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翔(梅县)
黄琪翔,字御行。1898年9月生于广东省梅县。黄琪翔童年时在村塾就学。
1910年在其族叔黄均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读书。其后到广州进优级师范附中。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在武昌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就读,毕业后派任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排长。
1920年调回保定军官学校任分队长。
1922年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广东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曾任粤军第一师少校参谋、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在东征、南征诸役中,屡建战功。
北伐战争时期,黄琪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六团团长、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北伐战争第一阶段诸战役,黄琪翔与叶挺亲密合作,战绩显赫,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写下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
1928年春,他东渡日本学习考察,8月到德国,在柏林与宋庆龄、邓演达共商建立新党,继承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929年,以秘书名义随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的奉安典礼。
1930年,邓演达回国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黄琪翔当选为中央干事会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从事反蒋军事活动。
1932年,他组织义勇团和救护队,积极支持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5年,他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力主联共抗日。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易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黄琪翔任总书记。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揭开全面抗战帷幕,他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与日本侵略军浴血抗战三个月,屡建战功。
1938年,黄琪翔与周恩来一道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他们坦诚相处,亲密合作,扩大了团结抗日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黄琪翔为回避内战,他请求出任中国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
1948年秋,他回国后,公开宣布同国民党政府彻底决裂,并发表一系列文章与谈话,积极从事迎接全国解放的爱国民主活动。
1948年8月,他应邀来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建国后,黄琪翔历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秘书长等职。
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害,于1970年12月10日逝世。
据说:梅县水车镇梅江中学是黄琪翔将军的母校啊!请求证!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