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与客家人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完成长征这一历史性任务中,客家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一支铁流,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核心区域即闽赣边区出发的中央红军。这支队伍,以血肉之躯阻挡了国民党蒋介石百万军枪弹,保卫着红色共和国党政核心领导人物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安全转移,长驱二万五千里,创造了惊鬼神而动天地的“举国大迁移”的人间奇迹。
中央红军生长与活动的区域是当时被称为中央苏区的那块土地,也就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为中心的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其全盛时期,中央苏区共设有60个行政县、约300万人口,其核心区是赣南17个县约187万人口,闽西10余县约100万人。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先后参加红军的人数达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的达55万余人。闽西子弟先后参加红军的人数约10万人。闽西北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建宁、泰宁等县,以及粤东的大埔县和饶平县的部分地方,当时都隶属于福建苏维埃政府的地盘,也有不少子弟参加参加红军。
笔者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足迹几乎遍及上述所有地区。尤其是1992年冬至1993年夏天,笔者对闽粤赣边区进行了整整5个月的专题采访,发现:现今赣南赣州18个县(市)、724万人口,粤东梅州市7县1区、440万人口,闽西龙岩地区5县2市、271万人口,除了闽西的龙岩(40多万人口)、漳平(20多万人口)两市非纯客家市之外,其余都是纯客家县(市),城乡居民都是讲“客话”的客家人。也就是说,这三个地区的1400多万人口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客家人。这块土地,正是当年组成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及其周边地区。不言自明:当年红军苏区是建在纯客家地域的;组成中央红军有生力量的正是客家子弟。
从1933年夏季开始,蒋介石调动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对红军活动区域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其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重点用兵。当时抵挡蒋介石军队进攻的红一方面军连同地方武装只有10万人,以及赤卫队(民兵)20万人。由于把持中央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指挥战争中的错误,最终导致1934年10月间仓促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出发时时,中央红军主力约有八、九万人(连同后方机关人员)。1935年7月到达川西北毛尔盖地区同四方面军会合时,中央红军只剩下4.5万人,同年10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到2万人,也就是说,中央红军主力的四分之三牺牲、失散或冻饿死亡在长征途中。这些为中国革命壮烈捐躯的热血男儿的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福建的客家子弟。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县宣称:“长征路上,每一公里都躺着我县的一位烈士。”
在长征途中的的许多关键性战斗中,客家子弟表现出色,功勋卓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掩护中央纵队突围而受命前卫任务的是一军团二师。二师的政委刘亚楼、四团政委杨成武、五团政委刘忠、六团政委王集成等领导骨干都是闽西客家人。突破敌军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等,使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摆脱险恶困境的战斗,所以能取得胜利,无一不是二师的功劳。
当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到达湘江东岸时,蒋介石已调集40万大军布下大包围圈,企图以湘江为天然屏障阻止红军前进而聚歼之。当时指挥红军突围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惊慌失措。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五军三十四师的五千多名指战员毅然接受殿后重任,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拼四与敌人搏斗,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透夜渡江突围。这五千精兵,从团、营以下各级指挥员、政治工作干部到广大战士,大部分是闽西的客家子弟。他们在恶战中,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少数人受伤被俘外,大部分人都英勇战死,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最悲壮的一曲献身之歌。
刘锄《长征与客家人》载《客家纵横》(1996年第三期) 政府應該組織各有關部門編寫出版這類題材的書籍,但令人失望的是,聽12345說,在惠州連介紹東江縱隊史跡的書都找不到,浪子師弟的爺爺是東縱老戰士,他想追尋爺爺的足跡也找不到資料。遠的不說,新中國誕生前,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廣東東江地區可以說是革命大本營,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在淡水崇雅讀書的時候,學校經常會組織同學去探訪烈屬,東江一帶為革命犧牲的人究竟有多少,相信很難有數字,江西井崗山根據地更加是,一次次以萬數計的人就這樣犧牲了,當中絕大部份是客家人啊!在進行客家研究的時候,應當有這方面專題。
開放改革這些年,不錯,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可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卻是比以前相差太多,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賺錢,我們國家就有希望了嗎?
當同學們了解歷史,知道他們今天的生活,是千萬萬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好好讀書把它建設好。可是當今的領導,有重視這些嗎? Posted by 夏荷 at 2004-6-22 11:45
政府應該組織各有關部門編寫出版這類題材的書籍,但令人失望的是,聽12345說,在惠州連介紹東江縱隊史跡的書都找不到,浪子師弟的爺爺是東縱老戰士,他想追尋爺爺的足跡也找不到資料。遠的不說,新中國誕生前,特 ...
希望我客家的发展不会步珠三角的后尘. 回想当年客家血肉之躯,尽献与谁?
