯教授的住地虽然不是很宽敞,但是却很整洁,书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唯一空着的一面墙上挂了一幅国画《梅花傲雪图》。他首先带我去拜见了他的老母亲,老人家虽然80多岁了,但精神很好,听说家乡的记者来了,她特别高兴,向我诉说儿子的孝心和对家乡的怀念。侯鸿勋教授宁愿让孩子们挤在一起睡,也要腾出一间房子让老人家独睡,还经常搭一张小床抽空陪母亲聊天。侯教授告诉我,《梅花傲雪图》和老母亲是他的两件宝,赏梅花和与老母亲聊天,是赏心乐事,也是他与家乡亲近的最佳方式。至今,我还被侯教授的孝心和爱梅之心所感动。
听说家乡的剧团来京演出山歌剧,侯教授十分高兴,他说:客家山歌是我们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接着我们的话题又转到了客家人的骄傲———叶帅身上。侯教授说:叶帅不但以武名闻天下,还以诗扬名于世,如他的两首以“梅花”为题写的诗很耐人寻味,其中的名句“梅花端的种梅州”,把对故乡的思念和期望,形象地表达出来……那晚,我们聊了很久,很投机,但话题始终没有离开梅花与梅州。
《山稔果》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山歌剧,为提升梅州知名度,扩大山歌剧的影响,省文化厅专门在京举行了类似新闻发布会的情况介绍会。原想有十来家媒体参加就不错了,没想到,竟来了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等30多家新闻单位。更没想到的是:到场的40多位记者,绝大部分都是梅州客家人。此时,我不禁想到的士司机的话:像梅花一样,梅州客家人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不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也在把客家人的求知好学精神带到全国各地。
《山稔果》演出当晚,盛况空前。容纳近2000人的剧场里,挤满了乡音不改的客家人。演出开始后,我就对身旁的一位老人产生了兴趣,因为他像“追星族”一样,摇头晃脑,鼓掌欢笑,一问才知道,他就是著名旅印尼乡贤郑贵勋先生,这位客家山歌的“发烧友”一下飞机就乘车来到剧场。这次市山歌剧团晋京演出,郑先生还赞助了5万元给剧团作经费。郑先生告诉我们,海外的客家人很喜爱山歌和梅花,年龄大一点的人都会唱几首山歌,只有山歌和梅花才能把客家人的心连得更紧,使客家人不忘故乡。
走在大街上,一月的北京,北风呼啸,行人稀少,只有街头的梅花迎风怒放着,在寒冷的天气里,散发着沁人的清香。我不禁想起了梅州,家乡的梅花是不是也开得那么灿烂热烈呢?潮塘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梅树还好吗?我默默地祝愿,家乡的梅花更加欣欣向荣,香飘天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