看今日客家所得之报答,竟是母语难保?!
怎能教人不流泪,怎能教人不扼腕
踯躅……
徘徊……
彷徨……
究竟怎样才是振兴客家最有效的方式?
究竟怎样才能不愧对先人???
[ Last edited by xiaoxishan on 2004-7-3 at 01:05 ] Posted by xiaoxishan at 2004-7-3 01:02
回想当年客家血肉之躯,尽献与谁?
看今日客家所得之报答,竟是母语难保?!
怎能教人不流泪,怎能教人不扼腕
踯躅……
徘徊……
彷徨……
究竟怎样才是振兴客家最有效的方式?
究竟这样才能不愧对先人???
靠大家?:) 赣南师范学院在1998年左右出了一套有关中华苏维埃运革命的系列丛书,其中谢一彪、谢庐敏写的《长征起始阶段研究》很有价值,值得一看。 Posted by 阿妹730 at 2004-7-3 01:04
靠大家?:)
阿妹講得對,靠大家。
當然我們希望政府去做,但往往會事與願違。如今考核官員,我看多從經濟角度去考慮,引進多少投資,產值番了多少番等等,所以東江縱隊的搖籃不出東江縱隊的書,因為這些書不賺錢,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
在網上已經陸續有介紹革命歷史事蹟的帖,早前浪子師弟帖了很多東江縱隊的,現在又看到江西、福建等地的,大家平時留意一下,看到有關內容的帖,也可以轉帖過來,集腋成裘,將來可以整理成專輯。
互聯網提供了一塊很好的園地,我們這些客家兒女一齊動手,辛勤澆灌,定能開花結果。 Posted by 客家人闽南血统 at 2004-7-3 22:38
我听说有的专家竟然说毛泽东的长征线路都是以客家人的居住地为点连接起来的。笑死人,这些专家只会往自己的头上带“红帽子”
广府佬又在造谣啦。:mad::mad::mad: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主力,最早是秋收起义部队和永新县地下党游击队、井冈山农军、袁文才和王佐部队等组成,后来,彭德怀平江起义部队、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等加入。井冈山根据地、闽粤赣、湘赣边、闽西革命根据地范围大,有大量客家子弟参加,但也有赣、闽方言区的革命力量,不要忽略。井冈山的土、客革命者同盟,说明赣方言区的革命者也不少。 啊妹,东江中队纪念馆在深圳.它成立的地方也在深圳(原属于惠州).曾生也是深圳人。 梅州剑英公园里面的革命烈士记念馆就记录着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可是阵亡的革命先烈实在太多了,看到墙壁上的那一串串的名字,数字,心中的翻涌的思绪又怎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Posted by zzjjhh2000 at 2004-7-4 20:42
啊妹,东江中队纪念馆在深圳.它成立的地方也在深圳(原属于惠州).曾生也是深圳人。
曾生司令的家鄉坪山有紀念館,去年十二月份,建在羅浮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在紀念東縱成立六十週年的時候開幕。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7-4 17:02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主力,最早是秋收起义部队和永新县地下党游击队、井冈山农军、袁文才和王佐部队等组成,后来,彭德怀平江起义部队、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等加入。井冈山根据地、闽粤赣、湘赣边、闽 ...
大家知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不能在井冈山呆下去?那是土客之争的结果。袁文才和王佐的被杀,红军在于无法在井冈山立足了。因此,井冈山人没有几个追随毛去了赣南。 红军长征,以南方人为主,但也包括部分北方人;瑞金为红都的根据地,有大量客家人,也有大量赣方言区的人,还有来自各省的人,包括湖南(出将军的地方)、广东等(老红军张桂芳,就是广东高州人)。组成人员有起义部队、游击队、农军、根据地子弟参加红军等等。其中闽西、赣南、粤东、粤北以客家人居多。
红军不仅有中央红军,还有贺龙、任弼时的红二方面军,还有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还有徐海东率领的一个军团独立完成长征。以上是参加长征的。陕北红军为革命保留火种,功不可没。没参加长征的还有陈毅率领的留守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还有南方的游击队,包括海南岛顽强奋战的冯白驹等领导的红军,等等。
仅把视角锁定在客家,是不全面的。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7-4 at 23:52 ] 我再看了一遍,这个帖子并没有说 红军就是客家人的部队,无非是说,早期的红军 客家人占了不少数量而已,没有忽略其他组成的队伍。
因为历史的机缘,客家人参加红军的比例 比较高,绝对数比较大,这似乎无法否认的。如果按照民系的比例,可能是最高的。这是血的代价换来得,以前听说过“湖南人出血”的说法,其实客家人在国共两军 的牺牲,一直谈论的不多,而不是太多。
页:
[1]
2